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樹曾參天,身后根廢幾十年,羅東手下無棄物,撿來巧雕鵝戲蟾?!边@是一件根雕作品雕成后老百姓寫的一首打油詩。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的作品可以讓你共鳴,讓你沉思”、“他的作品可以讓你脫俗,讓你增值!”……每每聽到如此贊譽,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北木班魯根雕創作室的創始人羅東都感到莫大的鼓舞。
才能乍現
在中國北方新地標,營口鲅魚圈開發區初見羅東,在他瘦高的外表下隱藏的是謙卑內斂、專研好學、悟性極強的秉性。
羅東從小成長在人杰地靈的內蒙古大興安嶺額爾古納河岸邊。繪畫伴隨他成長,中學時代他的處女作就以成人的標準發表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日報》。
為了圓自己一個軍旅生涯的夢想,1990 年,高中畢業后的羅東戎裝來到湖北,并在部隊報考參加了湖北工藝美術大專函授學習。這期間,正趕上全國第二屆根藝展在湖北沙市舉辦,看到一件件用樹根雕刻而成的藝術精品,他銘感五內。在大興安嶺林區羅東從小就跟木頭打交道,那時燒的是木頭、住的是木頭房子、玩的木頭刀槍。受爺爺、父親木工傳統影響玩具都是自己做,小人小馬他也雕過不少。此時的羅東,創作激情一下子涌上了心頭。
時值部隊修建新營房打地基、操場上挖出好多樹根丟棄在那里,羅東便對“廢物”進行了二次利用:在樹根料中選好材,加上自己的繪畫技能,用刀刻制出好看的東西來,廢物不就是有價值的藝術品嗎。羅東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那時的他,無師自通,大膽設想,創新超前?!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保瑳]圖紙自己畫,缺工具自已做。然后除執勤站崗放哨外,用其余時間搞起了創作,廢寢忘食,貪黑起早是經常的事。
當竭盡所能努力想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仿佛一切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都被占盡。當第一批作品被羅東創作出來時,正好當地市委黨校校長到部隊考察調研,無意中發現了羅東雕刻的根雕作品又驚又喜,愛不釋手“沒想到部隊還有這樣的人才……”。作品當即被領導派員拿到沙市市委黨校展示觀賞并獲得學習班學員的贊揚!緊接著市委、駐市武警支隊雙雙推薦其作品參加了湖北省武警部隊第六屆書畫工藝美術大獎賽。結果,他的根雕作品《青春旋律》《古代仕女》獲得了大賽一等獎!獲獎事跡還上了湖北《沙市日報》頭版。
通過根雕技藝嶄露頭角,人們也許會猜想,退伍后的羅東應該也會以此一技之長過上富足的生活吧?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機關從事宣傳工作多年后的他為了生計,更為了深入火熱的生產生活第一線體驗拉煉,一次偶然的機遇,羅東拋家舍業地輾轉來到蘇州做起了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談起這段“荒廢”了的技藝經歷時,羅東卻有著與眾不同的認識。從東北到湖北再到江南,我喜歡江南的水鄉、園林、民居小鎮。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深有感觸地說:“這正
是‘歪打正著’,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工藝美術水平是中國最高的。沒想到這段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經歷,使我尋找到了傳統木雕與現代建筑的結合點 。繼承不是重復,一切在于創新?!闭f到這
點,羅東對未來充滿想象。
工作之余,他到處收集園林建筑上的木雕、磚雕、石雕等工藝美術方面的資料,電腦內存滿了各種雕刻圖片,夜晚一個人在工地板房里專研思考。當天快亮時,半睡半醒的羅東想到南方豐富的雕刻資源,品種繁多人才濟濟;而北方卻如同空白一樣雕刻品種少,人才奇缺沒什么自己的品牌。為什么不創造自己的品牌做北方木雕的能人呢?“北木班魯”四個字就這樣在羅東腦海思想里產生了。
賦予靈魂的木雕
羅東和記者說起一件木雕趣事。八幾年,雙職工家庭父母上班忙都沒時間管孩子,那時他家也一樣。一次快過年時看到有送財神的,不是現在機制印刷品,屬于自己刻印的那種很粗糙的畫。十多歲的羅東看到后,靈機一動他也找來幾塊木板,畫上財神爺、門神、灶王爺線描稿,用刀刻好后制成印版。然后,到外面買來紙張、墨等印成木刻畫挨家大派送。雖然此經歷沒掙到什么錢,而且家里也不需要他來掙錢,但這卻是羅東最早的木雕實踐“作品”了。若干年
后他到北京,在中戲舞美系宿舍見到老師孫家銓教授從大興安嶺拿回去的民間工藝品,被裝到玻璃框中掛在墻上的正是自己當年的“杰作”… …
如今,他把當年幸存下來的一塊門神木雕版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證書放到一起時,這一路艱辛走過只有這位雕刻藝術家才能深深體會得到啊!
