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花等
摘 要:設不施石灰、施石灰100kg/667m2、施石灰200kg/667m2 3個處理進行酸化稻田施用石灰的效果試驗,結果表明,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顯著且穩定地提升土壤pH值、改善水稻經濟性狀、提高水稻產量,而施用量以100kg/667m2為宜。
關鍵詞:酸化稻田;石灰;pH值;產量;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7-41-03
桃江縣位于湘中偏北、資江中下游,地處東經111°36′~112°19′,北緯28°13′~28°41′。隸屬湖南省益陽市,東鄰資陽、赫山二區,南接寧鄉,西南與安化毗鄰,西北與常德鼎城、漢壽接壤,是雪峰山余脈向洞庭湖平原過渡的環湖丘崗地帶,總面積2 068km2,其中耕地面積4.45萬hm2,土壤主要成土母質有板頁巖、砂礫巖、第四紀紅色粘土、花崗巖、河流沉積物、石灰巖。由于受成土母質、地形、工業污染、大量施用化肥等因素的影響[1],我縣土壤酸化程度較為嚴重,根據2009-2011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采集土壤樣品分析,平均pH值5.4,其中pH值在4.5~5.5的土樣占全部樣品的56.8%。土壤酸化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性狀,導致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活化、重金屬富集,使得土壤結構被破壞,土壤板結、通透性變差,土壤礦質營養元素大量流失,養分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直接影響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安全、加大作物生產成本,影響農作物的生產布局和結構調整[1]。針對土壤酸化的局面,開展了以測土配方施肥為核心的科學施肥研究與推廣,就是要針對土壤養分狀況和供肥性能,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均衡地施用氮、磷、鉀和微量元素肥料以及有機肥,有效培肥土壤、節約肥料,減緩土壤酸化。施用石灰是一項古老的酸性土壤改良措施,可以中和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狀,從而提高土壤養分有效性,降低鋁和其他重金屬對作物的毒害,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2]。為更好地推動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行動的開展,筆者于2013年5月-2013年10月進行了酸化稻田施用石灰的效果試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選擇在桃江縣沾溪鎮沾溪村某農戶責任田。
1.2 供試土壤 河潮泥,試驗前取土樣化驗,pH值為5.3,有機質44.5g/kg、堿解氮204mg/kg、有效磷6.2mg/kg、速效鉀120mg/kg、緩效鉀96mg/kg。
1.3 供試石灰 供試石灰由益陽市長樂建材有限公司生產,試驗前檢測含CaO 82.0%。
1.4 供試作物及品種 中稻,品種為“y兩優1128”。
1.5 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3個處理,重復3次,共9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m2。試驗地四周設置2.5m寬保護行。處理①:不施石灰;處理②:基施石灰70kg/667m2,追施石灰30kg/667m2;處理③:基施石灰140kg/667m2,追施石灰60kg/667m2。
1.6 主要田間栽培管理措施 供試中稻于5月24日移栽,移栽密度為11 720蔸/667m2。移栽前于5月20日結合整地施用40%(20-10-10)“西洋”復合肥50kg/667m2作基肥,移栽后于6月3日結合中耕施用尿素10kg/667m2、氯化鉀5kg/667m2。按照試驗方案,于移栽前5月23日按處理①不施石灰、處理②施用石灰70kg/667m2、處理③施用石灰140kg/667m2,將石灰耙入田泥中,于移栽后6月4日按處理①不施石灰、處理②施用石灰30kg/667m2、處理③施用石灰60kg/667m2進行追施。分別在施用石灰后9d(6月13日)和水稻收割后分小區取土壤樣品,檢測土壤的pH值。各處理病蟲防治、中耕除草等栽培管理措施完全一致。供試小區稻谷于9月29日收獲,收獲時分小區單獨收獲,單獨曬干稱重計算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水稻經濟性狀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稻田施用石灰的處理②和處理③與處理①比較,水稻株高、穗長、千粒重沒有區別,處理②與處理①比較有效穗平均增加0.15萬株/667m2、實粒數平均增加9.2粒/穗,;處理③與處理①比較,有效穗平均增加0.47萬株/667m2、實粒數平均增加13.7粒/穗。
3 結論與討論
(1)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改善水稻經濟性狀。試驗結果表明,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增加每穗實粒數和提高結實率,水稻株高、穗長、千粒重沒有區別。
(2)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迅速且穩定地提高土壤pH值。試驗結果表明:在第二次施用石灰后的第9d,處理③、處理②土壤pH值分別上升到7.4、7.2,較不施石灰的處理①分別增加1.6、1.4;在收割后取土化驗,處理③、處理②土壤pH值分別上升到6.2、5.9,較不施石灰的處理①分別增加0.8、0.5,經新復極差多重比較,處理③、處理②分別與處理①之間,土壤pH值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而處理③與處理②之間pH值無顯著差異。
