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全球十大慈善地區,九成以上的年輕人參與過公益活動,超8000家的慈善組織和團體扶危濟困,慈善已經融入了港民血液之中。積小善方有大誠,為何香港能做到全民慈善?
大公益深入民心
香港的慈善有著悠久歷史,最長的慈善團體迄今已近一個半世紀,經濟的先發優勢,浸淫中西文化的獨特背景,讓香港的慈善事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香港,經稅務局認定的獲得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和慈善信托已經超過8000家。各類慈善團體涵蓋了幾乎所有的各項領域,包括教育、醫療、兒童、婦女、環保、解困、戒毒、釋囚等。
香港更是盛產富豪慈善家,華人首富李嘉誠將李嘉誠基金會視作“第三個兒子”,投入自己1/3的資產,捐款逾130億港元,在內地捐助了長江商學院、“長江學者計劃”,免費醫治唇腭裂貧困兒童的“微笑行動”等大量教育、醫療項目。
影視大亨邵逸夫,20多年來共向內地捐助了30多億港元,興建了5000多個敎育和醫療項目,出資設立的“邵逸夫獎”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而在邵逸夫去世后,人們驚奇地發現,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敎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醫療設施已在中國遍地開花。
還有中國第一個實際“裸捐”的余彭年,2010年9月其將總值93億港元的資產交給香港匯豐銀行托管,百年之后全部用做慈善。
但是,慈善作為一種社會教化的資源和世道改善的力量,“取諸社會、用于社會”的大公益理念不僅存在于富人的頭腦里,香港80%市民的參與,才是香港慈善事業更持續、也更為細水長流的原因。
去過香港的游客會發現,街頭捐款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每周六是香港“賣旗日”,也就是各類慈善組織街頭籌款的日子。參加的慈善機構經政府安排,在不同的區域募捐。義工在地鐵口、汽車站、商場門口向路人籌款,當路人將零錢投入籌款箱后,義工就在捐款人身上貼上一枚圓形的貼紙作為標記。
“賣旗日”的義工,中小學生是主力,甚至還有幼稚園小朋友。面對可愛的小朋友,路人們大多難以拒絕。
原香港文化署署長陳達文介紹,學生上街募捐,是公益行動,也是公民教育,“從小培養形成一種社會的心態、文化和習慣,學生們自然了解要為社會做什么?”
據悉,現在的香港不僅星期六可以募捐,星期三也募捐。“大家都覺得有責任支持社會公益,沒誰給你壓力去捐錢,都是自愿捐,一元兩元也可以,每個‘賣旗日’能收到幾百萬,一年好幾個億,給社會創造福利,減少政府的負擔。” 陳達文說。
街頭捐款、定期助學、助老、助環保、助醫療……港人慈善活動可謂豐富多樣。既有“星光熠熠耀保良”“歡樂滿東華”這樣堅持了數十年的大型綜藝籌款晚會;也有“渣打馬拉松”這樣深受公眾歡迎的體育活動。還有機構別出心裁地舉行36小時禁食活動,讓公眾體驗饑民感受。很多慈善機構更會在傳統節日如中秋節制作月餅等舉行義賣,讓市民輕而易舉做慈善。可以說,每位港民總能找到一種自己喜歡的慈善形式參與其中。
長期以來,港府的重視也是香港慈善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根據香港稅務署《稅務條例》有關規定,捐款人在當年向慈善機構捐款后,根據捐款多少可以在年終個人年度評稅基準期時申請扣除,應課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或利息稅的個人或業務捐款人,總額最高可達應評稅入息或利潤的35%,但捐款總額不得少于100元。對于政府從稅收優惠的角度去鼓勵慈善,陳達文表示,目的并不是錢,而是要讓公眾和企業界有信心、有興趣,從而公道地去捐錢、捐股票、捐股權。
此外,港府與提供社會服務的非政府機構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 香港的慈善機構受到政府善待,經常可以從社會福利署、衛生署得到撥款和補貼。政府還鼓勵認可的非政府福利機構跟企業一起申辦慈善項目,企業捐多少錢,政府也投入相同的數額,藉此來推動企業參與慈善,過去五年參與這類項目的企業逾500家。
香港政府更是各種慈善活動的主要組織者,例如街頭“賣旗日”籌款,事先必須由社會福利署發出籌款的許可證,其他活動也需要經過政府的審核。政府的網站也會向公眾披露所有獲準籌款的機構名稱、活動的范圍和時間等,以防市民被“騙捐”。
透明財務供民眾監督
香港的慈善機構無疑是內地慈善機構學習的榜樣。沒有人愿意捐了錢,卻不知道錢花到哪里去了?但香港的慈善機構卻做到把錢花得高效、透明。
據了解,香港絕大部分慈善團體的管理架構主要由行政人員、公眾人士和政府代表三方面組成。行政人員負責執行機構的管理運作,他們需要向由公眾人士組成的董事會或理事會報告工作情況。透明公開的財務披露制度也是慈善組織贏得公眾信任的因素。
以香港樂施會為例,該組織通過官網、宣傳刊物等多種渠道向公眾公布捐款公布情況。樂施會出版了許多宣傳刊物,比如樂施年報、樂施叢書、《一樂也》等;直接郵遞或以電郵傳送資訊;安排捐款者探訪和考察受助地區的情況;舉辦捐款者及義工聚會,樂施之友的周年聚會及定期活動等等。人們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了解到每一筆捐款具體的去向與用途,放心地把自己的善款交給慈善組織。
此外,每個慈善組織運轉都需要行政及管理費用,但如何控制這方面的支出并降至最低則是很多人關注的焦點。而很多公眾無法理解慈善組織從捐助款中提取管理費用,甚至提出了“零成本”的要求。
那么,香港對行政及管理費用是否有硬性規定呢?香港紅十字會秘書長陳啟明表示,現時香港沒有法例規定慈善機構的行政費用可占捐款的多少比率,而由于各機構的情況不一,怎樣的比率才算合適,也難以一概而論。“正常情況下,不可能沒有行政費,否則一家機構的監督和平時策劃工作,只能百分之百依賴志愿者,這并不現實。”陳啟明說,有行政費反而是一個安全保證,是確保應有監督的必然開支。
陳啟明稱,一般而言,若比率為10%至20%,有關團體便需作出解釋,若高于20%則要考慮如何節省開支,而香港市民普遍認為行政費用比率高于10%為偏高。
當然,并不是行政管理費用越低越好,必要的開支有利于更高效地使用善款,慈善組織應根據實際需要提取費用,但一定要有效監管,并使行政費用、項目效果等資料公開供大眾監督。于是,各家慈善團體的慈善效益便可立見高下,供香港市民自由選擇將錢捐給誰。
正因為有政府的鼓勵、豐富多樣的慈善方式、樂善好施的社會傳統習俗還有透明嚴謹的財務制度等等,最終成就了香港的慈善影響力,也讓香港連續多年躋身全球十大慈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