摘 要 農業補貼是指政府通過財政手段向農產品的生產、流通、貿易活動或農民提供的轉移支付手段。我國農業保險一直處于低水平發展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國家的財政補貼,國家的政策扶持尤其是財政補貼是其順利發展的必要條件,國外都把農業保險作為一項支持農業的政策工具。國家通過財政補貼措施支持農業保險的發展,間接實施對當地農業、農戶的政策扶持與利益保護。
關鍵詞 政策性農業保險 財政補貼制度
一、國外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
有效的制度框架才能保障法律價值的最終實現,制度根源是導致農業保險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根據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的歷程,政府在大力發展農業保險之前都是立法先行,為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法律依據。我們借鑒國外成熟的農業保險立法,對于掌握農業保險這門藝術無疑是一種捷徑,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首先,考察農業保險發展較好的美國農業保險的相關法律制度。美國在農業保險立法之前有 40 多年的實踐與研究。起先都是私人保險公司辦理農業保險業務,但最終都已失敗告終。制定相關法律規制農業保險是在 20 世紀 30 年代經濟大危機以后,政府為了使經濟危機中暴跌的農產品價格回升保護農民利益于 1933 年制定出臺了著名的《農業調整法》。但是,1934 年和 1936 年的大面積旱災使美國的農作物損失巨大,以價格為中心的《農業調整法》沒有達到目的。農作物保險又一次被提到國會的議事日程,羅斯福總統任命的專門機構農作物保險執行委員會(ECCI)對農作物歉收的保險保障問題再次進行研究。委員會的研究報告認為:通過預測農場主農作物生產的自然風險費用,將其作為農作物保險費,以建立共同財產保險準備基金,在農作物因自然災害遭受損失時,用這個基金予以補償。這樣,農民就不會因顧慮自然風險而限制對土地的投資,也就不會影響土地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因此,農業保險可以起到價格政策起不到的作用。在論證的基礎上,便產生了美國《聯邦農作物保險法》,即 1938 年獲國會通過的《農業調整法》的第五部分。同年,依法組建了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FICC)。《聯邦農作物保險法》自 1939 年頒布后,到 1980 年一共修改了 12 次。經第十二次修訂頒布后,結束了農作物保險長達 42 年的試驗,從 1980 年正式在全國全面推行。1994 年美國國會根據 13 年實施《聯邦農作物保險法》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連年賠付率過高的問題,再次對該法進行大刀闊斧的修訂,產生了《克林頓農作物保險改革法》。該法規定 65%的保障水平的保費補貼 42%,75%的保障水平保費補貼 24%,85%的保障水平保費補貼 13%。為了鼓勵農戶參加高保障水平的保險,2000 年美國又制定《農業風險保護法》,規定對 75%的保障水平保費補貼增加到 55%,對 85%的保障水平的保費補貼增加到 38%。2000 年,美國對農業保險的補貼額平均約為純保費的 53%,其中,巨災保險補貼全部保費,聯邦政府還通過其他法律規定,鼓勵各州政府根據自身的財力狀況,向農作物保險提供補貼,以進一步減輕農民的保費負擔,提高農作物保險的吸引力。還有業務費用補貼,就是向承辦政府農作物保險的私營保險公司提供 20%~25%業務費用(包括定損費)補貼。
其次,考察法國的農業保險相關法律制度。法國是一個農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為了補償農民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從 1840 年成立了第一家地區性相互保險公司,到 1986 年正式確定為法國農業相互保險集團公司,至今已有 160 多年的歷史。法國于 1960 年通過法律規定實行農業保險。1964 年建立了農業損害保險制度,拓寬了保險范圍。1982 年又通過一項法律,強制實行自然災害保險。法國的農業保險法規定,農業保險的項目由國家法律規定,保險責任、再保險等也用法律或法規形成予以規定。法國對農民所交的保險費的補貼比例在 50%~80%左右。
通過對他國農業保險補貼的相關制度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啟示:第一,農業保險作為一種保護農業發展的制度,需要相關制度作為依據。第二,政府在農業保險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最重要的表現則是給與較高額度的補貼。第三,政府給與補貼也促使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符合了國家的宏觀調控由于利用了市場主體的逐利性而采用引導或誘導方式使市場主體對其行為的選擇符合政府預先設定的軌道。
二、建立我國的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制度
我國目前除免征農業保險營業稅之外,對農業保險沒有其他的財政稅收支持政策,特別是沒有直接的補貼。僅有個別省政府在自己的轄區內給與的政府補貼,如上海政府對投保農戶也給予 25%-45%的補貼。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本文建議中央財政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將農業保險補貼列入中央財政預算。具體包括:第一,提供保費補貼。主要是中央財政給與補貼,但是中央的補貼是補充性而非主導性的,主要體現政策導向。保費補貼以涉及國家農業產業政策扶持的關系國計民生的農作物為主。中央財政的補貼可以采取三種渠道,即直接補貼給農戶、補貼給保險公司、補貼給地方財政。第二,提供業務費補貼。對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機構給予費用補貼。對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公司提供一定的費用補貼,既可降低農業保險價格,又可提高保險公司經營的積極性。目前,我國部分試點地區已有此做法,實踐效果較好。第三,提供再保險補貼。中央財政還應對保險公司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購買再保險給予一定比例的保費補貼。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W·格魯勃,基思·J·柯林斯.農業風險管理和政府的作用——美國農作物保險的經驗.皮立波,李軍譯.李軍[美]段志煌.農業風險管理和政府的作用——中美農業保險交流與考察[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
[2]馮文麗.美、日農業保險制度對我國農險模式選擇的啟示[J].農村經濟,2002(12).
(作者單位:上海煙草專賣局寶山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