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李 達
一、生平介紹
李達(1890—1966),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長沙、北京等地讀書,1913年后到日本留學。1919年五四運動后,在《覺悟》副刊上連續發表文章,介紹歐洲各社會主義政黨的情況,并翻譯《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濟學說》和《社會問題總覽》等著作,積極傳播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921年7月參加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局成員,分管宣傳。1926年發表《現代社會學》,系統論述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1928年到上海創辦昆侖書店,出版各種進步的哲學社會科學書籍。1935年發表專著《社會學大綱》,系統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1949年任北京政法大學副校長,1950年至1952年任湖南大學校長,1953年至1966年任武漢大學校長。他還擔任中國哲學學會會長、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會長等職。李達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教育家。
二、教育思想
(1)學校觀。李達遵循教學規律,強調學生必須全面發展,教育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根據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的學說,結合我國教育實際,李達更為具體地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哲學思想。李達在《改進我們的教學工作》一文中指出:“德是根本,沒有德,才資都沒有用,有時還有害。”李達認為,僅會技術而沒有政治認識,便不能發揮高度的工作熱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然,要為人民服務,沒有本領也是不行的,單有政治學習或單有業務學習,都是搞不好的,政治學習與業務學習二者不可偏廢,都要搞好。他要求教師教書育人,使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能生動活潑地全面發展。李達提出的三位一體的辦學方針,對于今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2)全面發展觀。李達認為,實現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李達強調大學是“最高學校”,要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要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教學要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一個中心,兩個結合”,首先是以教學為中心,生產勞動、社會活動都不能沖擊教學秩序,并特別強調要加強外國語的教學;第二是教學要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他認為重點大學既是教學機構又是科研機構,教學質量與科學水平是相輔相成的。他重視抓學校的科研工作,并身體力行,他把能否多出學者看成是學校辦得好不好的重要標志。
三、教育方法
(1)師生關系。在師生關系上,提出教學相長,師生互助,以教師為主導。實踐證明,在教學中要正確地處理極為復雜的主體和客體的辯證關系。學生是通過教材來認識客觀世界的,教材為客體,學生就是主體,但在學生的認識過程中,又加上了教師的指導,這樣在客體方面又加上了教師的因素,也可以說是教師和教材一起作為客體來作用于學生這個主體的。從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來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關系來看,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這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另一個方面看,教師要使教學發揮效果,就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地了解教師,有分析地接受老師的教育,這樣,學生又成為主體,老師又成為客體,這就是學生主體論。李達的師生關系觀,正確反映了教學中“三體”之間的關系。
(2)啟發式教育。李達反對機械的注入式教育,主張啟發式教育,主張師生平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李達在教學方法上的態度是反對形式主義,反對滿堂灌,提倡教師要善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提問,多回答問題,把課教活。此外,選編課外讀物并指導閱讀,借以擴大學生的視野。
(3)教學方法。一要做到自學、集體學習與教師講授相結合,并以自學為主。政治課和業務課都要少上課,多給學生自學和討論、實驗的時間。二要走群眾路線,教師要相信學生,使學生盡量發揮高度的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在師生互助、教學相長的原則下,改變教學脫節、各自為政的現象,加強教師與學生間的聯系,互相幫助進步。三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要了解社會的需要,要了解學生的實際要求與思想情況,把新思想新觀點灌輸到教學中去。學生應該死書活讀,死書活用,加深對新鮮事物的強烈認識,認識新思想新觀點。四要根據少而精的原則精簡課程。他強調說,精簡的目的,不是單純減少數量,而是要提高質量。五是提倡學術研究。他特別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指出:師資培養是辦好大學的關鍵,教師的教學水平和馬列主義科學水平,是反映學校工作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出成品”“出人才”的最基本條件。
(作者系本刊編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