(3)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增加水稻產量。試驗結果表明:處理②與處理①比較,平均增產21.67kg/667m2,增產率3.31%;處理③與處理①比較,平均增產28.1kg/667m2,增產率4.31%;處理③與處理②比較,平均增產6.5kg/667m2,增產率0.96%。說明酸化稻田施用石灰對水稻有一定的增產作用,但經F檢驗,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4)酸化稻田施用石灰水稻經濟效益因石灰施用量的多少而有不同。試驗結果表明,酸化稻田施石灰100kg/667m2的處理②與不施石灰的處理①比較,平均增產21.6kg/667m2,減去因施用石灰增加成本,增加純收入6.1元/667m2;施用石灰200kg/667m2的處理③與不施石灰的處理①比較,平均增產28.1kg/667m2,因石灰用量大,成本高,純收入卻減少了7.0元/667m2。
(5)討論。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改善水稻的經濟性狀、顯著且穩定地提升土壤的pH值、增加水稻產量,但經濟效益以施用石灰100kg/667m2為宜,對土壤其他理化性狀和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文星,李明德,涂先德,等.湖南省耕地土壤的酸化問題及其改良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3(1):58.
[2]蔡東,肖文芳,李國懷,等.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0(9):206. (責編:施婷婷)endprint
摘 要:設不施石灰、施石灰100kg/667m2、施石灰200kg/667m2 3個處理進行酸化稻田施用石灰的效果試驗,結果表明,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顯著且穩定地提升土壤pH值、改善水稻經濟性狀、提高水稻產量,而施用量以100kg/667m2為宜。
關鍵詞:酸化稻田;石灰;pH值;產量;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7-41-03
桃江縣位于湘中偏北、資江中下游,地處東經111°36′~112°19′,北緯28°13′~28°41′。隸屬湖南省益陽市,東鄰資陽、赫山二區,南接寧鄉,西南與安化毗鄰,西北與常德鼎城、漢壽接壤,是雪峰山余脈向洞庭湖平原過渡的環湖丘崗地帶,總面積2 068km2,其中耕地面積4.45萬hm2,土壤主要成土母質有板頁巖、砂礫巖、第四紀紅色粘土、花崗巖、河流沉積物、石灰巖。由于受成土母質、地形、工業污染、大量施用化肥等因素的影響[1],我縣土壤酸化程度較為嚴重,根據2009-2011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采集土壤樣品分析,平均pH值5.4,其中pH值在4.5~5.5的土樣占全部樣品的56.8%。土壤酸化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性狀,導致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活化、重金屬富集,使得土壤結構被破壞,土壤板結、通透性變差,土壤礦質營養元素大量流失,養分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直接影響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安全、加大作物生產成本,影響農作物的生產布局和結構調整[1]。針對土壤酸化的局面,開展了以測土配方施肥為核心的科學施肥研究與推廣,就是要針對土壤養分狀況和供肥性能,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均衡地施用氮、磷、鉀和微量元素肥料以及有機肥,有效培肥土壤、節約肥料,減緩土壤酸化。施用石灰是一項古老的酸性土壤改良措施,可以中和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狀,從而提高土壤養分有效性,降低鋁和其他重金屬對作物的毒害,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2]。為更好地推動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行動的開展,筆者于2013年5月-2013年10月進行了酸化稻田施用石灰的效果試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選擇在桃江縣沾溪鎮沾溪村某農戶責任田。
1.2 供試土壤 河潮泥,試驗前取土樣化驗,pH值為5.3,有機質44.5g/kg、堿解氮204mg/kg、有效磷6.2mg/kg、速效鉀120mg/kg、緩效鉀96mg/kg。
1.3 供試石灰 供試石灰由益陽市長樂建材有限公司生產,試驗前檢測含CaO 82.0%。
1.4 供試作物及品種 中稻,品種為“y兩優1128”。
1.5 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3個處理,重復3次,共9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m2。試驗地四周設置2.5m寬保護行。處理①:不施石灰;處理②:基施石灰70kg/667m2,追施石灰30kg/667m2;處理③:基施石灰140kg/667m2,追施石灰60kg/667m2。
