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最低工資提升至30港元/小時后,部分行業再次遭遇“用工荒”,尤以建筑業和餐飲業為甚。日薪1800元港元的混凝土工種,月薪4.8萬元包場洗碗工,這些低門檻高待遇的工作,為何難以招到人手?
基建項目持續212人奇缺
2013年12月,國際人力資源公司Manpower(萬寶華)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香港2014年第一季凈就業預計增加14%,企業招聘意欲較去年同期上升2%。
在受訪的809名香港雇主中,18%未來三個月將增加人手,表示縮減人手的只有4%,77%表示未有調整計劃。
報告指出,受訪的六個行業雇主均表示期望在今年增加員工人數。其中,采礦及建筑業是招聘意欲最強烈的行業,展望指數增長16%。
為什么建筑業今年招聘意愿這么強烈?萬寶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徐玉珊解釋,香港鐵路、公共房屋等項目持續展開,建筑業人手短缺現象嚴重,雇主需要技術水平高及經驗豐富的人手,但“業內32萬注冊地盤工人中,約四成已到達55歲或以上年齡,而年青人卻對入行卻步,加劇了建筑業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的確,隨著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港府大力推動的基建工程上馬,未來數年,每年政府基建工程的開支逾700億,預計創造職位2.5萬個,其中專業工種逾7000個。而截至2013年底,香港實際在地盤工作的注冊建造業工人15萬,建造專業工種工人10萬,近一半年齡在50歲以上。
香港建筑工人薪酬可謂水漲船高,根據香港建造業總工會預計,今年全港將有20多萬工友可獲加薪。其中混凝土工種加薪幅度最高達20%,日薪1800元。
最近,香港大學電話訪問500名15至24歲青少年,了解他們對建造業的就業欲望,發現71%青年人看好香港建造業,認為未來十年的工作前景會比較理想,原因包括“薪酬高”、“多工作機會”、“有培訓”和“容易入行”等。不過,近八成青少年表示“從未考慮入行”,認為“工作辛苦”、“工作危險”、“社會地位低微”、“晉升機會少”。
餐飲業高薪請人洗碗
與建筑業類似,香港餐飲、零售等行業同樣遭遇長期人手不足的尷尬局面。不少快餐店及便利店,都在店鋪外張貼招聘啟事。在香港勞工處就業服務網頁上,餐飲業近一個月內的職位空缺數目高達4900個,當中洗碗及清潔工最缺人,有逾1000個招聘廣告。
2013年末,在香港社交網絡轉發最多的一條新聞,是一家“銀龍粉面茶餐廳”,在招聘廣告上列出“洗碗包場:4.8萬元,無任何入職要求”,令港人感嘆:“考不上公務員,大可去洗碗”,“做金融才俊,不如去洗碗”……
據業內人士分析,“洗碗包場”一個人難以完成,很可能需要兩三人。以4.8萬港元/月的包場價格,若由三人完成,每人月薪實為1.6萬港元,與過去只有幾千元的月薪有天壤之別。
但即便如此,這樣的薪水也只是香港就業市場的中等水平。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12年香港30~39歲男性和女性就業人士的月薪中位數,分別為1.6萬和1.5萬港元。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香港目前餐飲從業人員空缺近3萬個職位,其中有60%是洗碗、清潔等工作。
香港餐飲業缺人情況這一年來不斷惡化,原因是工作時間長達十余小時,休息時間少。有餐廳老板嘆息,“最壞打算是自己洗”。
現在,甚至連廚師等職位也鬧起人才荒。某飲食集團執行董事透露,目前開給廚藝學院畢業生的入職薪酬已達13萬港元,超過不少應屆大學畢業生,兩年后月薪大多可超過2萬,做到總廚年薪可過百萬。
經營三間酒樓的名薈酒家飲食集團董事副總經理黃浩升表示,餐飲業薪金已經比市面高,洗碗工時薪已高達50港元,才能勉強請到人。但是,單靠高薪請人并不能解決問題,為此,酒樓推出更多兼職服務員職位,期望吸納區內家庭主婦每天幫工數小時,以減輕人手壓力。
黃家和認為,市場的勞動力價格承受能力有限,而低端勞動市場勞工短缺的趨勢,很難在短時間內轉變,為此餐飲業商家不妨使用洗碗機等自動化設備代替部分人工。不過,由于機械化前期投入很高,大部分餐飲商家很少會這樣做。
本地勞動力結構錯配
不光是建筑業、餐飲業,還有運輸行業等亦出現了用工短缺問題。如全港有逾50家分店的凱施餅店,近日開出1.3萬港元聘請貨車司機。雖然薪酬不太高,但該工作包午餐及套房住宿,單身者可以省去上萬港元的房租,市民大贊福利一流。中港第一大快遞公司順豐速運招聘司機兼收派件員,也開出“保證月入1.8萬”、“貨車司機1.7~1.9萬”等優厚條件,還提供“專車接送”、醫療保障甚至子女教育滓貼等福利。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勞動力市場在2013年10月至12月持續緊張,總就業人數攀升至376萬人的新高;失業人數減少至11萬人,為2012年底以來最低水平。
中原人力資源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表示,出臺最低工資令許多快餐連鎖餐廳的基層勞動者工資大幅提升,但在工資差不多的情況下,基層勞動者寧愿從事一些不需要重體力的工作,比如保安員、大廈清潔員等。
為此,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周永新提出,勞力錯配是引致香港勞工短缺的主因之一。若勞工短缺持續發展,勢必對香港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帶來直接打擊。
此外,香港本土勞動力的老齡化,也是部分行業“用工荒”的一大原因。香港勞工及福利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到2018年,香港本土55歲以上的勞動力供應人數,預計由2010年的45.28萬人增加到67.28萬人,占本土整體勞動力供應比例從13.2%上升到18.8%;比較而言,55歲以下本土勞動力可能由297萬人下降到291萬人,占比從86.8%下降到81.2%。
面對“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作”的現象,港府人口政策咨詢文件亦提出“釋放人口潛力”,鼓勵家庭婦女投入勞動市場,及推動新來港人士、殘疾人士及少數族裔人士成為勞動人口。
“香港應充分利用本地勞動力。”香港浸會大學管理學系教授趙其琨指出,通過彈性工作時間、縮短工作距離等方式,家庭主婦每天可以工作三至四小時。
當然,亦有人提出引進勞工。港府數據顯示,在2012年底,香港只有2415名輸入工人,占總勞動人口的0.1%,大部分為安老院舍護理人員及農務工人。同期,新加坡從外地輸入的低技術工人占總勞動人口的28%。
當然,引進外勞也會帶來一些社會爭議,周永新認為,香港在引入外勞前,應考慮好外勞的工作期限,并解決其食宿、生活問題。他提出,外勞只能救急,歸根結底還是要改變社會對這些工種的看法,才能從根本解決行業缺人的問題。從長遠發展來看,政府應把精力投放至新移民和年輕人,通過適當培訓,讓他們更符合香港的用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