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香港經濟步入黃金時代,逐漸由傳統加工貿易經濟,轉向以第三產業為主的服務型經濟。工業北移后,大量工廠大廈被騰出空間,這些工廈使用率越來越低,外觀漸趨殘舊,既影響市容,又阻礙小區發展。但礙于城規會的用地限制,這些工廈不能隨意改變用途,于是變得拆也不是,不拆也不是,造成一種資源浪費。
2009年10月,為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活化工廈計劃”作為香港政府公共政策之一被正式提出。當年,政府宣布一系列便利工廈重建和整幢改裝的活化工廈措施,包括改裝空置或未能物盡其用的香港工廠大廈作其它用途,例如改建為寫字樓、住宅、藝術工作室、服務式住宅等。根據資料,全港約有1400幢工廈,占地面積約2000公頃,約相當于118個維多利亞公園的面積。在2011年底,私人分層工廠大廈的總面積約為1720萬平方米,空置率為6%,空置樓面總面積約104萬平方米,且約七成位處非工業地帶,大部分位于商貿地帶。
香港的工廈樓齡相對較低,且建筑要求嚴謹。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及屋宇署的資料,逾半(52.7%)的都市及新市鎮私人工業大廈的樓齡介于30~49年,另有37.8%則介乎15~29年。其中,不少工廈位于市區,連接良好的交通運輸網絡,有些工廈更位于海濱,景觀優美。工廈具備一般樓宇無法匹敵的優勢,樓面開闊、層高較高、樓面負荷量大、走廊寬敞、并裝有大型升降機。在已經實施的工廈整幢改裝中,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便是成功一例。該中心由1977年建成、樓高九層的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而成,可提供租用面積約11萬平方呎,現有逾150名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在內工作。
港府于2010年4月1日開始實施活化工廈政策,政府網站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7月底,發展局接獲整幢改裝及重建申請合共132份,已批出申請99份。已獲地政總署批出的整幢改裝申請大部分位于觀塘及葵涌,改裝后的新用途主要包括辦公室、食肆、零售業以及酒店;而已批出的重建申請多位于觀塘、油塘、長沙灣、葵涌及黃竹坑,重建后的新用途包括住宅、商業及酒店。
活化面臨困難
九龍的觀塘及新界西的荃灣等地區,屬于香港早期的大型工業區,近年活化工廈成為該類老區的發展焦點,大型商場及辦公室相繼落成,創意產業日益蓬勃。同時,憑借地理和租金優勢,不少開倉批發、非牟利團體和文化團體紛紛進駐工廈,令區內的工廈用途更多元化。地方大、租金便宜,是工廈的最大賣點,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時尚機構,例如密室脫逃、WAR GAME等,為工廈進行了一場大變身,這些工廈租用者,也成為工廈活化的推動者。
美國的彈床樂園7月中來到香港,開設首間亞洲分店,樓高約19呎,場內設有近50個相連的彈床,還有閃避球區、籃球區和彈跳平臺等設施。對這些娛樂項目的經營者來說,工廈完全滿足了他們對場地面積和高度的要求,且從控制成本的角度,工廈臨近市區,可吸引一眾玩家上門,更關鍵的是,工廈租金較商廈便宜,因此成為首選。彈床樂園負責人坦言,大型娛樂設施先期成本投入本就巨大,若再選址商廈而非工廈,入場費會被拉高,大眾難以負荷。
工廈因不同類型的團體入駐重新散發活力,卻也面臨新的困難。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在相關政策催化下,本港工廈的空置率,已由2009年的8%,跌至去年底的5%?;罨邘有枨?,工廈市值急升,升幅跑贏住宅甚至零售商鋪。RICS香港區理事會副主席汪整樂表示,改建工廈的申請逐年增多,證明社會已接受這個政策。當工廈市場逐漸蓬勃,發展成一個自由市場,而供應又未必能滿足需求時,經濟能力較弱的參與者,無可避免受到威脅。從政府的角度,重新善用資源的確無可厚非,但這個措施同時令工廈業主利潤大增,間接又趕走了原本那些替工廈“起死回生”的團體。