2012 年,羅東決定放棄一切工作,專注從事他喜愛的木雕創作,并來到中國北方新地標城市一一遼寧營口市鲅魚圈開發區,創立了自己的北木班魯根雕創作室。
與羅東交流,“七分天然三分雕琢”時常掛在嘴邊。每一個捧在手中的根材,羅東都視如珍寶,眉間緊上幾分鐘后,隨后是嘴巴微微嘟起,不一會兒,眼神如一眼看出根的心意,會意一笑,這就是他找到感覺的一霎那。
之后,他層層剝離,細致琢磨,它們在相處中,以美為目標,感受著磨合、適應,直至達到自然與美的最佳結合。他的作品,拋去矯揉造作的不實雕法,原生態創作、還原藝術的真諦,他的作品抽象、樸實、自然、脫俗,表現出根材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本真。
從事木雕創作二十幾年,羅東創作的木雕、根雕作品多多。說起創作體會來,他坦誠相告。根雕按表現內容分為“觀賞”和“實用”兩種類型 ;按作品表現手法分為“自然型”和“雕刻型”兩
大類。他認為,巧借天然要貫穿于木雕創作的始終。當選到一塊具有自然形態美和創作價值的木材時,有的可以一目了然,確定創作主題,但這種情況極少。大多數是第一印象覺得其形態美,可以
用來創作點什么,但究竟創作什么并不清楚。
經反復推敲確定創作主題后,下一步就是制作階段。圍繞主題,巧用心計,合理而慎重地取舍。除對局部作少量的修飾和必要的雕琢外,重點應放在巧妙地利用木料的自然形態上。如枝、須、洞、
節、疤、紋理、色澤、態勢等,盡量使這些天然特點和神韻,在已確定的藝術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體現。在這種創作思想指導下,因材施藝,進行加工,做到巧借天然,美有所用,使
自然美的“奇”與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結合起來,實現原定的創作設想。
記者在北木班魯工作室看到他木雕作品《遨魚》,這是一件烏木根雕。作品中的魚飄然出水,魚須和浪花融為一體,雕刻家用了了幾刀就把魚姿態塑造的奇特而大氣,你不得不欽佩作者的意師造化,藝洽自然。作品《遨魚》創意中變形與夸張是那樣地扣人心魄。
在技藝上進行了創新改造,用經過選擇自己的雕刻語言,表達自然、完美和諧意境。羅東說:“我根據木頭原來的紋理以及天然的形體特征,甚至想象它原來跟大自然連接在一起是一種怎么樣的狀態來用刀,這就是實踐—— 總結——再實踐的自然型木雕法?!?/p>
美來自生活,來自藝術家的真情實感,制做根雕作品的過程和感受,羅東深有體會又無法言表:“為實現北方根雕技藝脫俗脫變,我總是做好了又改變重新做,再制作再推翻,在反復雕刻過程中痛苦又快樂著……”
作品《流金溢彩》是其典型代表:作品用北方棗樹根材,表面雕刻成一種象葉脈、象花生殼、象蟲咬過似的特殊紋樣裝飾著,他把這種創新的雕刻技法稱之為北方蛻變的“木蟲作”。這件“木蟲作”第一號作品用了他幾個月時間才研究成功,作品一露面就被廣東一企業集團公司經理收藏了。他的作品讓人喜愛,就在于風格新不落俗套。
……
站在羅東的木雕藝術作品面前,你會目瞪口呆,你會傾心贊嘆,給你是藝術上另一種美的感覺。這樣那樣的一根根一塊塊木頭,在他的雕塑刀下,活木生香,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出自他手的那些木雕,把實形和虛形、紋理和形態融為一體,動靜相宜、形神備至,仿佛有了生機,仿佛有了話語,仿佛有了欲飛出軀殼的靈魂。
他認為,藝術上沒有絕對的標準,有道理而沒真理,藝術創作上能表現出作品的美感,雕刻的作品立體生動,生機勃勃,充滿情趣,讓人們自覺地接受并欣賞那就足夠了。“事實勝于雄辯”羅東的作品無任何市場功利需求而 粗糙制作痕跡,也完全是與市場無關的個人追求美藝境界的愛好品。
誠然,當一個人能夠把自已的愛好和自已從事的工作融為一體做起來的時候,那是最有動力的快樂,最有活力的歡欣,最有激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