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2013年的拍賣市場,在多家拍賣行的力推之下,張大千無疑是最受青睞的藝術家。其作品的全年總成交額高達10.8億元,蟬聯中國藝術家成交總額冠軍。這位稱霸拍場的國畫大師,生前豐富的情感故事流傳不廣,殊不知,諸多佳人的紅袖添香,正是貫穿張大千一生創作的鮮活靈感。
痛失初戀落發為僧
在種種姻緣紛至沓來之前,張大千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他的那個她,是從小的玩伴,比他大三個月的表姐謝舜華。張大千的母親見兩個娃娃這么投緣,就在他倆十歲時訂了親。訂親后,小姐姐對少年張大千更是體貼,這讓情竇初開的他,更認定了這位青梅竹馬的未婚妻。
18歲時,八弟張大千隨二哥張善孖去日本學兩年染織,說好了回國后就成親。臨走那天,未婚妻懷揣四個溫暖的雞蛋,躲在村外的林子里等著他,一直把他送到大路上才依依惜別。誰料這一別,竟成了訣別。1918年冬天,19歲花季的小姐姐罹患干血癆病逝。據說是她太思念未婚夫,終日郁郁,拖垮了身體。一心盼著早日回老家與之團聚的張大千,在日本驚聞噩耗,猶如五雷轟頂。痛徹心扉的他不顧國內局勢危急,立刻返鄉奔喪。無奈當時張勛復辟,內地一片混亂,他到上海后發現無法回到交通不便的四川內江。在張善孖的督促下,只好又回日本繼續學業。
1920年,仍然深陷情殤的張大千,終于回國。伊人已去,事業迷茫,不知何去何從的張大千想到遁入空門,在上海松江禪定寺出家了。“大千”正是出家時所賜的法號。三個月的禪修生活,讓原本苦悶不堪的21歲青年好好清空自己,靈性大開,平靜了許多,也看開了許多,了解到世事無常。但是他終究塵緣未了,在當了百天的和尚后,被二哥押回老家。短暫的出家修行,讓本來就很有慧根的張大千境界高闊不少,日后更豁達圓融、瀟灑豪邁,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語禪心伴終生。
張大千1935年作《天女散花》,畫中的天女正是以和他相識相戀的朝鮮少女池春紅的容貌為藍本所繪制。這段韻事是他一生無數情感中極為凄美的一樁,讓他終生引以為憾。此作2010年12月以7,448萬元在北京保利轟動全場。
張大千1952年作《天竺覆斗牛》團扇扇面。1950年張大千到印度,那里奉牛為圣物。他見到熱帶特有的覆斗牛,肩上有一隆起,狀似瘤。隨后為摯交高嶺梅40整壽而寫此扇。2011年5月以482萬港元在香港蘇富比成交。
不滿包辦婚姻納妾生子
被押回老家后,張大千才知道家里人已經為他包辦了另一門親事,新娘是19歲的曾正蓉。張大千不喜歡這位矮矮胖胖的夫人,勉強成婚后不久,就去上海拜師了。溫順的曾正蓉就這樣被擱在一邊,日后盡職盡責料理家務、伺候公婆。可能是張大千一直冷落她,結婚十年之后,她才生下唯一的女兒。這種感情上被遺棄的心酸與苦痛,與誰能說?
