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21世紀(241.HK),這家中信集團旗下主要從事藥品產品電子監管系統的公司,在過去一直名不見經傳,但自今年初以來,這家公司卻備受市場資金追捧,股價在首個季度內飆升近十倍。令中信21世紀從 “仙股”到“焦點股”,當中的緣由是阿里巴巴的入股。
從事商貿物流以及交易中心的運營商華南城(1688.hk),有著與中信21世紀相似的故事。盡管華南城股價升幅未出現百倍的情況,但123%的升幅在疲弱的港股環境下仍屬相當可觀的數字。華南城股價飆升的背后,同樣因為有“金主”入股,只不過這次的主角,換成了阿里巴巴的“死對頭”騰訊。
類似中信21世紀與華南城的故事,在2014年將不斷發生,全因騰訊與阿里巴巴這兩家中國最頂尖的互聯網,將它們交鋒的戰線延伸至香港市場。
實際上,回顧騰訊與阿里巴巴自去年開始的“收購競賽”,當中一直不缺乏收購香港上市企業的消息。在經歷了一輪資本瘋狂之后,香港市場如今出現了所謂的“雙馬概念股”,這些股票之所以稱為“雙馬”,便是取自騰訊與阿里巴巴的“掌門人”馬化騰與馬云,這些股票的共同特點,便是股票從無人問津到一票難求。
騰訊阿里搶奪O2O先機
自去年開始,市場上便不時傳來騰訊亦或是阿里巴巴的收購消息,這兩家中國互聯網巨頭將技術上的“暗斗”,上升到了資本市場上的“明爭”。從電子商貿、社交網絡、移動游戲、網上金融, “雙馬”對決一直延續到了馬年。
這一場“雙馬”對決的高潮,便是互聯網金融之戰。阿里巴巴在去年6月推出了“余額寶”,首次在內地互聯網平臺上銷售基金產品,掀起了一股互聯網金融熱潮。作為競爭對手,騰訊不甘落后,推出了“理財通”,亦涉足互聯網金融業務。另一方面,在去年9月,馬云對抗騰訊微信,推出了移動即時通信平臺“來往”。雙方的競爭因在互聯網金融以及移動通信平臺上的爭鋒而進入高潮。
隨后,“雙馬”便在資本市場上揮金如土,有如“軍備競賽”一般的競相收購資產。這場“軍備競賽”的目的是迅速擴大商業版圖,率先建立O2O的商業生態系統,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把握線上線下商業融合的機遇。
香港雙馬股:野雞變鳳凰
2014年初至今,“雙馬”已動用了百億元資金進行頻繁的收購。毫無疑問,從賬面上看來,如今最為得意的,無非是這些“雙馬”入股的企業。因為有了“雙馬”的概念而受到了更多的關注,股價也隨即飆升。如今,即便是那些沒有希望令“雙馬”看中的企業,也想盡辦法在概念上與“雙馬”沾邊,以便令它們的股價上揚。
“雙馬”的資本大戰延伸到了香港。自今年以來,“雙馬”便不時在香港市場上入股或者收購一些過去并不被市場過多關注的上市公司。1月份以來,阿里巴巴先后斥資13.3億港元入主中信21世紀,62.44億港元控股文化中國傳播。騰訊方面,則是以15億港元入股華南城。
實際上,雙方入股本港上市企業的行動,近年來一直在悄然進行。騰訊在2012年便入股了從事軟件業務的聯夢活力世界(8100.hk),騰訊入股金山軟件(3888.hk)的時間則在2011年,目前騰訊持有金山13%的股份。阿里巴巴在去年12月以22億元入股了海爾電器,投資旗下的物流服務業務“日日順”。阿里巴巴在2011年還斥資2億元收購25%的股權的中國擎天軟件。
上述這些股票,如今在香港被稱做“雙馬概念股”,在今年首季度疲弱的港股市場上,其令人炫目的升幅,可謂是一道亮麗且特殊的風景線。
股價表現最為瘋狂的要數中信21世紀,其股價從阿里巴巴入股前的0.75港元,最高時升至7.5港元,升幅近10倍。華南城的股價從年初的2.17港元,最高時升至4.85港元,升幅有1.23倍。即便是屬于較早的騰訊概念股,聯夢活力世界的股價升幅今年亦曾達33%。實際上,例如中信21世紀或者聯夢活力世界,在過去一直被市場視為“殼公司”,其股價飆升并非有業績的支撐,純粹因為“雙馬”的概念而被市場炒了上去。
雙馬股存風險
不過,也有業界人士認為,這種純粹因概念炒作而價格上揚的股票也暗藏危機,特別是在近期全球科網股表現不佳的情況之下,香港的“雙馬概念股”將面臨沽壓的風險。
4月初,美國市場上的科網股遭到了投資者的一輪拋售,這股拋售浪潮亦波及到香港市場。香港的科網股在4月7日便經歷了一場小股災,其中,騰訊的股價一度失守所謂的“啡底股”,即500港元大關,低見497港元,盡管最終守住500港元關口,但全日仍急挫4.4%,市值單日蒸發逾438億元。較3月6日創下的635元收市新高比較,騰訊一個月內累計跌幅21%,市值1個月蒸發近2500億港元。
在科網股災的利空影響下,上述“雙馬概念股”亦遭到重創,特別是本身缺乏業績支撐的股票,在股災當日(4月7日),金山軟件急跌6.1%,中國擎天軟件重創5.6%,文化中國傳播跌5.4%,中信21世紀下挫8.2%。
隨著市場資金從新經濟領域轉回傳統經濟領域,科網股的風光正逐漸消失,對于本港市場而言,更是如此?!俺撬鼈儯p馬概念股)在業務上真正開始與騰訊、阿里展開合作,否則這一輪科網股跌浪中,早前被炒高的‘雙馬概念股’,會首當其沖受到投資者獲利拋售”,有互聯網分析師對記者指出,目前部分缺乏自身業績支撐的“雙馬概念股”估值過高,而后續并無新的概念支撐,股價將難以為繼。
那位分析師相信,“雙馬”揮金如土的“軍備競賽”,似乎要告一段落了?!百Y本市場是現實的,它們確實收購了許多看似業務具有協同效應的資產,但許多仍是概念上的東西。在科網股的投資出現逆轉的時候,‘雙馬’大規模的收購應該要緩一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