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剛剛發布的《2014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指出,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達到3.0%。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是,世界經濟在2014年會增長3.6%,顯著高于2013年的2.1%。
據IMF預計,美國扮演的全球經濟“引擎”作用,將進一步增強,2014年英國經濟將增長2.6%。撐美國經濟持續上升的,已經不再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而是逐漸恢復的國內消費動能。據美聯儲資金流向報告,2013年第三季度,美國家庭的債務自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實現正增長,這意味著,美國家庭不再都是凈償債,增加負債如杠桿的過程又重新開始了。不僅如此,美國的失業率也從2013年初的7.9%,下降到了年底的7%。正因如此,奧巴馬在2013年終新聞發布會上稱,2014年將是美國經濟“突破性的一年”。
已經從“重癥病房”轉移到“普通病房”的歐洲經濟,無疑將得到進一步的康復。觀察發現,2014年堪稱歐盟“改革年”,除了歐洲央行將對歐元區規模最大的130家銀行展開全面壓力測試,進而有效恢復金融機構的信貸功能外,歐盟還將敦促債務國家經濟結構改革,啟動投資預算達770億歐元的歐盟“地平線2020”科研規劃,建立預計帶動90萬個就業崗位的“單一數字市場”,為經濟打造新增長點。不僅如此,歐盟將推進歐加、歐日、歐美自貿協定談判,與中國也將開啟中歐投資協定談判,而且前三項自貿談判都有可能在2014年瓜熟蒂落。據歐盟預計,若數項自貿協議生效,將給歐盟帶來每年2.2%的經濟增長。由此,IMF預測,2014年歐元區將實現1%的正增長。
對于新興市場而言,未來止跌企穩將是大概率事件。由于中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巴西釋放出更大的投資能量,印度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俄羅斯推動經濟均衡增長戰略,“金磚四國”培植的內向性經濟增長動能顯著增強。IMF預測結論是,非洲國家2014年經濟增速為4.7%,拉美地區達到3.2%。整體來看,2014年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將上升到5.1%。
比較而言,未來發達國家經濟復蘇將快于新興市場國家,IMF推算,2014年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升到54%(按美元匯率計算);不過,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發達國家的貢獻率降到35%,新興市場的貢獻率仍達65%,作為整體,新興市場經濟增長仍高于發達國家。因此,2014年世界經濟將憑借“雙引擎”一路快行。
在各大經濟板塊競相拉動的同時,世界經濟增長所能獲得寬松貨幣政策(QE)能量并不會得到全面的稀釋。雖然美聯儲從2014年1月開始逐漸縮減購債規模,但其強調超低利率將延續相當長時間。重要的是,歐盟、英國、日本等這些擁有國際貨幣發行權的經濟體,不僅不會退出QE,而且有可能繼續加碼,發達經濟體因為貨幣政策局部收緊所產生的沖擊非常有限。
當然,美聯儲縮減或退出QE對新興市場形成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但必須看到,如今新興經濟公共和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比10年前要穩健得多,而且金融市場的監管機制也有所改進,同時“金磚國家”已經聯手創立了規模為500億美元的開發銀行和1000億美元的應急基金,其協同抗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大大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而言,QE的漸次退出,不會打亂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的腳步。
作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馬車”——國際貿易將在2014年安裝更為強大的“發動機”。一方面,多哈回合“早期收獲”談判已達成“巴厘一攬子協定”,同時,WTO內《服務貿易協議》與《信息技術協議》的談判也將在小范圍內展開。據經合組織研究報告,WTO的“早期收獲”中,貿易便利化協議將幫助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長10%、發達國家出口增長5%。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報告推算,一旦達成上述協議,將每年給全球增加近萬億美元貿易額,并將提供2100萬個職位,這對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是巨大的利好。基于此,IMF預測,2014年國際貿易將增長4.9%,超出2013年2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