婚后兩年,張大千娶了含苞待放的黃凝素為妾。她漂亮、苗條又精明能干,還略懂一點畫事,甚得夫君歡心。張大千的許多仕女畫,就是以這位小自己八歲的川妹子為模特。二太太不僅為夫君帶來創作靈感,還為張家開枝散葉,一共生下八名子女。不斷地生孩子,還要照顧這么多孩子,讓黃凝素大多時間只能在家,不能陪伴四處闖蕩的張大千。這為十多年后三太太的進門埋下伏筆。而三太太的受寵,讓性格要強、脾氣火爆的黃凝素長年備受冷落與煎熬,終日以牌為友,以至于后來紅杏出墻,1947年與張大千離婚。從15歲嫁入到40歲離開,這25年風華正茂的時光,她全部獻給了張大千。
上海遇知音終生相惜
在娶妻后納妾前,張大千其實另有一段珍貴良緣。或許是太過珍貴,他把此段相知相惜的感情升華為平等尊重的知己關系。
1920年秋,張大千來到上海,拜師前清名士曾熙和李瑞清,學習書畫。當時他借住在寧波巨富李薇莊的家宅,與同歲的李家三小姐李秋君相識。清麗可愛的秋君自幼喜歡繪畫,專習仕女,天份極高。兩人彼此欣賞對方的才華,也傾慕對方的風雅。難得才貌雙全的三小姐動了情,李家隨后提出愿將秋君下嫁給大千。張大千誠惶誠恐地拒絕,坦言自己在家鄉已娶妻室,哪能委屈一代才女秋君作妾。
秋君此后竟然終身未嫁,埋頭精進丹青,成為上海著名畫家。但她仍然甘心侍奉大千,如賢妻一樣無悔奉獻。甚至在大千云游四方時,收徒弟的大事都由秋君來定,徒弟們也敬她為“師娘”。張大千格外珍惜這位知己的厚愛,走到哪里都寫信與之分享藝術見聞與感悟,無論是上黃山、赴敦煌,還是后半生客居海外。這些心里話,只與秋君說,連大千身邊的妻妾都沒這個福分。如此習慣一直持續了40年,直到秋君去世。抗戰前,張大千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過繼給已三十多歲的秋君,怕她孤單。秋君則悉心照顧和培養,視若親生。
這段柏拉圖式的絕戀,不禁讓人扼腕長嘆,恨不相逢未娶時。但轉念想來,惺惺知己情才是張大千最大的牽掛。他曾在秋君晚年時寫信道:“一生曾蒙無數紅顏厚愛,然與三妹相比,六宮粉黛無不黯然失色。”男女之愛,超然若此,已有永恒的況味。
藝人跟隨十年共患難
大太太持家,二太太生娃,交游甚廣、名聲日隆的職業畫家張大千,身邊缺少一位可以帶出去應酬的大方女眷。
1935年,他來到北平準備畫展,花費巨資租下頤和園內的聽鸝館作為住處。這里曾是慈禧太后聽戲的園子,風景怡人。初春時節,張大千認識了16歲的北平藝人懷玉姑娘。吐蕊之年的懷玉,一雙纖纖素手,讓畫家醉心不已。他在以她為模特的仕女畫中題詩,把懷玉喻為格調高雅的雪里梅花。畫里畫外,兩人情投意合,親密無間,張大千欲納之為妾。同住聽鸝館的二哥張善孖堅決反對,只因懷玉是藝人。且不論這個理由本身,二哥對于張大千來說,長兄如父,恩重如山。既然二哥不贊成,八弟只好澆滅這短暫的火花。還不諳世事的懷玉,很是為此傷心失落了一陣。殊不知,禍兮福之所倚,且看半年后嫁給大千的另一位北平藝人的命運,就明白了。
同年初秋,黃凝素在蘇州待產,張大千又看上了唱京韻大鼓的藝人楊宛君。19歲的宛君秀麗聰慧,身材高挑,同樣有一雙凝脂玉手。張大千請于非闇做介紹人,與宛君姑娘相會,其才華與談吐讓宛君很是傾心。況且張大千當時已是知名畫家,出手闊綽,雖然年齡比她大一倍,但是家境清貧的宛君還是樂意做三太太。
楊宛君后來曾救過丈夫一命。當時張大千落入日本人手中,危急之時,只見一輛醫院的救護車疾駛過來。宛君和醫生朋友下車,鎮定地騙過日本軍官,稱張大千患上傳染性肝炎,急需回醫院救治。日本人一聽,嚇得趕快讓他們都上車,也顧不得多問了。這次救命之恩,讓張大千十分佩服宛君的機智與膽識。
幾年后,宛君跟隨大千去了敦煌。那段極為艱難困苦的荒涼日子,吃的是大麥炒面,睡的是黃土窯洞,背后有多少宛君的艱辛付出?無論風光還是苦累,大千與宛君夫唱婦隨的日子,大約持續了近十年,直到下一位少女走入張大千的心扉,就像當年宛君一樣,勢不可擋。
1949年,張大千攜四太太離開大陸,留下了剛剛三十出頭的年輕宛君,從此與丈夫天各一方。
張大千1953年作《蜀山春曉》是他演繹“沒骨山水”爐火純青之作。當時張大千移居南美,住在阿根廷,從題詩可知是畫家眷懷故鄉四川之作。此作2011年4月以6,450萬港元在香港蘇富比成為焦點。
張大千1948年作《唐人秋獵圖》色彩艷麗,筆法精致細膩。這幅濃麗與清雅并俱的妙品2013年6月以4,255萬元在北京保利覓得新主人。
