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承接的徐州-豐縣金地首府小區項目,地塊位于豐縣南環路以南,紫金花園以東,地塊目前區域為城鄉結合部。該地塊總用地面積102494㎡,總建筑面積292995㎡,其中地上建筑面積251481㎡,地下建筑面積41514㎡。本工程由住宅單元、商業內街、沿街商業用房、會所、物管用房和地庫(含人防)組成。
該小區新建的住宅單元外墻均采用內外保溫相結合的保溫系統(外保溫:巖棉板,內保溫:保溫砂漿),同時加強分戶墻分戶樓板的保溫,提高建筑節能效果。小區綠地率為3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
建筑建設是一項高能耗、污染重的工作,為了降低建筑行業生產能耗、保護人類所生存的環境,提出了綠色建筑概念。然而,由于對綠色建筑設計內涵的認識不夠深刻、全面,造成了施工設計不科學、組織管理不合理等問題,不僅花費了大量資金,還未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對此,應加強對綠色建筑設計的正確認識,采取科學合理的設計策略,真正建設成綠色建筑。
一、綠色建筑設計內涵
我國政府頒布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注標準》中對綠色建筑的定義作出了明確規定,即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做大限度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生活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從綠色建筑定義中可以看出,綠色建筑設計的核心內涵是解決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減輕建筑建設對環境的負荷,涉及能源消耗、環境污染兩個內容;二是,為人們提供適用、健康和高效的生產生活空間;三是,做到建筑和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建立一種親和的關系,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綠色建筑設計應遵循能源節約、環境保護及一般建筑設計原則。
二、綠色建筑設計策略
(一)樹立綠色建筑設計理念
傳統的建筑工程建設是一個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過程,為了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樹立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用高效的環保型建筑模式取代高消耗、污染重的建筑模式。為此,設計人員應形成環境觀,將人和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處放在建筑設計中的重要位置上,并以此為出發點,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技術的革新,在建筑設計中應用更多的生態技術。
此外,設計人員還要具有低能耗的精細化設計意識,注重建設資金的合理運用,從建筑規劃到選址,再到建筑結構設計,甚至是建筑構件都要全面滲透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走低能耗的精細化設計之路。
(二)調整與創新設計思路
綠色建筑設計不同于傳統建筑設計,不光要轉變傳統的設計理念,設計思路也要有所調整和創新。第一,統籌規劃設計,兼顧建筑單體與周圍環境的統一,兼顧建筑建設全過程的技術統一,形成多維度、相互聯系的建筑設計;第二,為實現低耗能、保護環境的目標,應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統設計思路,最大程度的降低各項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對自然環境的污染;第三,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建設地的地理、氣候、環境及其它地域條件,不盲目跟從。比如在建筑采光、通風設計上,應結合當地的日照、季風方向等因素選用建材、制熱技術等。西北地區日照充足,可以廣泛推廣使用太陽能,東北地區寒冷,應選用生態的建筑保暖材料。
(三)選用適用的綠色建筑技術和綠色材料
基于現階段我國建筑技術積極開展綠色建筑技術創新活動,同時,引進國外先進的綠色建筑技術,滿足我國綠色建筑設計需要。特別是建筑圍護、窗和幕墻等方面。
在建筑圍護結構設計上,可選用外墻外保溫節能技術,如圖1所示,盡量提高隔熱保溫性能。也可以考慮在建筑墻體內設置一個與室內外環境相通的通風間層,利用熱壓和風壓的作用消除從外部進來的熱量,或使用淺色、平滑的防熱材料,減少吸收到的太陽輻射。
在外窗和幕墻系統設計上可以采用斷橋技術,使用新型的高性能玻璃和鋼材,提高窗和幕墻的氣密性。幕墻相當于建筑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過濾裝置,除了具有防護功能外,還要具有提高建筑節能效果和調節室內環境的作用,所以可選用雙層呼吸式幕墻。
圖1"""外墻外保溫節能技術

在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下,從建筑功能需要出發,科學合理的設計建筑外部環境,借此改善既有的環境條件,營建和諧、健康、適用的外部活動空間。主要手段有就是基于既有的環境進行人工自然環境建設,在建筑周圍種植樹木、花草等,布置人工噴泉等,既可以遮擋風沙、降噪,也可以提升環境質量、調節空氣濕潤度,達到凈化空氣、保護環境的目的。
三、結束語
總之,綠色建筑是針對建筑工程高能耗、污染重提出的,符合我國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社會建設方向,符合人和建筑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今后建筑發展主流趨勢之一。就目前看,我國綠色建筑設計要堅持節能環保、經濟性和適用性等原則,形成環境觀,走低耗能的精細化設計之路,加大對綠色建筑技術和綠色材料的應用和研究,逐步提高綠色建筑設計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濤.論綠色建筑設計的內涵與策略[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年9期.
[2]方樹義,虞旭東.淺談綠色建筑應用及其發展趨勢[J].才智,2011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