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屆長江國弘論壇在滬舉行,如何抓住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機遇及應對種種挑戰,是本次論壇主題。其間,筆者與上海長江國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李春義小坐,傾聽他的投資哲學。
我們投什么
《滬港經濟》記者:你做股權投資這一行很久了吧?
李春義:我做這一行是2006年開始,到現在差不多有八年。
《滬港經濟》記者:這八年,對你來說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李春義:收獲是多方面的。從行業的角度,最大的收獲是對投資的理解,對企業的理解,對風險的理解,這些都比之前沒有涉足時更深。此外,還有對人生的理解——我們這個行當,主要是和企業打交道,這些企業不管大小都很優秀,在合作中,可以親歷他們面對種種困境,抓住一線生機,絕處逢生的過程——我受用良多。
《滬港經濟》記者:有那么多項目需要評估,一年下來究竟能看多少個項目?
李春義:以去年為例,看過的項目接近200個,但投的項目也還不到5%。
《滬港經濟》記者:怎么選擇?
李春義:這是一個關于項目評估的問題了。選一個項目有很多要素,但從我的角度來說,最主要的是兩點:事和人。也可以倒過來說:人和事。
《滬港經濟》記者:哪個在前?
李春義:如果從重要性來講,人在前,事在后。
《滬港經濟》記者:也就是說先看人,指企業的leader還是整個團隊?
李春義:主要是leader。但為什么還要倒過來說呢?優秀的人很多,所以,所做的事必須是我可以理解的,是我的投資方向的,是可以持續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去找人,這就把效率提高了。不是我們熟悉領域的事,人再好也不太會投。
《滬港經濟》記者:哪些領域不會碰?比如馬云,不碰游戲,他覺得有悖道德——這是他的原則,但是騰訊就很愿意。
李春義:你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你提出了兩個概念,第一類像信仰,覺得對公眾價值有悖的不做;另一類牽扯到我們的認知。對我們來說,第一類是肯定的。如果一個企業不能給消費者創造正面價值,我們就不做;第二類基于我們的識辨能力,一個基金總有自身的優勢,擅長投什么和不擅長投什么。一直以來,我們注重三個方面,一是健康領域——醫藥,包括中藥西藥、醫療器械等;醫療服務,包括體檢、醫院、早期疾病的篩查、特色診療等;還有保健品、特殊食品等,我們過去投了很多,將來還會一如既往;二是消費領域,包括衣食住行的傳統消費與文化娛樂的精神類消費;三是節能環保,改革開放30年發展,中國損失最大的就是環境能源。
互聯網思維
《滬港經濟》記者:互聯網時代一些新的模式出現,對你尋找項目有沒有大的幫助?
李春義: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們現在談互聯網思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互聯網時代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對每個企業都產生了影響,無法回避。雖然互聯網目前尚沒有對某些傳統企業的經營模式產生根本性影響,但這類企業的當家人,的確需要把傳統思維轉變成互聯網思維方式,順應時代的變遷。
這個時代是一個互聯網時代,如果我們投資的傳統產業,不能運用信息技術的手段來提升管理,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基本不予考慮。互聯網時代很重要的一個特征,是用戶需求的交互性——彼此之間更了解。過去沒有互聯網,用戶需求沒有渠道來更好地表達,企業也沒有更好的技術手段把用戶的需求梳理得更清楚。互聯網時代解決了這樣的問題,讓需求清晰地表現出來,通過微博、微信把主張表達出來,這時候,企業就可以利用這些數據,把握住個性化需求。
《滬港經濟》記者:在你看來,怎么把沉睡的數據激活?
李春義:過去企業經營遵循的是二八法則,互聯網時代產生了長尾效應。打個比方,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找出40歲這個年齡段的女士很多個性化的需求,從而也就創造了多個細分化的市場。把這些客戶做好,就找到了你的盈利模式。由此可見,投資不是簡單的沙里淘金,別人都認為這個行業只要火眼金睛就行了,那是把它想得太簡單。很多時候,投資的項目最初根本不是一塊金子,只是半成品,但經過我們的努力,攜手合作,也許它就變得完美了。將來的投資,越來越多會變成這樣的。
最大阻礙
《滬港經濟》記者:能否說說你把一個半成品變成金子的過程?
李春義:我們的基本措施是,第一,找好人,leader要具備基本品質,能帶好一群人;第二,找到他的強項,通過合作彌補他的短板,幫助企業成長得更快。
《滬港經濟》記者:這種磨合里,最大的阻礙是什么?
李春義:還是人。人的思維非常豐富,有他自己的世界觀和看待事物的視角,有些企業看上去很美,但是leader沒有辦法和你溝通,他認為你只要給我錢,其他什么都不要管,你就是個投資人。對這樣的一種思維,我們擔心的是什么?就怕環境變了,他還是刻舟求劍,怕他不能溝通、不能交流、不能優化,這種企業再好我們也不會去投資。
還有,一開始覺得他是“好人”,磨合的時候竟判若兩人,這也是風險所在。所以,投資者必須具備透過表象識人心的能力。我們怎么判斷“好人”?第一,我們會看,他和員工的關系好不好,員工快樂還是不快樂。從員工的精神狀態,可以感受到一個企業是不是有好的文化;第二,我們會看,他的品質是不是高尚。
《滬港經濟》記者:何為高尚?
李春義:高尚與否的評判標準就是益己和利他。比如,做企業是為社會提供某種價值——你看那些大企業家,一定是個忘我的人,對自己的事想得不會太多,而是給多數人創造價值。我討厭自私的企業,那些永遠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上面的人,很難為他人創造更大的利益。
《滬港經濟》記者:剛才說到沖突,和leader發生沖突的時候,是他聽你還是你聽他?