張大千1948年作《多子圖》仿宋人筆意,活靈活現地畫出四位姿態各異的童子在石榴樹下玩耍的場景。石榴正是寓意多子多孫。這幅吉慶之作2011年5月以7,458萬港元在香港蘇富比易主。
俏佳人陪同云游四海
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楊宛君的后浪,是她萬萬沒有想到的徐雯波。這位比自己小十幾歲的少女,是張大千女兒張心瑞的同學。她平時喜愛畫畫,有一天得知心瑞的父親就是張大千,于是很想來目睹一下這位畫家。沒想到,當時46歲的張大千見到這位16歲的盈盈佳麗,就被她的嫻靜優雅迷住了。一位是正遭遇“中年危機”的大畫家,才高八斗,但家事纏身,日子過得郁郁煩心;一位是父母雙亡、寄居在姑母家的文藝美少女,青春如初露,但內心很渴望父親般的疼愛與導師式的指點。于是張大千答應徐小姐可以經常來家看他作畫,徐也欣然前往。
兩人秘戀后,張大千又盡量抽空去她姑母家畫畫,博得姑母的認可。姑母雖然仰慕張大千的才華,但堅決反對這門親事。畢竟徐雯波出身于書香門第,受到良好教育,父母都是大學畢業,不幸在瘟疫中早亡。這樣亭亭玉立的女學生,怎能嫁給比她大30歲的老男人做四姨太呢?但是小女子鐵了心要嫁,并以已懷孕為由,姑母只好同意。1947年,這對老夫少妻低調完婚,兩年后離開大陸,后半生漂泊海外。張大千沒有看錯,徐雯波的確是一位內外兼修的全能妻子,而且在他晚年時寸步不離、悉心照料。1983年,張大千在臺北病逝。在這四房妻妾中最風光、陪伴大千時間最長的徐雯波,終究失去了摯愛的丈夫。
除了與中國女人的情緣不斷,張大千在中年和晚年,還各有一段持續了十年的異國戀。先是1927年對韓國15歲的靚麗歌舞伎池春紅情深意切,即使妻妾反對,仍然每年赴韓鵲會小情人,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后是1953年去日本購置繪畫材料時認識的秘書山田喜美子,美若天仙的聰慧少女讓張大千歡喜不已,于是白發擁紅妝,以后每去日本,山田必伴其左右。
一位又一位美好良善、癡心不改的女子,用她們最鮮活如花的純真年華滋養了張大千的生命與創作。張大千也以一顆愛美之心,豐富著她們的青春時光,并不斷萃取精華靈感,為世人帶來拍案叫絕的畫作。
張大千1966年作《招隱圖》,意指相招棲隱于幽邈之地。當時張大千移居南美十年,希望摯友高嶺梅也舉家同往,故以景寄情,出圖相邀。這幅潑墨潑彩巨作,揮灑活潑無拘,2013年5月以7,180萬港元在香港蘇富比成交。
張大千1968年作《愛痕湖》2010年以1.008億元在中國嘉德成為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的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他曾游覽奧地利名勝亞琛湖,在那兒不僅有悅目的美景,也有動心的情事。所以張大千將“亞琛湖”譯為“愛痕湖”,或取“留情之地”的意思。
張大千1947年作《荷塘野趣》構圖氣勢磅礡,荷葉參差呼應,大塊面色墨的荷葉與纖瘦的荷梗穿插交叉,又以尖尖的小荷襯托,對照著盛開的大朵荷花,使畫面此起彼落,極富節奏感。此四屏通景荷花2013年5月以8,051萬港元在香港佳士得光彩綻放。張大千1966年作《招隱圖》,意指相招棲隱于幽邈之地。當時張大千移居南美十年,希望摯友高嶺梅也舉家同往,故以景寄情,出圖相邀。這幅潑墨潑彩巨作,揮灑活潑無拘,2013年5月以7,180萬港元在香港蘇富比成交。
張大千1968年作《愛痕湖》2010年以1.008億元在中國嘉德成為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的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他曾游覽奧地利名勝亞琛湖,在那兒不僅有悅目的美景,也有動心的情事。所以張大千將“亞琛湖”譯為“愛痕湖”,或取“留情之地”的意思。
張大千1947年作《荷塘野趣》構圖氣勢磅礡,荷葉參差呼應,大塊面色墨的荷葉與纖瘦的荷梗穿插交叉,又以尖尖的小荷襯托,對照著盛開的大朵荷花,使畫面此起彼落,極富節奏感。此四屏通景荷花2013年5月以8,051萬港元在香港佳士得光彩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