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記憶,在人來人往中傳承,繁華都市手藝人的傳承尤為可貴。在香港東區的北角渣華道街口,有一座只有兩層的理發店——上海僑冠理發公司,這間現存最大規模的上海傳統理發店,繼續堅守著最后的陣地。而隨著老師傅和老客人的慢慢離去,傳統的理發手藝將淹沒在時間潮流中。
歲月中精進的手下功夫
走進北角的上海僑冠理發公司,如同置身于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這家從1983開門營業的理發店,在一度風靡上海文化的香港,曾被視為時髦男女的理發選擇。
1950年代初期,一些有錢的上海人南下香港,初期這些移民大多居住在北角,因此北角曾經被稱為“小上海”。那時,上海的另一個代名詞就是時髦,飲食打扮無一不走在香港潮流的前面,因此有上百家上海理發店分布在北角和西環地區。
在此之前,香港人幾乎對發型無甚要求,直至上海理發師傅來港,才起了巨大的變化,“平頭裝”“蛋撻頭”“飛機頭”等經典發型相繼出現。剪發手法特別,發型時髦,加上服務周到,格外受到香港人的歡迎。無怪乎,當時有些理發店只要掛“上海”兩個字,收費都要貴不少。“上海師傅手藝好,理出的發型也時髦。但那里是體面人去的地方,顧客幾乎都是有身份的人。”有老顧客這般回憶。
現年69歲的高師傅,32年前開了僑冠理發公司。32年來,理發店的裝修幾乎沒什么變化。不過,當時的裝修風格絕對稱得上時尚、豪華。理發店共有兩個入口,分別通往女賓部和男賓部。男賓部的裝修簡單,墻壁顏色灰撲撲的,女賓部則稍顯華麗,紅色階梯通往以粉紅色、藍色、綠色和金色裝飾起來的女賓部。
傳統的上海理發,尊重的是師傅的技藝以及熱情細致的“一條龍服務”,項目主要有洗頭、修面、剪頭、吹風。式樣都是最傳統的發型,沒有潮流發型。每個步驟都一絲不茍,都有其獨特的程序及手法。操刀的是老年師傅,年紀較大的甚至七十多歲,大多來自揚州。這些師傅靠著一門手藝在香港生存至今。
由于老師傅們堅持剪的是標準發型,光顧的大多為老顧客,偶爾才有年輕人進店。“以前生意好做。以前的人理發勤快,最多兩個禮拜就要剪頭發了。男人頭發長出去找工作,人家是不會請你的,像土匪一樣,成什么樣子。現在的人這里留一撮頭發,那里少一塊頭發。我們做不來這種,也不想做這種生意。”
在傳統的上海理發店內,男士要彎下腰,在洗發盤洗頭,女士就比較舒服,可以躺下來洗。高師傅說:“在上海店,一個客人最少要用八條毛巾:一進來擦臉用一條,然后剃胡子,用五條,到洗頭時,再用掉兩條,吹完頭又用一條毛巾擦臉,之后才走。”最讓高師傅引以為傲的,當屬常用的手推子和剪子,用了幾十年都沒有壞。“我們不用電動須刨,而是用剃刀和手剪的。剃刀貼著頭皮剃,剃光頭會很干凈,不會留發根,而電剃刀沒那么貼合。”
高師傅稱,手剪同樣考驗技巧,“剪的時候要慢慢向上推,否則頭發會卡著,用手墊著,頭發才能剪得平均。德國制造的黑鋼剪,可以把頭發打薄。工具用了幾十年,不掉到地上就不會壞,不鋒利就磨一下,可惜現在這些工具已經停產了。”
技藝老到的師傅,甚至閉著眼睛就能幫客人修面。當學徒的要學會這一技藝,沒有一年半載,根本不會讓其上手,一般下班后只能請親戚、朋友來捧場練習技藝。而理發師“術業有專攻”:剪男式的就專剪男式,剪發、修面都要在行;剪女式的就專攻女式,除了修頭發,還要會燙一頭“大波浪”。
老客支撐夕陽行業
雖然傳統理發日漸式微,上海理發店還是有一些老顧客堅持前來。但相比以前的門庭若市,現在已是日落西山,光顧的客流只有昔日的四分之一。有顧客表示,“我們來這里剪頭發,就是為了懷舊。從童年到現在,去的都是這種理發店。不用自己說,他們就知道我要理什么樣的頭發。”傳統老店,靠中老年一輩的客人勉強維系。師傅們說:“由年輕剪到老,有些二三十歲起就光顧我們,剪了幾十年。有些街坊搬到新界、九龍也來,慣了,好像一種感情,與客人熟絡,什么都聊,像自家人。”
一位盧太帶17歲的女兒來剪發,“我的外婆、媽媽、我、我的子女,四代人的頭發,都是由高師傅剪。”盧太表示,媽媽已73歲,以前住在理發店對面,拆遷后搬到九龍,但仍舊相隔一兩個月就來剪發。盧太的女兒小時候由外婆照顧,“外婆一直帶她來這里剪頭發,后來曾叫她去發型屋剪,但她說,不習慣被陌生人洗頭。”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老顧客慢慢離開人世,老客人越來越少。“第一批上海移民大概四五十年代來港,來的時候是30歲,現在已經90多了。近幾年,也有一些年輕人和游客沿著香港的街頭巷陌慕名而來,找尋當年香港的痕跡,但畢竟是少數。”
香港樓市價格居高不下,在旺區鬧市,連鎖店逼退私人老字號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老式上海理發店所剩無幾。與新式理發屋動輒上百上千的美發價格相比,上海傳統的理發屋一套最高級的服務,最多不超過100港元,價格可謂低廉。價格低,客源少,理發店很難維持下去。僑冠就面臨同樣的問題——高昂的店租隨時可能導致結業。即使在同類老店中堅持下來,高師傅依然不無唏噓地表示,好景未必長,且做且珍惜。“業主加租加得少當然愿意做下去,可加得多怎么做?翻兩倍翻三倍,肯定做不下去。像我們這樣的年紀,也不可能轉行了。”
除了店租,老上海師傅的技藝同很多手藝一樣,也遇到了難以傳承的問題。做這一行并不容易。從學徒到專業師傅,這個過程是充滿血淚的。“未能掌握剃刀時,你當然不可為客人服務。唯一的練習方法就是替同事理發,當中無可避免要挨痛。”高師傅說。以前上海理發店風靡香港時,理發師傅的工資曾是警察的一倍。高師傅說,二三十年前曾有人主動找來拜師,而現在想請學徒都要付30港元一個小時的工錢。如今店里的理發師傅,年紀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接近70,因為辛苦、收入也不高,所以沒有年輕人愿意繼承這門手藝。“在香港出生的年輕人不會做這行,一個月賺幾千塊,送外賣也不止這些,而且沒有保障,病了就沒有工資了。”
日后,當這些精進于傳統的老師傅一個個離開,上海傳統理發店或許會在香港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