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中考正走向一個成熟階段,試題的創設凸顯著時代的特點,活潑與實效性更加突出。它注重基礎,覆蓋面廣;理念更新,體現選拔性;材料新穎,形式活潑;關注熱點,立足現實。
關鍵詞:歷史中考;試題;科學性;基礎知識;應用能力
2013年10月,我參加蘇州市教育學會舉辦的第二屆“試題‘命、解、評’競賽”活動,獲得大市一等獎。比賽之前,我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我將歷年中考歷史試題及中考模擬題進行仔細研究,查閱大量關于中考歷史試題分析的一些理論資料,也拜讀一些名家有關歷年歷史中考試題的解讀,受益匪淺。現以蘇州歷史中考試題為例,將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
歷史就初中學生來講,喜歡學習的人并不多,但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還是很重要的。又考慮到與高考及大學課程接軌,將歷史作為中考科目還是很有必要的。蘇州將歷史作為中考科目,是從2008年開始的。經過幾年發展,蘇州歷史中考已經進入一個成熟階段。在每年的試題中,我們不難看出都凸顯著時代的特點。“活”字也漸漸剝繭化蝶,成為主角。試題也一年比一年更加彰顯課程改革的主題:“注重培養能力”“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等等。
蘇州歷史中考試題是以人教版初中歷史為教材,按照《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和《中考歷史能力自測》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考查的。蘇州中考歷史試題總分50分,其中中國史60%,世界史40%。在題目的編寫上,也逐漸體現科學性和合理性。
一、注重基礎,覆蓋面廣
考試是為了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應用知識能力,一道高水平的題目并不是看它怎樣把學生難倒,而是要讓學生在做題時,能把涉及的知識點自然聯系、分類、比對,從而做出正確答案,這個過程就是各種能力應用的過程。所以,考試題目要適合全體學生,而不是犄角旮旯的超綱的題目才能顯示出題的水平。近幾年中考歷史題目也是越來越符合這一點了。例如,2012年選擇題第8題:“口號是供人們口頭呼喊的有綱領性和鼓動作用的簡短句子,往往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具有明顯的特定時代氣息。下列口號中屬于五四運動時期的是( ):①驅除韃虜,恢復中華;②外爭主權,內除國賊;③取消“二十一條”;④誓死力爭,還我青島。這是一道組合選擇題,這道題看似在考查五四運動的知識,其實也涉及了辛亥革命的知識,從知識點來看,是基礎性知識的考查,是初中歷史知識的主干部分。試題考查的知識只有覆蓋面廣,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考查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考查的真實性反映才更加明顯。在有限的試題內容中,考查學生對時間、空間跨度大的知識,這樣可以考查學生學習歷史的綜合思考能力和歷史知識聯系能力。
二、理念更新,體現選拔性
從歷年的試卷整體看,有一個梯度設置,基本上設置合理,沒有難題、偏題、怪題的出現。同時,依靠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較少,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例如2012年選擇題第14題:“在2007年10月紀念哥倫布首次抵達美洲活動中,有人說:‘今天是種族日,是美洲發現日,是兩個世界相遇日’。這一說法所依據的正確史實應包括( " ):①早期殖民者大量屠殺印第安人;②哥倫布發現新大陸;③新航路架起溝通歐美的橋梁;④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由此交匯。”此題要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在進行總結歸納后做出判斷。顯然,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一基礎知識點上,要對本知識加以理解消化,這樣解出這道題目就輕而易舉了。還有些開放性試題,重在考查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評價能力,這些試題是考查學生對某一問題判斷所反映的價值、情感和觀念。這些開放性試題大部分出現在材料題中。例如2010年材料題32題第4問:當今世界格局下,人類社會的發展仍存在許多破壞和不利于團結合作的因素,為了國際關系的和諧,你認為世界各國的合作應遵循怎樣的原則?2013年材料題第32題第3問:根據材料三,聯系所學知識概括學術界是怎樣評價美蘇冷戰的?這些題目看上去是開放性試題,但并不是讓你憑空想象的,它是考查你平時知識的積累,對材料的分析能力,以及你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看法及評價的綜合。這些題目相對來說難度較大,但它出現的比例較小,這有利于高中階段學校的綜合評價,擇優錄取,體現選拔性。
三、材料新穎,形式活潑
試題材料形式呈現出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特點,如:圖、漫畫、口號、歌曲、文物、表格等。形式的多樣化,從歷年的試卷整體觀感上就可以看得出來。2012年試卷,圖這方面就多種多樣,有常規的圖片、地圖、表格,還有坐標曲線圖、柱狀圖。更加新穎的是一道判斷題,第26題用表格的形式總結出三次工業革命時間、標志、主要發明、新能源,從中判斷正誤。2011年也出現過一道判斷題是表格形式,是總結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開國大典,就意義這一項進行了總結比對。這道題總結的項目多,跨度大,總結性強。對于學生來講,這樣專題性的知識在考前總復習中應該進行總結,是比較基礎性的,但作為判斷題采取這種形式是較少的。所以,從試卷整體看,圖文并茂、形式多樣,再加上漫畫的出現增加了趣味性,因此,形式越來越活躍。
四、關注熱點,立足現實
2013年材料題第31題,題頭是這樣的:“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自鴉片戰爭以來,近一兩百年間東西方在思想文化領域不斷碰撞,救亡圖存和實現現代化成為近代中國人民奮斗的基本目標。”然后給出材料,提出問題。“中國夢”是我們當前的時代主題,而“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一直所探尋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這就把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也彰顯了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明了過去,以史為鑒,明證現實。”有些題目是以熱點新聞為題目主干,通過問題來考查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觀察現實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促使學生把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有機結合,從而實現歷史教育引導學生了解過去并應用于現實的作用。還有些試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體現歷史知識的實用性,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從歷年的中考題目中仔細揣摩,看到了近幾年的輝煌,同時我也有幾點展望。
(1)體現學科的整合性。歷史是人類的歷史,包含人的一切活動,廣義歷史學科是人類活動相關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所有知識的總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言。所以,題目的設計應該傳達給學生歷史是一個“大歷史”,而不是狹隘的“小歷史”的觀念,從而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與深化歷史學習的領悟。
(2)體現材料的綜合性。材料題是最富有歷史學科特點的綜合性、主觀性試題。通過材料題可以考查學生理解材料能力,獲取材料有效信息加以整合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說明、論證,從而考查學生獨立的歷史思維能力。所以,歷史材料的綜合性、新穎性是突顯試卷特點的重要一點,也是我們歷史學科教學的價值所在。
(3)體現唯物史觀理念。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稱為唯物史觀。其基本觀點就是生產力是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們在設置題目的時候可以貫穿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考查學生基本理論掌握及應用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
歷史中考一路走來,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正好處在小學與高中之間,針對邏輯思維正在發展但還不成熟的初中生來說,教育者的教學以及出題尺度的把握就是一大難題。我相信,我們會一邊走一邊總結經驗,歷史教學及歷史中考也會迎來更加輝煌的未來,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打好基礎。
(江蘇省蘇州新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