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三觀”的培養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育目標之一。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負面事件,有時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學生。這些個案,在一定層面上凸顯了社會的某些陰暗面。由于職業倦怠等諸因素影響,面對這些個案,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只顧當時口快,出現帶有明顯社會認知偏差的觀點。殊不知,這對辨識能力及認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學生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有的則是避而不談,甚至橫加指責,對于學生的是非觀、價值觀形成的教育略顯片面。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正確解讀一些負面事件,為學生成長成才導航。
一、貼近生活,正確解讀
(1)正確認識并勇于承認。與其遮遮掩掩,倒不如勇敢承認,要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辯證法思想解讀這些事件。在教學中遇到一些個案,可以分析事件的利弊,“利”說明“弊”道清,試著解釋原因,思考對策,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例如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城鄉差距有時較大,尤其收入差距較大,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待遇也有差異等。教師可以說明城鄉差異形成的原因,再說明正基于此,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縮小城鄉差距。又如現代化建設中環境污染現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橫向比較,加強與別國,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比。比如環境污染問題,英美等發達國家也曾遭遇,說明這樣一些負面事件或是社會發展中必然要遇到的問題。
(2)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一些負面事件的解讀不僅需要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而且要求教師擁有高超的教學能力。學生是不斷發展中的人,在與社會的交往中不斷社會化。而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不高,加之現在高中生活偏向于封閉,學生社會化過程被延滯,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存在片面性,往往表現為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因此,教師在解讀一些負面事件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易于理解,客觀公正,理解普遍遇特殊的關系。
(3)理性分析,配合教學。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可能會受不公正對待、待遇福利不到位等多因素影響出現職業倦怠,這導致有時可能社會理解出現偏差,不能客觀公正解讀社會,尤其是對負面事件甚至給出錯誤解讀。這對學生成長成才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在道德上堅守職業操守,在認識上理性分析,給予學生正能量。負面事件本身也可以成為教學素材,這些素材要配合教學,最終服務于人才教育目標。時事政治只是教學的素材,不是教學的全部,剖析時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體現政治性、專業性。教師在例舉事例時,也要盡量選擇具有時代性和典型性的例子。
二、他山之石,巧妙借用
(1)激發興趣,培養能力。負面的事件,往往滿足了有的人在認知上的道德偏差。此時,教師可適當組織學生分析并整理此類事件,分析其中的原因,理清必然與偶然、天災還是人禍等等。整理歸類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思考并得出正確、積極的結論。
(2)巧妙規避,彰顯教學機智。教學時間是寶貴的,這就要求教師應當高效利用,完成教學目標。教師預設時,在教學中可能涉及的一些負面事件要巧妙規避。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因“憤青”而失理性。當然,可能部分學生由于其認知特點存在極端性,對教師的授課內容會舉出反例,這令教師很難堪。此時需要教師冷靜應對,既不能簡單制止,這有損教師自身形象和學生積極性,又不能過多浪費寶貴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例如,教師可以說明社會的負面事件本身是社會發展中不完善之處,需要社會成員將來完善。這就彰顯了教者的教育機智和教學技巧。
(3)活動直面同類型事件,學以致用。在適當時機組織同一類型的活動,幫助學生活學活用,貼近生活實際,加深對文本知識的理解,培養團隊合作,小組合作的精神。當然活動要分工明確,程序步驟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政治生活”第四課“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最終形成初步的意見。還可以將此措施制度付諸試驗,對班集體的權力進行約束,或是參與社區規章建設等等。
(4)正確引導,促進教學目標動態生成。教師要學會運用專業知識向學生做深入淺出的解讀,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社會認知。當今教學改革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教育尤為重要。長期以來,有的教師對此方面的忽視,導致學生成不了心理健康的棟梁之材。教師在掌握學生心理的基礎上要正確引導,促進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為學生指明一條光明之路,為學生的成才導航。
(江蘇省上岡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