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印刷業的朋友,邀請筆者赴一個飯局。一眾朋友齊集后,我對大家談及最近去北京教授的一堂家族傳承課。那堂課上,企業家學生個個熱血沸騰,談論題目則圍繞著集資與IPO。
過去的中國商人,尤其是30年前,內地并未完全開放時,典型的商業模式是——盡量不拿別人的資本,借了債可還則還。“我已還清銀行錢,然后干干凈凈地傳給兒子”,有本事哼出這話的,才算是上等人。
發展到1990年代,香港的廠家對上市掛牌有兩種演繹,一種是逼上梁山(交易所),因為欠銀行太多錢,一家銀行無法負擔你這無底企業,索性幾家銀行聯袂逼你上市,除還債外,更多集一筆資金給你,讓你好好上路,有如西方人的兒子夠21歲,索性拿筆錢給他,跟著就恩斷義絕,讓他走他的陽關路。另一種上市是要揚刀立威,尤其是隔壁的老板上了市,在中環多了一大堆“高貴”的朋友,相比之下,怎可以落后于人?
到了今天,社會又發生怎樣變化呢?毋庸置疑,這20年對制造業沖擊巨大,拿印刷業來說,是買了大堆機器在等單。在互聯網經濟的沖擊下,印刷業與很多行業一樣,出現所謂M型分布,即仍能生存的,不是很大,就是很小,中間的可能受創最甚,但無論如何,眼前這班印刷商, 60歲就不用說了,就算50來歲,亦應為傳承準備,但怎樣準備呢?自我激勵說仍然年青,人生50歲才開始?這些廢話省點吧!
我對大家說:“若純利夠3000萬就申請掛香港主板,正現金流夠2000萬則申請掛香港創業板。”理由如下:主板賣殼價4億起,大股東占75%值3億多,創業板賣殼價2億起,大股東占75%值1.5億多。只要上了市,甩清個人擔保的負擔,從前用來典當的樓房全數贖回,已是賺了第一輪。就算命運之神跟你這輩子過不去,做生意再失敗,或者你在澳門大輸特輸,主板者輸到2億,創業板者輸到1億,前者尚有1億,后者尚有5000萬給你退休過余生。這個保險計劃,進可攻,退可以守,相信是現世最佳的商業保險。當然,這保險是建基于港交所上市地位的殼價。
況且,香港現在樓房買賣實行印花稅及各種懲罰性稅項,買樓升值這事已不復存在,你可當買殼是買個4億(主板)或2億(創業板)的豪宅,你前期要付出的是2000至3000萬的申請費,看似昂貴,其實未必。座中有朋友辯論,說以后每年的維持費(審計、律師、董事)達千萬以上。唉!誰叫你光掛牌而沒有動作!
我說的動作不是叫你操控股價,那是非法行為,有了上市公司地位,最簡單的“老人”式運動是buy(收購),而不是build(自建),你就要將自己比作打草地滾球的老朋友,以不費力的方法如換股方案,收購年輕企業,不單收購他們的嶄新業務,還收購他們的市場觸角,你基本上只需要懂會計,而不需要太懂他們做什么生意,最重要是明白這熱潮何來?會熱多久?在浪起之前收購結盟,你的股票交投自然走俏。若連這個都不搞,就找個購并高手,與他分成,讓他找對象收購,然后透過專業人士,作盡職審查,以保不失。只要不太貪心,每次計蝕不計賺、計跌不計升,一旦輸掉一半身家就馬上斬纜賣殼離場。
眾人聽得津津有味,并擊節贊賞。近期看大部分中小企,接力者乏,尤其在先進城市如香港、上海,新人類往往對父輩的業務,有說不清的厭惡,加上BAT(百度/阿里/騰訊)三分天下,年輕一輩都覺得要出外闖闖才不枉此生,就算自己不是BAT,搞出一間有一定成就的科技網絡公司,BAT亦會進行收購。老爸的企業,實在太麻煩,太不就手,當然,反過來說,要上市掛牌,亦須熬得出一個橋段好、性感度高的集資劇本,尤其是創業板。剩下的招數是純賣殼,為造個殼來賣而上市,若企業家接受不了這種未買(申請上市掛牌成功)先賣的做法,唯有作罷。這個“總是要上市”的大方案,不是人人都樂意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