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媒黃昏
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時,“紙媒黃昏”似乎是一個不可抗拒的魔咒。
2009年,傳媒最發達的美國報業遭遇重創,擁有146年歷史的《西雅圖郵報》、大名鼎鼎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先后停止平面媒體的發行。同年8月,創刊77年、月發行量高達1700萬份的美國《讀者文摘》宣布破產。2010年,有著77年歷史、曾在克林頓性丑聞、“9·11事件”等報道中一馬當先的美國《新聞周刊》,停止出版紙質雜志。2012年,德國三大紙媒巨頭《紐倫堡晚報》、《法蘭克福論壇報》和《德國金融時報》先后宣告破產。2013年8月5日,《華盛頓郵報》以2.5億美元出售給亞馬遜公司創始人貝索斯,該報曾以最先報道涉及尼克松總統的“水門事件”著稱于世。
在中國,統計數據顯示,傳統媒體2013年廣告經營收入急劇下滑,其幅度超出了整體經濟不景氣造成的關聯效應。其中,尤以紙媒為重災區,在第一季度,報刊媒體廣告市場投放同比跌幅竟達到12%,是2010年以來最大降幅。盤點上半年,六家報業上市公司已有四家營業收入同比下降,降幅最大的是ST傳媒,達71.93%。
2013年,在沿海發達城市,多家媒體不堪承受廣告經營壓力之重,《好運MONEY》和《錢經》先后宣布???,第一財經也不再租用寧夏衛視的上星渠道,一些沿海地區的都市報之所以還能慘淡經營,更多的是依靠縮減版面及降低員工薪水。
現實羈絆
有研究者認為,傳統紙媒的衰退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因素。
報業問世400多年來,基本上還是囿于“拉廣告”的經營方式,在經營模式上鮮有創新。當金融危機來襲,企業經營蕭條,投放廣告銳減,直接威脅到紙媒的生路。據咨詢公司eMarketer預測,美國報刊廣告收入,將從2012年的191.4億美元,下滑至2016年的164億美元。
在經濟原因背后,技術性變革是紙媒衰退的真正“殺手”?;ヂ摼W呼嘯而來,各種電子傳媒風生水起,憑借免費、互動性強、草根化等優勢,不斷蠶食傳統媒體市場。目前,新媒體已露出勝利的微笑,《2013美國互聯網產業報告》顯示,美國新媒體市值已達到傳統媒體的三倍。
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也是傳統紙媒衰退的一個原因。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埋首于手機、平板電腦的“低頭黨”應運而生,80后、90后的新生代讀者基本不看紙質報刊,街頭的報刊亭在風雨中飄搖。
等待朝陽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看到了其中的機會。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魏武揮表示,紙媒的衰退并不意味著其一定會消亡。紙媒的閱讀情趣是電子傳媒代替不了的。翻開一份報紙,在短時間內接受信息的感覺,比打開手機、電腦上網面對著有限的屏幕閱讀,體驗更舒服更直觀更酣暢。
“報紙有豐富多彩的版面設計,有琳瑯滿目的圖片、圖表,有獨具匠心的標題、字體、文體的搭配,幾百年來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工藝。報紙完全可以用更加全面、深入、專業的報道和解讀風格,令讀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吸取信息。報紙也可以進入禮品市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出版的報紙,是無法Ps的,可以作為收藏品。更重要的是,紙媒能讓歷史得以延續,在人們心目中,紙媒檔案總比電子檔案來得厚重、可信一讀報比瀏覽網頁更能感受文字的魅力。”魏武揮如是認為。
還有業界人士認為,網絡的沖擊,是報紙新生的契機,是絕地反擊、咸魚翻身的機會?!芭c互聯網融合是一個潮流。打不過對手,就與對手聯合,或效仿對手的招數,不失為明智的生存之道。”這位人士如是表示??v觀當下全球紙媒,從《泰晤士報》到《華爾街日報》,從《金融時報》到《每日郵報》,都在推進“報紙+視頻+網站”的全媒體模式,希望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殺出一條血路,保持紙媒的傳統地位。
特別是《金融時報》,2013年的電子版訂戶首次超過傳統印刷版的訂戶,算是成功轉型的案例。來自其母公司培生出版集團2013年統計數據顯示,《金融時報》集團2013年總收入同比增長4%,印刷版和電子版的總訂閱量為60,2萬份,其中電子版訂閱量為31.6萬,同比增長18%,電子版訂閱量首次超過傳統印刷版。不過,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唐潤華認為,如同《華爾街日報》一樣,《金融時報》數字化的成功對絕大多數報紙并不具有可復制性。
據悉,《解放日報》也正在籌劃電子化新動作,2014年將推出一份電子刊物《上海觀察》,圍繞上海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話題作深度報道,90%以上內容為原創,90%以上內容與紙版《解放日報》不重合,目標讀者是黨政干部、城市利益相關者等高端讀者。《上海觀察》將采用收費閱讀模式,讀者可以通過手機、PAD和電腦等終端閱讀。
而但凡與新媒體PK中依然不倒的紙媒,無不是憑個性化特色取勝。其中佼佼者,當數《環球時報》,它依靠強大的新聞搜集整理能力,加上平衡的敘事語言邏輯,特別對事件報道的準確拿捏,在以自費訂閱為豐的市場上,報價年年提升,單期發行量仍超過240萬份,年利潤在數千萬元,成為今天中國紙媒的一個奇跡。
上海報業集團總裁裘新日前表示,“當紙媒光環褪去之時,也是對新一輪朝陽的呼喚。”無論如何,紙媒的變革時代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