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湖中寶置業有限公司 332000
摘要:居住區景觀是居住區重要的一部分。隨著我國城市建設速度加快,越來越多的舊城區被改造。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自己的居住區的環境。
關鍵詞:設計的要點;設計手法;生態景觀
1、引言
園林景觀綠化的程度好壞對城市面貌的優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有有了林木花卉瀑布溪流的映襯,城市才會顯得富于生機,因此做好園林綠化工作,不僅可以美化大眾的眼球,還可以對城市的污染可以起到一定的凈化作用。
2、綠化園林景觀設計理念
在現代的城市居民心中,園林景觀的意義已經不僅是用于游玩或者休息的場所了,它還擁有著環境保護以及放松心靈的功能。園林景觀中的綠化植物不僅僅是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工具,而且還擁有凈化空氣的能力,同時也可以起到減低噪聲及調節空氣濕度等功效。
然而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注意。對于綠化類的園林環境不能盲目的追求宏大的園林景觀,而是應該使我們設計的園林景觀能融入自然;由于每個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氣候環境,因此在進行綠化類的園林景觀設計時不能只是模仿,而應該自己的特色;園林景觀在設計建造時不能破壞本地的生態環境,不能對園林中的綠色植物進行隨意的配置,要保護園林中植物的多樣性。
3、小區生態景觀設計的要點
3.1人與自然相協調
3.1.1以生態學、美學等為基礎,對于自然景觀進行重新認識。如地形、微生物及水體等,始終以人為本,讓這些植物及水體等因子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1.2有視覺沖擊力,人們崇尚綠,不僅在于考慮綠化的數量,而是要質量及各類功能,營造一個詩性畫意的大自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這個是更上一個層次的景觀。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小區的活力,讓住在里邊的人們得到身心的釋放。
3.2注重人性化
一切要以人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應該在開發商商業運作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整體自然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動為出發點,追求一種優雅、放松、生態、安全并有強烈歸屬感的景觀風貌。比如,現在的社區內有水池,如何使水景在干旱季節或冬季無水的情況下也能成為一種有功能的優美景觀?濟南的某些住宅小區就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創新。如在淺水池底鋪設卵石,形成自然駁岸。在無水期間,呈旱溪風貌,面積稍大的硬底水池在冬季作為旱冰場或舞池,起到體育娛樂功能。
3.2.1體現生態化
在保證社區各項功能正常運行和維護社區內居民較好生活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人均生態基區面積,從規劃、設計和施工的角度出發,生態居住區是指在居住區的建設中,通過規劃、設計和施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傷害,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減少建設過程中的生態基區面積。學者們一致認為:生態居住區應該達到節能、節地、節約資源、節省材料、太陽能運用,無害化、減少廢棄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資源的重復運用和循環運用等要求。生態居住區的目的,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生態學原理運用于居住社區的設計和規劃之中,盡量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4、設計手法