值得關注的是,被趕走的那批人,正是自愿活化工廈的推動者。其實早在十多年前,也就是比官方正式提出工廈活化再早幾年,已有不少藝術類工作團體,鑒于當時相對低廉的租金進駐工廠區的工廈,在別人認為惡劣的環境下創作,慢慢在不同小區結成網絡,例如火炭集中視覺藝術,新蒲崗集中戲劇文化。但是,活化政策實施之后,租金連年上升,被迫愈搬愈小、愈搬愈偏遠,有些藝術團體負擔不來,索性結束。
半數項目變商廈
根據發展局資料,工廈活化措施實施五年間,有接近100幢工廈成功活化,工廈樓價亦因為需求突然上升,飆升超過一倍;一些地產代理表示,活化工廈政策加上住宅辣招,炒家紛紛轉至炒賣工廈。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顯示,九龍區的工廈,呎價由五年前的2900多元,升至今年超過6000元,相比同期的九龍區住宅售價,升幅五成還要多;除了呎價,工廈租金也升了接近五成。
在利益驅使下,去年全年地政總署共錄得18宗工廈活化申請,按年增逾12%,當中占一半改作商廈用途。以地區計,觀塘區占7幢,占約39%;該區共有5幢工廈批改裝作商廈用途,涉及總樓面逾34萬平方呎。政府銳意將九龍東打造成第二個核心商業區,區內目前新建商廈平均尺租約30多元,按年上升約15%,加速區內業主透過工廈活化措施,將物業改裝成商廈。例如,將于今年第四季招租的KOHO工廠活化計劃,業主意向呎價約28元,此租金叫價水平,較同區工廈租金高約一倍。
近日有政府提供消息,為調整策略,考慮以2016年為活化申請定“死線”,之后不再有特惠安排,避免逼走中小企業。
本身為測量師的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謝偉銓表示,活化工廈政策促使工廈的用途增加,但工廈供應不增,租金自然急升。當寫字樓及辦公室供應急增時,政府的配套未必能接軌,政府應該停一停,重新檢視計劃成效與影響。
大地產商尋“救命草”
近年香港樓市炙熱,港府分別于2012年和2013年推出多個樓市辣招冷卻市場。發展商內外交困之際,加強工商物業的營運亦成為跑出成績的“救命草”。大型發展商進入工廈活化項目,打破市場平衡,租售的呎價均水漲船高。
其中,新地(00016)將葵涌聯泰工業大廈全幢改裝,總樓面約10萬平方呎,總投資額逾5億元,預計于2015年開業,每年租金收益約3600萬元。至于恒地(00012)長沙灣樓花工廈GLOBAL GATEWAY TOWER,項目提供257個單位,首批先推全層發售,全層面積最大約1.75萬平方呎。
新地代理租務部總經理鐘秀蓮表示,旗下葵涌聯泰工業大廈將全幢改裝,并正式命名為“活@KCC”,為全港活化工廈措施下首個改裝零售休閑項目?!盎頏KCC”店鋪數目50間至60間,當中七成是零售商鋪,其余三成是餐飲店鋪,主要針對25歲至49歲的白領,客群主要來自葵青及荃灣區,現階段未有考慮針對自由行客戶群,看中的是區內需求。同時毗連同系的九龍貿易中心,兩者將來可連接,而九龍貿易中心二期亦有七成鋪位租出,餐飲店鋪的呎租平均為40元至50元,零售商店的平均呎租為60元至80元。
另一邊廂,恒地位于長沙灣永康街63號的樓花工廈,正式命名為GLOBAL GATEWAY TOWER。恒地營業部總經理林達民表示,該項目總面積近37.6萬平方呎,共29層,提供257個單位,項目市值約30億元。
本港旅游市場膨脹,配套酒店始終無法跟上市場發展,有地產公司選擇入駐工廈開辟酒店業務。城規會近一年最少批出21宗酒店發展申請,涉及的客房約3649間。數據顯示,上述21宗酒店發展申請,合共涉及樓面面積約172萬平方呎,其中逾六成酒店的客房,平均面積少于500平方呎,個別少于200平方呎。而活化工廈政策實施至今,已有六幢工廈獲批改作酒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