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1月1日起,這份報紙不再出版。紙媒的冬天,來得那么快,讓人猝不及防。說起來,《新聞晚報》并不是因為經營難以為繼而停刊,只不過在一個日漸萎縮的市場里主動退出。它是紙媒生存狀態的一個縮影。在剛剛過去的兩三個月,紙媒的環境一如現在的空氣質量,讓人難以樂觀起來。
產業興衰年年在上演。報紙作為一種產業,作為新聞的載體,已經走過四五個世紀。盡管出現了廣播和電視,但報紙始終沒有被替代,原因之一是,過去從未出現一種可以隨身攜帶、成本比報紙更低的新聞介質。
只不過,對很多產業來說,時間未必是朋友,很可能變成競爭者的幫兇。當手機不經意間從通話工具變成了綜合應用平臺,特別是大屏幕智能手機的出現,再加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報紙的終結者就像拿到了誕生所必須的符咒,真正來到了這個世界。
一個行業的最大競爭者往往來自行業外部。這話一點不假。其原因是兩個,一是業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外部競爭者帶來了解決方案;二是行業內最在乎的問題在外部競爭者眼中根本不成為問題。網站借助互聯網的特性,可以跨越時空傳播、輕松搜索、免費閱讀,占有了紙媒的勞動成果,并將讀者轉化為用戶。在長期的蠶食和掠奪之下,參天大樹也經不起藤蔓的纏繞。
門戶網站只是1.0時代,自媒體的出現,將讀者也變成了媒體的潛在競爭者。那些親歷新聞事件的被采訪者變成了發布者,這就砸了媒體的飯碗。這時候,依然有很多媒體人相信,縱然人人都有自媒體,人們依然需要專業觀察者和記錄者,因為普通人記錄的大多是碎片。不過,隨著微信公眾號的出現,情況又有了不同。
出于社交需要和自我實現目的,各個行業都涌現出一批不計報酬、不辭辛勞的發布者。比如,上海一位金融主管部門的負責人謝絕了媒體采訪,在自媒體上發布了對某項金融政策的解讀。作為行業內的資深人士,他們掌握著更專業全面的信息;作為一個發布者,他們不要報酬,只為博取知名度和關注度。這些人越俎代庖,提供了比媒體更快更深入的資訊。面對這種玩票性質的跨界風,試問媒體該如何靠內容賺錢?
有人將這種自媒體的發展,歸結為科技帶來的去權力化,或者去中心化。也就是過去媒體獨享的發布權,開始平等地賦予了每一個人。過去人們膜拜和傾聽主流媒體的聲音,如今大家都可以或多或少通過自媒體發出聲音。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就像一位當權者逐漸失去權力,只能眼睜睜看著一群群昔日的觀眾走上舞臺,自導自演,自娛自樂。
在過去幾十年里,媒體的運作流程沒什么變化,媒體數量一直在做加法。以上海為例,從最初的幾張報紙發展為現在的100張報紙,對《解放日報》等老牌報紙而言,還經歷了從日均4個版擴大到8版、16個版、24個版的擴版過程。如今,自媒體大量擠占信息傳播渠道,報紙的廣告投放不斷減少,紙媒也開始經歷“去產能化”的過程,表現為版面的縮小、出版頻率的降低,進而出現報紙數量的減少。不久前,《國際金融報》正式宣布從日報改為周刊。
變化的浪潮終于撲向了紙媒。可以預見,紙媒謀變將成為2014年的主線。越來越多的紙媒爭相開發新媒體項目,甚至開始改變運營機制。《中國經營報》取消了部門和部門主任,取而代之的是像互聯網公司一樣形形色色的項目團隊。這一規則打破了報業延續幾十年的生產運營方式。《創業家》雜志的牛文文說得更透,做媒體的方式變成了內容產品化、產品服務化、服務眾包化,從內容到用戶到關系到營銷。他說:現在已經到核武器時代了,咱們不能再回去拿冷兵器。
不過,開設微信公眾號也好,組建項目團隊也好,媒體必須將投入產出形成閉環,找到盈利模式,這樣才能度過冬天,看到春天。套用一句老話,不論行業怎么折騰,中國的用戶和讀者將是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