4.1步道設計
進行步道設計,可以提高景觀的觀賞性,但是目前的步道設計走向了一個誤區,認為道路越寬、植物越名貴、色彩越鮮艷就是所謂的步道,但是這種設計是嚴重的景觀失調,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觀念,這種既浪費土地,又浪費資源的設計沒有考慮到景觀設計的原則,只是考慮到了經濟效益,是昂貴的宣泄,如“世紀”大道、“香榭麗”大道都是商業步道設計的例子。
在進行步道設計時,要考慮到使用者的感受,讓人走在步道上能夠體味到心曠神怡的感覺,路線設計中可以采用曲直結合的手法,設計有放有收,樹影相陰,因坡而隱,遇水而現,以創造休閑的氣氛,滿足多功能的要求,讓步道成為一種休閑、娛樂的場所。
4.2小區廣場設計
小區廣場是居民進行休閑、娛樂的場所,是各種社區文化的聚集地,能夠滿足人流集散、社會交往、老人活動、兒童玩耍、散步、健身等多功能需求,讓這樣的公共場所成為一個連續體。廣場與周圍的景觀組合應該是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分明的結構層次,讓廣場這個集散空間形成一種氣勢宏大,各種景觀協調配合的空間感覺,符合生態文化和因地制宜的要求。
4.3綠化樹種的選擇和植物配置
一個優秀的綠化設計肯定是一個優秀的小區景觀,因為可以作為綠化的植物品種比較多,不同的植物搭配,可以使整個小區隨和季節變化而形成氣象萬千的景觀。當小區中有大面積的綠化時,可以使用高大、筆直、樹冠大、有特色的優良樹種,一般以喬木為主;在小區入口可以種植小竹林初現清新之風;在單元入口可以種植觀賞性的灌木或小型花卉;道路兩旁的樹木可以選擇遮陽能力強的落葉喬木。
小區的綠化種植設計應該結合建筑風格進行,根據景觀設計清新自然而不失現代感的風格以及因地制宜、人性化、生態化的要求,為居民創造處一個自然、繁茂、風景優美的綠色空間。
因此在植物造景方面,要堅持因地制宜、四季有景的原則,大量采用各種喬、灌、草的復層結構,常綠和落葉搭配,講究植物色彩、形態、枝干、花、葉、果,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結構。
5、生態景觀設計
5.1規劃設計的生態化
園林景觀,只是一個空間平臺,需經過設計者的幾何和自由空間定位,讓園林生態思維得以發揮。
生態水景,即區中的水景;生態軸,即南北生態軸,東西生態軸,各區均布的環狀生態軸;生態庭院,在區中有若干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而在這庭院中就分布著喬、灌、草立體綠化構成的生態林。
5.1.1空間的“森林”
公共區域的森林設計在中心主軸線的幾何軸線與各組團間的穿插,形成完整又有序的空間序列。
由主入口較為明確的陣列空間特質過渡到自然狀放松的空間區域,讓業主從城市中軸線的規則狀態轉換到社區內部自然空間,給人以進一步的放松感,更體現了人文心理的回歸、放松情緒。
環境的感覺也自然從幾何形式過渡到自然園林形式。通過森林景觀的塑造,賦予了居住環境更自由的表白。在窗前散步,綠色也隨之彌漫到人們的心田。
5.1.2組團森林空間
充分利用當地的鄉土樹種,通過搭配組合,使之成為社區的綠肺,刻意的呵護,重新塑造了社區的生態系統和小氣候,從而有效的弱化了鋼筋砼建筑的生硬感。人們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此尋找到了最佳的答案。
5.2選材的生態化
園區內所用的景觀材料,大多產于本地,如廬山腳下的冰川石,面層鋪裝的陶土磚、地產花崗石、青石板、柳桉木等,均是原色原味;綠化材料的選擇上更是體現了鄉土特色,其中大喬木90%都是從本地移植而來,充分兼顧了造景、生態、經濟三要素;我們綠化用的幾萬立方種植土,也是從廬山生態工業園土地平整時運來的優質紅壤。
5.3工程技術的生態化
利用本園區內地下水位較高的特點利用生態水資源,把周圍綠地中雨水導入自凈水系統。生態水池設在東西主軸線的下方,雨天它可收集大量雨水,晴天用于灌溉植被。這種做法既能開源節流、節約用水,又可作為調節植物根部水位的工程技術措施,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此外,我們所有的戶外停車場均采用生態鋪裝;植物支護用的是竹和棕繩;園路排水采用卵石明溝;主軸線上的雨、污水井也采用了雙層植草生態井蓋。細部中體現了生態、景觀與功能的和諧統一。
