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市場,被認為“高大上”的蘋果、三星,與慣以性價比取勝的本土挑戰者將再一次交鋒。比拼手機廠商的硬件制造水平,考驗提供用戶體驗的能力。
在全球智能手機尤其是高端市場,蘋果和三星占據著統治地位。但近兩年來,它們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開始面對實力越來越強勁的挑戰者。隨著2013年底中國4G牌照發放,三大電信運營商發力4G商用部署,智能手機的發展將伴隨新的移動通信時代,迎來新的產業格局。
在中國市場,被認為“高大上”的蘋果、三星,與慣以性價比取勝的本土挑戰者將再一次交鋒。比拼手機廠商的硬件制造水平,考驗提供用戶體驗的能力,以華為、中興、酷派等為代表的國內智能手機廠商,能否在新的通信時代實現“彎道超越”?
保持創新和吸引力
4G時代,智能手機的技術與研發需要跟上前沿發展和市場變化,保持創新和吸引力乃至高度差異化。
目前,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電信運營商正全面發力4G商用部署,國內有不少手機用戶已從3G升級到4G,并配套購買4G手機體驗新的移動通信服務。
和3G手機相比,4G手機首要特征是超高速的網絡,最高下載速度超過100M,是主流3G網絡網速的10多倍,另外,基于高速網絡的各類應用如日常溝通類的社交軟件將會更加豐富,用戶在4G網絡中的互動與體驗更加出色,如多屏互動、數據共享更便捷,推動從人與人的互聯到人與網絡的互聯、物與物的互聯。
中興通訊手機業務相關負責人認為,4G時代的來臨不但會促進手機等終端硬件的更新換代,也將促進軟件應用的豐富和發展,培養不同于2G、3G時代的用戶習慣。基于4G網絡,智能手機具有更大的研發空間和市場空間。但如何讓技術與研發跟上前沿發展和市場變化,保持創新和吸引力乃至高度差異化,也成為智能手機的巨大挑戰。
同時,4G市場技術更新和升級速度將加快步伐,現有智能手機市場或將重新洗牌,4G技術積累深厚的企業將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越。過去數年,蘋果和三星依靠技術和品牌優勢,主導著中高端市場。國產品牌則更多依靠性價比吸引消費者,產品也多以中低端為主。
如今這一局面正逐漸發生改變。剛剛過去的2月,全球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智能手機發貨量首次突破10億臺,創下歷史新高,同比增長38.4%。三星仍占據智能手機銷量榜首,但中國本土廠商增速迅猛,華為和聯想挺進前五,中興第六,酷派位列第七。
改變的不僅是量,本土廠商也開始實施精品戰略。華為、中興、魅族、小米、酷派等廠商,均推出了2000元以上的旗艦機型,力圖在高檔消費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統計顯示,國內銷售量排名前十的智能手機廠商,除了蘋果、三星外均為國產品牌。
本土智能機的彎道超越
有較為深厚的4G技術積累,對本土消費習慣更了解,中國本土智能手機廠商有望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彎道超越。
目前,蘋果仍受中國消費者追捧,三星占據中高端市場,但國際巨頭們已感覺到了中國本土廠商帶來的挑戰。三星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張元基告訴記者,在智能手機領域,中國包括華為、中興通訊、TCL和小米在內的本土廠商,無論是技術研究還是產品開發都發展迅速,這讓三星感到很大壓力。隨著中國手機廠商技術的積累,近年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智能手機高端市場發展的速度在下降,對于三星來說,近年要想在中國實現高增長不乏挑戰,三星要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更快地推出更新的產品。
業界也認為,本土智能手機廠商在4G技術上已經有較為深厚的積累,同時對本土消費習慣更為了解,市場渠道拓展能力也比國外品牌更具優勢,4G將成為中國智能手機終端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彎道超越的戰略機遇。
“4G時代對手機廠商在芯片、應用處理、軟件協調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分創新能力和轉化能力比較差的企業,有可能在這輪洗牌中消失。”酷派副總裁曹升井認為,與通信技術不斷演進相對應,手機制造技術在過去三四年經歷了一系列快速技術創新,從最早的低頻單核到當前的高頻16核,屏幕從2英寸到如今的7英寸,存儲從數百M到數十G,如今革新空間逐漸縮小,進入了一個“微創新”時代。對國內手機廠商來說,面對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仍然需要持續增加技術創新投入,在產品設計、工藝打造以及品質上,進一步打磨,提升軟件應用和用戶體驗。
曹升井認為,目前手機生產廠商的成本控制和產業鏈運營能力變得尤為重要。成本控制是國產品牌比較擅長的領域,“微創新”階段,是本土廠商縮小與國外廠商差距的機會。他認為,中國品牌有較好的制造力,國產品牌終將會像PC、家電一樣,成為國內市場的主導者。
中國的智能手機廠商,也能發揮更了解本土市場、滿足多層次市場需求的優勢。OPPO這家曾經的MP3制造企業,2008年進入手機市場,并依靠精致的外觀,爭取到了不少時尚用戶。而小米則通過強調自身優化的操作系統和互聯網的銷售方式,贏得了不少用戶的支持。
加大品牌建設,增加品牌溢價能力,這是國產廠商的另一個共同課題。當前,三星、蘋果等國際品牌擁有較高的品牌溢價能力,使得同等配置的手機,價格可能高出30%。曹升井認為,隨著產品差距逐漸縮小,本土廠商建立起品牌忠誠度,國際品牌的溢價能力將會受到沖擊。
此外,還可借鑒國外優秀廠商的經驗,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加大品牌營銷力度,多渠道經營并舉。以中興為例,用互聯網思維打造更多互聯網產品和服務,加強與用戶的互動和分享,同時注重線下體驗與線上購買相結合的立體式營銷。
國產機需提升核心競爭力
手機操作系統和高標準專利仍掌握在少數國外公司手中,國內廠商仍需提高核心競爭力。
對主流手機廠商來說,在制造技術水平逐漸接近情況下,誰能為用戶提供切實的超高速、零等待和連接無處不在的4G消費體驗,無疑將擁有巨大優勢。這方面,不僅和運營商相關,也考驗著終端廠商產品所體現的網絡服務能力。
2013年11月,三星攜手中國移動首次推出了TD—LTE手機。而華為、中興、酷派等國內廠商也有針對性地做出了4G的研究部署。酷派早在2010年世博會上,在全球推出首款4G雙模雙待原型手機,成為第一批掌握4G LTE的智能手機生產技術企業。今年2月,酷派又率先在全球發布首款4G雙卡雙通信的手機。目前酷派80%的研發團隊已經轉移到4G產品上。
在這場新戰役中,擁有4G網絡終端技術實力的通信廠商無疑擁有主動權。華為和中興都在4G LTE的網絡到終端的研發、性能和技術儲備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華為的LTE網絡進入全球100多個首都城市,并在這些復雜市場充分檢驗。中興4G技術的LTE專利持有率也已位居全球第一陣營。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認為,借助在4G LTE端到端的核心領先優勢,華為智能手機有望通過“硬件+應用+服務”的整合體驗不斷提升消費者滿意度,有望超越競爭對手,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終端品牌。
不過,目前一些關鍵技術包括手機操作系統和高標準專利仍然掌握在少數幾家國外公司手中,而一旦掌握著專利的IT巨頭和手機廠商聯合乃至合并,提高專利收費標準,國內手機廠商的成本有可能大幅上升,其性價比優勢將受到沖擊。這也提醒國內廠商,仍需提高核心競爭力,突破專利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