1.6 主要田間栽培管理措施 供試中稻于5月24日移栽,移栽密度為11 720蔸/667m2。移栽前于5月20日結合整地施用40%(20-10-10)“西洋”復合肥50kg/667m2作基肥,移栽后于6月3日結合中耕施用尿素10kg/667m2、氯化鉀5kg/667m2。按照試驗方案,于移栽前5月23日按處理①不施石灰、處理②施用石灰70kg/667m2、處理③施用石灰140kg/667m2,將石灰耙入田泥中,于移栽后6月4日按處理①不施石灰、處理②施用石灰30kg/667m2、處理③施用石灰60kg/667m2進行追施。分別在施用石灰后9d(6月13日)和水稻收割后分小區取土壤樣品,檢測土壤的pH值。各處理病蟲防治、中耕除草等栽培管理措施完全一致。供試小區稻谷于9月29日收獲,收獲時分小區單獨收獲,單獨曬干稱重計算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水稻經濟性狀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稻田施用石灰的處理②和處理③與處理①比較,水稻株高、穗長、千粒重沒有區別,處理②與處理①比較有效穗平均增加0.15萬株/667m2、實粒數平均增加9.2粒/穗,;處理③與處理①比較,有效穗平均增加0.47萬株/667m2、實粒數平均增加13.7粒/穗。
3 結論與討論
(1)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改善水稻經濟性狀。試驗結果表明,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增加每穗實粒數和提高結實率,水稻株高、穗長、千粒重沒有區別。
(2)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迅速且穩定地提高土壤pH值。試驗結果表明:在第二次施用石灰后的第9d,處理③、處理②土壤pH值分別上升到7.4、7.2,較不施石灰的處理①分別增加1.6、1.4;在收割后取土化驗,處理③、處理②土壤pH值分別上升到6.2、5.9,較不施石灰的處理①分別增加0.8、0.5,經新復極差多重比較,處理③、處理②分別與處理①之間,土壤pH值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而處理③與處理②之間pH值無顯著差異。
(3)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增加水稻產量。試驗結果表明:處理②與處理①比較,平均增產21.67kg/667m2,增產率3.31%;處理③與處理①比較,平均增產28.1kg/667m2,增產率4.31%;處理③與處理②比較,平均增產6.5kg/667m2,增產率0.96%。說明酸化稻田施用石灰對水稻有一定的增產作用,但經F檢驗,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4)酸化稻田施用石灰水稻經濟效益因石灰施用量的多少而有不同。試驗結果表明,酸化稻田施石灰100kg/667m2的處理②與不施石灰的處理①比較,平均增產21.6kg/667m2,減去因施用石灰增加成本,增加純收入6.1元/667m2;施用石灰200kg/667m2的處理③與不施石灰的處理①比較,平均增產28.1kg/667m2,因石灰用量大,成本高,純收入卻減少了7.0元/667m2。
(5)討論。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改善水稻的經濟性狀、顯著且穩定地提升土壤的pH值、增加水稻產量,但經濟效益以施用石灰100kg/667m2為宜,對土壤其他理化性狀和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文星,李明德,涂先德,等.湖南省耕地土壤的酸化問題及其改良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3(1):58.
[2]蔡東,肖文芳,李國懷,等.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0(9):206. (責編:施婷婷)endprint
摘 要:設不施石灰、施石灰100kg/667m2、施石灰200kg/667m2 3個處理進行酸化稻田施用石灰的效果試驗,結果表明,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顯著且穩定地提升土壤pH值、改善水稻經濟性狀、提高水稻產量,而施用量以100kg/667m2為宜。
關鍵詞:酸化稻田;石灰;pH值;產量;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7-41-03
桃江縣位于湘中偏北、資江中下游,地處東經111°36′~112°19′,北緯28°13′~28°41′。隸屬湖南省益陽市,東鄰資陽、赫山二區,南接寧鄉,西南與安化毗鄰,西北與常德鼎城、漢壽接壤,是雪峰山余脈向洞庭湖平原過渡的環湖丘崗地帶,總面積2 068km2,其中耕地面積4.45萬hm2,土壤主要成土母質有板頁巖、砂礫巖、第四紀紅色粘土、花崗巖、河流沉積物、石灰巖。由于受成土母質、地形、工業污染、大量施用化肥等因素的影響[1],我縣土壤酸化程度較為嚴重,根據2009-2011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采集土壤樣品分析,平均pH值5.4,其中pH值在4.5~5.5的土樣占全部樣品的56.8%。土壤酸化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性狀,導致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活化、重金屬富集,使得土壤結構被破壞,土壤板結、通透性變差,土壤礦質營養元素大量流失,養分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直接影響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安全、加大作物生產成本,影響農作物的生產布局和結構調整[1]。