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能力和閱讀指導能力是師范生兒童文學素養的構成要素,師范院校的兒童文學課程應著力培養師范生的兒童文學作品教學能力和閱讀指導能力。文章主要從培養師范生兒童文學作品教學能力和閱讀指導能力的必要性和具體做法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師范生;語文教師;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能力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目標指向素質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強調對教育對象的人文教育,并把文學作品尤其是兒童文學作品作為實現其改革目標的主要擔當。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1~2年級學生“能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3~4年級的學生“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5~6年級的學生“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眾多的兒童文學作品也被收納到小學語文教材中。但是,文學教材有著不同于非文學教材的性質和特點,文學作品的教學自然也有別于非文學作品的教學,這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具有文學教育的理念,掌握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方法。而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學教育理念和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能力的培養應從職前教育即師范教育開始。
概括來說,依據在兒童文學成為基礎教育改革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擔當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對語文教師專業素質提出的要求,我們可以把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能力、閱讀指導能力確定為師范生兒童文學素養的構成要素之一,師范院校應著力培養師范生的兒童文學作品教學能力和閱讀指導能力。師范生的兒童文學作品教學能力和閱讀指導能力的培養主要借助兒童文學課程教學來完成,具體做法如下:
一、樹立師范生關于文學教育的理念,開闊師范生的兒童文學視野
論及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兒童文學學者、語文教育研究者朱自強先生倡導文學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他認為,“文學教育,就是指在語文教育中,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將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故事、小說、散文、古詩等文學樣式所具有的教育價值轉化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過程和行為”。誠然,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功能,是非文學教材所不具備的,對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小說等這些兒童文學教材,理應采用文學教育的方法來進行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教師只有樹立起文學教育的觀念,對語文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有意識地采用文學教育的方法,語文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才能實現其原有的審美價值,發揮人們希冀的教育功能,才不負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厚望。小學語文教育改革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具有廣闊的兒童文學視野,隨時關注兒童文學創作、研究的動態和成果,了解兒童文學參與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進程和現狀,研究兒童文學現象等。這樣,小學語文教師才能向學生推薦貼近社會、時代脈搏的最新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才能將從兒童文學中得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方法的啟迪、兒童文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小學語文教育研究的成果應用到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推動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縱深發展。
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廣闊的兒童文學視野是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構成要素,是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作品教學能力和閱讀指導能力養成的前提。師范院校的兒童文學課可借助本課程及“兒童文學理論研讀”“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等選修課的理論講述及理論研讀,來幫助師范生即準小學語文教師樹立文學教育的先進理念,來擴大師范生的兒童文學視野,為其日后的語文教育、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師范生兒童文學作品閱讀的積累,提高師范生兒童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力
兒童文學作品閱讀的積累、兒童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作品教學、閱讀指導能力的內涵、基礎和保障。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對古今中外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量大面廣地閱讀,才能在小學生課外閱讀中向小學生介紹、推薦語文教材之外的更多更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小學語文教師也只有自身對兒童文學作品具有較高的賞析能力,才能在文本賞讀中獲得真實、深入的情感體驗和樂趣,才能準確把握具體文本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功能,從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并在閱讀教學中將自己獲得的審美感性體驗和樂趣與小學生交流、互動,通過有效教學,使小學生獲得具體文本給予的或閱讀樂趣、或情感熏陶、或想象力激發、或生活啟迪、或人性教育等。
師范院校的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應重視師范生兒童文學作品閱讀的積累,要求師范生要有豐富的兒童文學作品閱讀量和廣闊的兒童文學作品閱讀面,涉獵古今中外各個時代優秀作家的優秀作品,且作品的代表性強,涵蓋兒童文學的各種文體。給師范生列出詳細的閱讀作品目錄,并把作品的閱讀積累作為師范生兒童文學素養考量的一個硬性標準,用評閱閱讀筆記的方式來考查,得分歸入兒童文學學科成績。
師范生的兒童文學作品賞析能力是在不斷積累閱讀經驗中逐漸形成的。兒童文學課程教學可傳授給師范生兒童文學作品的欣賞原理、規律等,指導師范生從普通讀者和教師兩個視角去解讀兒童文學文本,先是從普通讀者的視角去賞讀,以求獲得閱讀的樂趣和感性化的審美體驗,再從教師的角度去分析文本的藝術特色、對兒童具有的審美價值和教育意義,并據此去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
三、養成師范生兒童文學作品的誦讀、講授、表演能力
兒童文學作品的誦、講、演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作品教學、閱讀指導能力的內涵和具體呈現。眾所周知,兒童特別是低幼兒童他們接受文學的方式和審美心理有著特殊之處,他們欣賞文學作品好聽賞、喜口誦、愛手舞足蹈,觀賞戲劇還會參與演出,感性形象始終貫穿他們審美活動的全過程。再者,兒童文學中的兒歌、兒童詩作品語言生動活潑、音韻優美、節奏明快、音樂性強,閱讀教學中適合引導小學生通過誦讀作品去體驗文本傳達的情感,去感受文本描繪的物象,去享受閱讀的樂趣;故事、童話、寓言、小說等敘事性文體的作品有著生動的情節、鮮活的形象、豐富的對話等,閱讀教學中適合采用講述、角色對話、表演等方法,讓小學生在講述、對話、表演等活動中更真切、深入地感受、體驗和領會,更積極地發揮想象,從而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言語能力、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誦讀、講述、表演等活動應當成為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的常規課堂活動,這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們具備兒童文學作品的誦讀、講述、表演能力,因為只有教師自身具備這些能力,才能給學生示范和指導,才能與學生共同開展誦讀、講述和表演活動。師范院校的兒童文學課程可結合師范生的專業必修課程“教師口語”和選修課程“兒童文學作品的誦、講、演”的教學,利用“第二課堂”如兒童文學作品誦讀、講述、表演比賽及相關社團活動,來進行師范生的兒童文學作品誦讀、講述、表演訓練,以培養其能力。
四、訓練師范生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設計能力
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作品教學、閱讀指導能力的基本內涵和直接體現。
師范院校的兒童文學課程可結合“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課程的教學,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讓師范生練習教學設計,著重練習設計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理論講述、教學設計示例、學生實踐等教學環節,引導師范生考慮《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的總體要求和對各年級段閱讀目標的具體要求,根據文本具有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功能,再結合孩子的審美趣味、審美要求和接受能力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自有其方法和特點,如它突出欣賞閱讀,淡化分析閱讀,重視兒童對文學作品傳達出的情感的體驗和對文學作品藝術地反映出來的生活的感受,允許多元化、模糊性的解讀等。只要是文學作品都帶有較為明顯的文體特征,不同文體的作品自然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兒童文學作品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引導師范生考慮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基本特點和方法,把握具體作品的文體特征,針對兒童的審美習慣、審美心理、審美特點等,設計出恰當有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社,2011.
[2]朱自強.兒童文學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3]陳暉.兒童的文學世界——我的文學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
出版社,2011.
[4]王泉根,趙靜.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M].廣州:廣東教育
出版社,2006.
(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師范生兒童文學素養培養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QJI12510)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