李春義: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雙方都要想明白,為什么會發生,是不是看到了沖突的本質;更重要的是,兩者之間一定要找到最佳方案,不是個人利益最大化,而是企業的利益最大化。投資人有投資人的利益,企業家有企業家的利益,那么,我們能不能共同站在企業的層面上,從企業的角度權衡利弊,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滬港經濟》記者:我有個朋友是做投行的,他說有種情況我不會投,比如,這個老板出出進進都有個非常貌美的女秘書。
李春義:呵呵,有個漂亮秘書總比丑陋的要好。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是要投那些沉得下心的企業家。如果一個老板追求表面的東西,是有問題的。職業的投資機構會從現象去看一些本質的東西,我們在投一個企業的時候可以去了解,他是怎么想的,規劃是什么,過去做過什么——在外部環境相對平穩的時期,過去可以代表未來;在今天,過去已經不能代表未來,一切都變得太快了,如果不能及時變更思路,可能會越走越窄。我們這個行當最大的挑戰就在這里,所有東西都是運動的。比如競爭對手,“老二”在市場上原本與你相差50%,但一年后找到了一種好的盈利模式,頃刻間你變“老二”了。投資要看環境,要看競爭對手以及整個產業鏈。投資,要在變動中找到不變的東西。
企業家精神
《滬港經濟》記者:在變動的情況下,怎樣把控風險?
李春義:風險識別和管控能力是最重要的。風險識別能力就是你能看到風險,能預測未來,這個要求很高。當然,什么是風險,不同人的理解不同,但是識別需要能力。風險的識別來源于你的敬業,來源于你的知識結構,來源于你的經驗——你吃過虧沒有。
《滬港經濟》記者:有沒有失過手?
李春義:有,但具體例子我在這里就不談了。當然,風險識別只是投資的一個方面。由于企業和環境都在變,依靠企業家的一己之力,很難應對未來環境變化。為什么要找投資人?投資人帶來的不光是錢,還有智慧,還有資源。把這些嫁接到企業里,能幫助企業做得更好。
《滬港經濟》記者:你有沒有焦慮的時候?
李春義:有,焦慮是常態。做一個基金,沒有錢的時候,錢是我們的焦慮;找到投資人了,項目是我們的焦慮;項目雖不錯,還是要焦慮,直到上市了,退出去了,但下一輪焦慮又開始了。因為做企業是一個可持續的事業,所以焦慮就永遠沒有結束的時候。其實,這也是企業家精神的一部分,很多企業領袖,把一生交給企業,多少次焦慮,多少個不眠,但是他們就好這一口兒,永不放棄——這是非常重要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就得有這股勁兒——執著,堅定,樂此不疲,對個人的東西看得很淡。
《滬港經濟》記者:在那么多的投資項目里,有沒有最得意的?
李春義:單從投資回報角度來說,投華錄百納超過十倍的投資回報,應該是令人滿意的案例。但是,從未來投資事業可持續的角度來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學會把過去都忘了,重新開始,那是因為環境變了,過去的成功無法復制。
投資哲學
《滬港經濟》記者:每個月在天上飛多久?
李春義:三分之一以上。投的錢越多,企業的事越多,我們找項目,參與行業交流,必要的社交也要去。
《滬港經濟》記者:哪個時間段是最放松的時候?
李春義:在飛機上。沒有電話,沒有網絡,沒人干擾,封閉的空間很安靜。我既不會睡覺,也不會塞上耳機聽音樂, 我只是坐著,什么都不想,內心無比安靜——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滬港經濟》記者:你的投資哲學是什么?
李春義:利而不害。我的理解是,利是商人必須的,但不能建立在對別人有害的基礎上,要追求共贏。企業上市,能創造價值,每投資一個這樣的企業,通過我們的勞動為股東創造價值,也給我們帶來回報,這是一種非常和諧的生態。如果只想著賺快錢,就會被弄得心神不寧。
《滬港經濟》記者:我對有些創業者很擔心,沒見過很多錢,一旦拿到投資后,從一個“好人”變成了一個“不怎么好的人”。
李春義:這和貧富沒關系,人有境界高低,一些人有利他的情懷,一些人卻沒有。
《滬港經濟》記者:你找的人,都要講“仁”這個字。
李春義:沒錯。靠勞動創造價值,這是我們的投資哲學,有了這樣的企業文化,我們的團隊才愿意幫助它。
《滬港經濟》記者:孔子說“君子不器”,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李春義:人的性格,要像水一樣能夠吸納、包容。我覺得,企業家要具備五個基本素質:第一,理性。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應該善于思考和邏輯思辨,要知道自己的長處,也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還要具備自我克制的能力。第二,有擔當。簡單講就是有膽量,不怕失敗,有勇氣承擔各種責任。第三,執著。做企業像是跑馬拉松,需要耐力和毅力。總會面臨著各種困難和挑戰,沒有一份堅持是很難修成正果的。第四,包容。要有胸懷和氣度,尊重個性和文化的差異。第五,分享。能夠讓團隊乃至社會分享企業的勝利成果。與此相適應,我們也應該注重考查創業者的五項能力:戰略規劃能力、整合資源能力、平衡能力、授權能力和應變能力。我認為,當今的企業生存環境,以上五種能力對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
《滬港經濟》記者:你熱愛這份工作嗎?
李春義:非常熱愛,雖然有壓力也很辛苦,但也給了我無數樂趣。
《滬港經濟》記者:樂趣何在?
李春義: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人生寬度很大,有的人一輩子做一件事,我卻并非如此,許多事雖然不是親力親為,但都會有機會參與,而且被迫不斷思考、學習。人生的喜怒哀樂,在我們這個行業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投資,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