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尋找知識的“切入點”非常重要,但是,為了促進學生得到更大的發展,課堂教學更高效,探尋和挖掘“生長點”也具有重大意義。作為數學教師,要利用“慧眼”,挖掘出“生長點”,并運用好的方法,促進課堂生成,搭建高效數學課堂。本文擬結合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實例,分析如何探尋和抓住“生長點”,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讓學生獲得全方位發展。
一、以興趣為根本,促進學生參與——高效課堂的“基本點”
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關鍵,也是促進課堂生成的關鍵。因此,數學教師可以以興趣為根本,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打好基石。例如,在學習小學五年級數學“球的反彈高度”這一課時,教師以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生長點”,搭建高效課堂的“基本點”,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本節課主要是探討球的反彈高度與下落高度之間的分數關系。(課前要求學生各自帶一個球來學校)以下為課堂部分教學片斷:師:同學們都玩過哪些球呢?生:乒乓球、籃球、足球、氣排球、實心球、跳跳球……(請幾名學生帶著不同的球上臺前拍球演示)師:從他們拍球中,你注意到了什么?生1:有些球能反彈,但是有些球不能反彈。生2:不同的球反彈高度也有區別。師:相同的球在不同的高度反彈的高度一樣嗎?生:(開始測試一下)生:不同。師: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大家想不想一探究竟呢?話語一落,教師看著班上的學生,個個滿懷期待。在這個案例中,教師以興趣為出發點,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體驗,促進課堂生成,達到原計劃設定的教學目的。
二、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思維——高效課堂的“著力點”
新課程理念特別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尤為重要。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必須變換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參與課堂的平臺,尋找高效課堂的“著力點”。
(1)找準“操作點”,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在做中學”是新課改所提倡的重要理念。數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本應通過不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知識,探索奧秘。因此,數學教師必須找準“操作點”,鼓勵學生動手實踐,促進知識的生長。例如,在學習小學四年級數學“圖案的欣賞和設計”這一課時,教師組織了一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對平移、旋轉、對稱的理解。這一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進行美圖欣賞、制作圖案、對圖案設計有基本理解上,自己動手實踐。首先,學生思考選什么樣的圖形為基本圖形,如何將基本圖形進行變換。其次,設計具有創意而又美麗的圖案。最后,帶上自己的作品,在班上進行展示。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學生是圖案的“設計者”;學生不僅要找準基本圖形,還得想好設計方案,再用手工將其剪出來,形成一幅具有創意而又美觀大方的圖案作品。學生操作完畢后,數學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實踐感想,主要以“數學和美”為主題,讓學生分享自己通過實踐體驗到的最真實的感受。
(2)找準“探究點”,激發學生數學思維。新課改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因此,數學教師必須找準“探究點”,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在設計探究問題時,要多思考問題是否具有探究價值,以真正利用探究促進學生知識生成,促進高效課堂的搭建。例如,在學習小學六年級數學“測量物體的體積”這一課時,教師設計了探究任務,以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共同完成,激發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本節課主要學習的是“不規則物體體積測量方法”,需要通過動手實驗,探究出方法。數學教師設計的探究任務是:請選擇一樣你感興趣的不規則物體,利用實驗器材,探究出計算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在這個任務中,小組學生需要分工合作,有學生負責操作實驗,有學生負責記錄數據,有學生負責計算體積。這一探究活動將學生的數學思維激活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數學教師主要扮演引導者、幫助者角色。學生探究完后,數學教師再次拋出問題:以土豆為例,在測量其體積時應該注意什么?(注意觀察實驗時容器中水過多或過少的現象。設計這一問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水要合適,以免影響實驗結果)。總之,利用探究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生成,更有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以對話為手段,活躍課堂氛圍——高效課堂的“生長點”
(1)抓住“意外”,引導對話——有效促進生成。小學生思維活躍,因而隨時都有“意外”發生。數學教師可以抓住這些“意外”,與學生進行對話,有效促進生成。簡單而言,數學教師可以以“意外”作為“生長點”。例如,在學習小學四年級數學“三角形”這一課時,教師抓住了課堂中的“意外”,引導學生再次研究,有效促進課堂生成。當學生學到“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這一個知識點時,有一位學生大聲提出了異議。課堂教學片斷:生1:老師,我才不信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比如,那些很小很小的三角形和那些很大很大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都一樣嗎?我認為是不一樣的。(此時,數學教師并沒有與學生爭論,而是靈機一動,引導其他學生一起探討)師:其他同學是不是也對這一知識點有點疑惑呢?生:(有部分學生開始搖擺不定,點點頭。)師:那我們一起來驗證這個觀點是不是正確的。現在,請同學們自己畫任意三角形,再用量角器測量所畫的三角形的內角和,看看是不是180度。(過了一會)生2:老師,我發現,無論畫大的三角形還是畫小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生3:我也是……師:“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是正確的。但是,這位同學大膽提出自己的異議,值得表揚,學習數學就需要有質疑的精神。在這個案例中,數學教師就抓住了這一課堂“意外”,促進了生成,構建了精彩的數學課堂。
(2)抓住“疑點”,深層引導——有效促進生成。在學習意見產生沖突,或者是對某一個問題有所質疑時,數學教師可以“疑點”為“生長點”,深層引導,有效促進數學課堂生成。例如,在學習小學六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課中的“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這一知識點時,學生對于要給出什么條件才能計算長方體表面積感到疑惑不解。師提問:已知一個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你能算出做出這個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嗎?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對話,互動交流。為了解除學生心中的“疑點”,數學教師還可以利用不同的問題啟發學生。例如,我們已經學習過長方體的特征,想一想如何計算長方體六個面的面積之和?此時,學生再次互動,根據教師的提示逐層重開“疑云”,有效促進知識生成。
四、以創造為動力,培養數學能力——高效課堂的“落腳點”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因此,數學教師可以以創造為動力,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搭建高效課堂的“落腳點”。例如,在學習小學四年級數學“了解我們的生存空間”這一課時,教師以創造為動力,設計一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實踐活動要求:請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與我們的生存空間相關的主題進行調查,并利用表格畫出變化趨勢,提出創新解決策略。在這個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選擇小區人口的增長、城市污水排放量、城市空氣質量等方面進行調查。學生需要思考如何展開調查活動,如何才能得到一手可靠的數據,如何才能創新性地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此次實踐活動的展開,能有效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生長點”非常多,關鍵看教師如何挖掘這些“生長點”,利用好這些生長點,以搭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