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近日在召開策略發展委員會時,討論是否要減少赴港“自由行”游客入境。消息一出,猶如一枚重磅炸彈,引發香港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雖然有關“自由行”的爭議早已出現,但如此明確提出削減游客的具體數字卻是頭一次,這也引發了香港零售業震動。零售業人士皆表示反對,就連股市也立即“給點顏色看看”,港股幾大零售業股票當日下跌達130多億港元。
梁振英此后出面回應,稱港府現在只是在研究旅客管理措施,聽取各方意見,并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的決定。即便如此,社會各界仍然議論紛紛。自由行遭遇“十年之癢”,如何推動經濟多元化、尋找新的增長產業,是香港現在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
訪港客減 零售插水
“自由行”政策在港實行10年以來,贊譽香港為“購物天堂”的聲音不絕于耳。其中,免稅購物是一大賣點,帶動香港零售銷售量上升了2.2倍。如今,訪港自由行數量減少,內地旅客消費放緩,零售租金卻居高不下,在兩面夾攻下,零售市道表現開始疲弱。據6月初港府公布數據,香港零售業跌幅進一步擴大,4月份零售銷售額同比下跌9.8%,創2009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港府決定更勁削今年零售銷售增長預測,由13%大幅下調至5%,甚至有業內人士分析,香港全年零售銷售貨值,恐出現負增長。
雖然今年首季內地訪港旅客已沖破1000萬,但受內地大環境影響,內地赴港旅客消費意欲直線下降,加上香港出現多次針對內地游客的“蝗蟲”事件,港零售業可謂“涼風颼颼”。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的銷貨總值,相比去年同期下跌39.9%;百貨公司貨品銷貨價值下跌1.3%;電器及攝影器材下跌8.3%。零售店鋪也面臨“丁財兩減”,承租倍添壓力,旺角及銅鑼灣街頭的“吉鋪”(即空鋪)竟多達60間以上,實屬近幾年罕見。此外,目前香港大約有20%勞動人口與旅游業有關,若內地旅客減少,除了對零售旅游業有影響,還會影響周邊的產業,這“漣漪效應”或對香港經濟包括就業亦有較深的影響。
赴港自由行消費已出現階段性變化,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內地客人來港游興致漸減,不少人已轉到亞洲其他地方以至歐美旅游購物;其次,香港已成為廣東居民的生活圈,不少是即日來回香港消費、購買日用品;其三,內地游客不再集中于春節、五一、十一黃金周來港,而是分散在不同時間,令黃金周對零售業的重要性已不如過往。
削自由行 意見不一
從去年起,關于是否應該削減內地游客香港自由行的議論就一直此起彼伏。如今,一年多過去了,爭議仍在,減與不減,依然是個問號。
對于這一話題,認為應該削減的人,多為香港的普通居民。在他們看來,大幅增加的內地自由行游客,使得香港的公共設施和接待壓力劇增,物價上漲,地鐵擁擠不堪、商場人流眾多使日常購物變成奢望,孩子買不到奶粉、產婦沒有床位,香港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干擾,不滿情緒一次次爆發,而由文化、習俗等方面差異導致的沖突也時有發生。前不久內地孩童在香港街頭“便溺事件”,更使得港人抵制內地游客的呼聲空前高漲,雙方的矛盾往往一觸即發。
與之相反,在香港商界,對削減自由行的觀點卻并不認同。他們認為,旅游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地游客自由行對香港零售業、就業,乃至整個香港經濟來說,意義重大。自2003年開通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以來,以自由行身份赴港的內地游客數量每年遞增。有數據顯示,2013年赴港游客達5430萬人次,內地游客占75%,約4070萬人次,同比上升約17%。其中以自由行方式赴港的人數約2700萬,同比增加約18%。據測算,2012年“個人游”為香港帶來相當于本地生產總值1.3%的增加值,創造了超過11萬個職位,占本地整體就業的3.1%。