5.4植物配置的生態化
園林植物的合理選用及種植,園林景觀設計植物的合理選用及種植,拋棄堆砌及大面積地被種植的做法。在進行綠化種植時應定位為創造一個清新疏朗、自然簡潔的開放型生態綠地,即以疏林草地、配合適量的灌木、地被以及配合人造微地形營造植物景觀設計。采用疏密相間的手法布置利用植物的不同形態,形成起伏有致,收放有序的天際線和林冠線。通過不同品種植物的搭配,形成春花爛漫、夏日濃陰、冬季有綠的豐富植物景觀。大量使用鄉土樹種,效果好、易生長、好管養的植物。少用、甚至不用難管養、無遮陰效果、難移植的植物,如棕櫚科植物、胸徑很大的大樹等。
6、結束語
目前經濟技術的飛躍發展和社會的高速發展,讓園林藝術有了更多發展的方向,獲得新的生命力,園林景觀設計日益被重視。中國園林設計工作者可借助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符號,借鑒傳統的中式園林景觀設計,在整體構思和細部設計中,靈活使用合適的設計手法,充分利用園林景觀元素,創造出更加完美更具風格的園林設計。
參考文獻:
[1]趙玉潔,陳君.居住小區生態景觀設計的問題與對策[J].才智.2011(11)
[2]郭洪艷,郝志杰.淺談園林景觀設計中計算機的作用[J].成才之路.2007(05)
[3]陳敏,陳媛媛.園林景觀中的“線”形藝術[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
上接第190頁
在建筑設計中應處理好構件中‘抗’與‘放’的關系。所謂‘抗’就是處于約束狀態下的結構,沒有足夠的變形余地時,為防止混凝土裂縫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而所謂‘放’就是結構完全處于自由變形無約束狀態下,有足夠變形余地時所采取的措施。設計人員應靈活地運用‘抗一放’結合、或以‘抗’為主、或以‘放’為主的設計原則。來選擇結構方案。
3.1.2 增配構造筋提高抗裂性能
構造筋的配筋原則應做到“細一點、密一點”。即配筋應盡可能采用小直徑,小間距設計。提高混凝土結構的含鋼率或減小鋼筋直徑都可提高材料的抗裂性能,但減小鋼筋直徑、加密間距要比提高含鋼率效果明顯一些。并選用適合的配筋率。
3.1.3 避免結構突變產生應力集中
應避免結構突變(或斷面突變),產生應力集中,導致應力集中裂縫。當不能避免斷面突變時,如在孔洞和變斷面的轉角部位,由于溫度收縮作用,也會引起應力集中,此時應作局部處理,做成逐漸變化的過度形式,同時加配鋼筋。
4、結論
經過理論分析和由實際工程中常出現的問題可知,混凝土裂縫是存在于建筑工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見的通病。它的存在將嚴重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能。而混凝土裂縫的出現與形成多種多樣,非常復雜的,綜合上述可以知道一般造成混凝土裂縫的原因有:外部荷載作用下導致混凝土直接開裂,混凝土自身收縮導致體積變形,混凝土內部的水化熱反應,設計不當和施工不當等原因。有時這些原因可以單獨的或混合的引起混凝土產生裂縫。而對于混凝土裂縫的產生,我們可以針對混凝土裂縫所產生的原因采取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層層預防等措施進行預防。事前應完善結構設計,根據施工時的環境和條件合理設計配合比。嚴格控制材料的選用。事中應采用合理完善的施工方案,以加強應對突然出現雨、雪、高溫暴曬等不利因素與施工的外界因素。在施工過程中進行合理正確的施工以避免不必要的人為產生的裂縫。事后應積極采取應對混凝土收縮,水化熱的措施,并加強養護等。
參考文獻:
[1]王有洪;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縫的成因與治理體會探析,城市建筑;2014-03-26
上接第191頁