針對土壤酸化的局面,開展了以測土配方施肥為核心的科學施肥研究與推廣,就是要針對土壤養分狀況和供肥性能,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均衡地施用氮、磷、鉀和微量元素肥料以及有機肥,有效培肥土壤、節約肥料,減緩土壤酸化。施用石灰是一項古老的酸性土壤改良措施,可以中和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狀,從而提高土壤養分有效性,降低鋁和其他重金屬對作物的毒害,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2]。為更好地推動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行動的開展,筆者于2013年5月-2013年10月進行了酸化稻田施用石灰的效果試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選擇在桃江縣沾溪鎮沾溪村某農戶責任田。
1.2 供試土壤 河潮泥,試驗前取土樣化驗,pH值為5.3,有機質44.5g/kg、堿解氮204mg/kg、有效磷6.2mg/kg、速效鉀120mg/kg、緩效鉀96mg/kg。
1.3 供試石灰 供試石灰由益陽市長樂建材有限公司生產,試驗前檢測含CaO 82.0%。
1.4 供試作物及品種 中稻,品種為“y兩優1128”。
1.5 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3個處理,重復3次,共9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m2。試驗地四周設置2.5m寬保護行。處理①:不施石灰;處理②:基施石灰70kg/667m2,追施石灰30kg/667m2;處理③:基施石灰140kg/667m2,追施石灰60kg/667m2。
1.6 主要田間栽培管理措施 供試中稻于5月24日移栽,移栽密度為11 720蔸/667m2。移栽前于5月20日結合整地施用40%(20-10-10)“西洋”復合肥50kg/667m2作基肥,移栽后于6月3日結合中耕施用尿素10kg/667m2、氯化鉀5kg/667m2。按照試驗方案,于移栽前5月23日按處理①不施石灰、處理②施用石灰70kg/667m2、處理③施用石灰140kg/667m2,將石灰耙入田泥中,于移栽后6月4日按處理①不施石灰、處理②施用石灰30kg/667m2、處理③施用石灰60kg/667m2進行追施。分別在施用石灰后9d(6月13日)和水稻收割后分小區取土壤樣品,檢測土壤的pH值。各處理病蟲防治、中耕除草等栽培管理措施完全一致。供試小區稻谷于9月29日收獲,收獲時分小區單獨收獲,單獨曬干稱重計算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水稻經濟性狀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稻田施用石灰的處理②和處理③與處理①比較,水稻株高、穗長、千粒重沒有區別,處理②與處理①比較有效穗平均增加0.15萬株/667m2、實粒數平均增加9.2粒/穗,;處理③與處理①比較,有效穗平均增加0.47萬株/667m2、實粒數平均增加13.7粒/穗。
3 結論與討論
(1)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改善水稻經濟性狀。試驗結果表明,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增加每穗實粒數和提高結實率,水稻株高、穗長、千粒重沒有區別。
(2)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迅速且穩定地提高土壤pH值。試驗結果表明:在第二次施用石灰后的第9d,處理③、處理②土壤pH值分別上升到7.4、7.2,較不施石灰的處理①分別增加1.6、1.4;在收割后取土化驗,處理③、處理②土壤pH值分別上升到6.2、5.9,較不施石灰的處理①分別增加0.8、0.5,經新復極差多重比較,處理③、處理②分別與處理①之間,土壤pH值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而處理③與處理②之間pH值無顯著差異。
(3)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增加水稻產量。試驗結果表明:處理②與處理①比較,平均增產21.67kg/667m2,增產率3.31%;處理③與處理①比較,平均增產28.1kg/667m2,增產率4.31%;處理③與處理②比較,平均增產6.5kg/667m2,增產率0.96%。說明酸化稻田施用石灰對水稻有一定的增產作用,但經F檢驗,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4)酸化稻田施用石灰水稻經濟效益因石灰施用量的多少而有不同。試驗結果表明,酸化稻田施石灰100kg/667m2的處理②與不施石灰的處理①比較,平均增產21.6kg/667m2,減去因施用石灰增加成本,增加純收入6.1元/667m2;施用石灰200kg/667m2的處理③與不施石灰的處理①比較,平均增產28.1kg/667m2,因石灰用量大,成本高,純收入卻減少了7.0元/667m2。
(5)討論。酸化稻田施用石灰能改善水稻的經濟性狀、顯著且穩定地提升土壤的pH值、增加水稻產量,但經濟效益以施用石灰100kg/667m2為宜,對土壤其他理化性狀和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文星,李明德,涂先德,等.湖南省耕地土壤的酸化問題及其改良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3(1):58.
[2]蔡東,肖文芳,李國懷,等.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0(9):206. (責編:施婷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