自由行推出11年,就像一把雙刃劍,給當年SARS過后萎靡的香港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正面作用當然無法否認,卻也讓今日的香港不堪重負。而想要減少游客數量,又何嘗不是“趕客容易回頭難”。對于香港自由行而言,減與不減,或許并不是重點,其實在于如何正確對待兩地溝通和互利雙贏,這是一項并非金錢可以衡量的長遠策略性措施。如何在聽取民意和保持經濟增長之間準確拿捏、取得平衡,特別是在旅游接待能力方面,更需要對香港旅游業重新定位,這些都值得港府好好思考和把握。
樓市新盤 現小陽春
長實旗下位于九龍的大型新盤環宇海灣售樓處,自從5月底開售以來,每個周末都人滿為患,熱鬧的氣氛也帶動了整體香港樓市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持續火爆。這處樓盤是長江實業、南豐集團及港鐵公司共同開發,以低于二手價28%至50%推售,在今年端午節三天小長假首推新盤,成交共達656套,創下13年來端午節新盤成交量新高。到截稿日為止,更已推出三次銷售,幾乎每一次總能吸引買家的眼球,半月之內被一搶而空,引發全城搶購。
除了環宇海灣這一今年來香港最大型的項目外,其他新樓盤也趁市況轉好爭相冒尖。香港興業在愉景灣推出悅堤項目,開售三小時已經迅速賣出25套復式豪華住宅,當日推出的62套房源,被顧客掃蕩一空。在一手樓盤的密集推盤下,成交量也被推向高峰。有數據顯示,截至6月10日,香港的一手私人樓宇注冊量創下近18個月的新高,達到5648宗,同比增長27.7%。
在一手市場持續火熱的帶動下,二手市場也不甘寂寞。由于港府“松綁”辣招雙倍印花稅(DSD)的換樓期限,部分新盤向隅客隨即回流至二手市場,令樓市迅速“轉彎”,積累多時的購買力加快釋放,刺激大型二手屋苑成交持續加快,近月二手成交量企穩并呈上升格局。僅5月二手住宅的注冊量達到4746宗,環比上升21.6%。香港樓市出現近年難得一見的小陽春。
繼續穩市 辣招不松
港府此前就雙倍印花稅(DSD)所提出的兩項修訂,最為外界關注是放寬為“先買后賣”換樓人士而設定的“六個月”換樓期限,由以往臨時買賣合約開始計算,改為簽轉易契(俗稱收樓日期)開始計算。舊的計算方法是有自住住宅的人一旦簽下臨時買賣合約買入另一個住宅單位,就得馬上付雙倍印花稅,然后在六個月之內賣掉自住的住宅,方可以申請退回多交的印花稅。新的計算方法是如果買的是樓花,則等到樓花變成現樓,入伙后才開始計算六個月的期限,買二手樓時,也不以臨時買賣合約為計算六個月的開始,而是等到簽署正式買賣合約之后才開始計算。換句話說,新的安排使換樓者有更多時間賣掉自己現居住的住宅單位。
港府新的修訂一宣布,市場反映強烈,許多人都產生了以下兩種想法:一是所謂政府“明示”地產商,鼓勵樓換樓者買樓花,二是這可能是政府為“辣招”減“辣”的開始,可以憧憬不久進一步“減辣”。事實上,港府就“辣招”雙倍印花稅(DSD)的換樓期限做出讓步,其真正的目的是協助換樓者,令他們多一些選擇,可以買二手樓,也可以買一手樓花,而買二手樓時,也多了大約六周的時間賣掉自住的物業。業界人士均表示,此舉有利換樓客有充足時間放售手上物業,對樓市會有正面幫助,但料對發展商影響不大。
有效抑制過熱樓市,保證其健康及平穩發展,才是港府實施“辣招”的首要目的。目前港樓價由去年的高峰期算起,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在2013年初最高峰時是123.66點,目前是118.56點,下跌幅度僅僅是3.88%,調整幅度依然很小,港府亦不會輕易“減辣”。梁振英一再強調,會在市場供求恢復正常后,再考慮相應調整樓市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