標識。(3)人員檔案管理模塊。《實驗室認可準則》要求對檢測機構相關人員進行專門管理,即要明確各類人員參加的培訓、資格證書、工作崗位、授權和能力的檔案信息。利用數據庫的存儲優勢,可以將人員相關信息以電子記錄方式進行管理,以滿足準則要求。(4)設備管理模塊。準則要求設備標識必須完整,即制造商名稱、型號、系列號、維護記錄必須明確。利用模糊查詢技術可以很方便地查閱、歸檔。傳統方式管理檢定日期比較困難,經常出現漏檢現象,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提前20天進行提醒,這樣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難題。檢測報告要求與所使用的儀器設備進行關聯,在信息系統中要實現這一點也不是難事。(5)權限管理模塊。數據保密要求對相關人員進行權限管理,這在網絡環境下是極其重要的,所以軟件設計時每個模塊都有權限管理要求,各部門、各崗位行使各自的權限要求,使得檢測工作可以始終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
過去工程質量檢測信息系統多采用C/S架構(即客戶端/服務器模式),但隨著檢測市場逐步走向開放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B/S架構(瀏覽器/服務器模式)的優勢更加明顯。因為B/S架構在客戶端不需要安裝專門的軟件,只要系統內有瀏覽器即可,系統維護也只需升級服務器。
3 結語
隨著建筑工程質量檢測業務量的不斷增長,信息化是提高檢測效率和水平的必由之路。但建設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牽涉面廣、工作量大,還需要配置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維護,然而這些困難都不是最關鍵之處,讓質量檢測工作走上標準化和規范化才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配合才能收獲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寢.建筑工程質量檢測中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組建和應用[J].中外建筑,2009(8):150-151.
[2]陸玉婷.用計算機信息管理實行建筑工程質量動態監控[J].消費電子,2012(9):77.
[3]黃儉,萬普華,張先穩,等.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管理信息化及其技術標準編制[J].工程質量,2005(9):11-14.
[4]吳玉霞,余建民,尹心明.杭州市工程質量檢測監管信息系統建設及應用[J].浙江建筑,2010,27(11):73-76.
[5]孟智,孔志祥,魏勇.建筑工程質量檢測信息系統的解決方案與實施[J].四川建筑,2010,30(4):248-249.
上接第194頁
嬈;冬天——溪頭村的沙糖桔也熟了,放眼望去,觸目都是沙糖桔的小巧可愛。
對自然景觀的加工與改造,還可以在意識層面即精神層面進行,如把自然物作為象征物,賦予自然物以神話色彩,或是為自然景觀命名、題詩,等等。村莊規劃中的山、水、河、塘、田、林等都可以借用此方法來進行美化。
經過規劃設計,溪頭村整合出獅象相守、黃茶杜鵑、溪源幽谷、猛虎踞石、蔡家古堡,天溪幽徑、鰲魚躍水、溪頭雪海、流溪源頭等聯溪十二景。
六、從美學觀點看從化溪頭村旅游待完善之處
尋覓溪頭村之路可謂蜿蜒曲折,沿途自然風景秀麗多姿,或碧波蕩漾,或竹林間青煙裊裊,這條開啟之路給人無限的遐想,期望值不斷在抬升。然而,當你駐足到溪頭村的跟前,或許你是驅車前往,或者你是步行探尋,不得不講,心中有些許的失落。因為旅游業不斷發展的溪頭村,逐步褪去了山間古村落的風貌。特別是在你為找一個停車位而煩惱的時候,開啟之路的美好與此時的不爽立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情感體驗來講,或者是從景觀秩序的角度來談,經過了序幕,人們期待著高潮景觀的到來,此一體驗可謂后來的規劃者借鑒改進。
沒錯,旅游的發展,帶來了溪頭村的繁榮。關注溪頭村的朋友會發現,村子里的高樓多了,在其掩映下,古建筑的魅力被后來的新式建筑不斷遮擋。我想這應該立馬引起溪頭村村委的重視,合理的有序的規劃,發展經濟與地方特色的保存,這一矛盾將決定溪頭村未來旅游資源的再開發或者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學成,《園林美學講稿》
[2]史蒂文·C.布拉薩.景觀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曾成茵 華南農業大學在讀風景園林碩士、廣州城建職業學院環境設計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