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有別于之前諸多圖書的一本書,它不僅是寫給農民看,或僅僅寫三農,而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寫的一本書。創刊50年,上線12載,作為一個地方面向農民的報紙和網站,這一數據都是極其令人自豪的,尤其在新媒體當道的當下,還能保有極大的凝聚力和活躍度,是如此難得。
這是一本集錦,匯集著農民的智慧。2012年底,《河北農民報》新開辟了報網互動專版《說話》,其火爆程度讓許多不了解農民報的人始料未及,但更多忠實讀者卻認為這很正常。因為這里是“農民的話吧”,報友張占星說:“該版讓我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人,逐漸變成學知識、懂法律、會科技、能致富的新型農民,有話敢說話,有話好好說,有理能擺到桌面上。而且,說的都是真話、心里話和大實話。最讓人欣慰的是,當你說話時,有很多人在傾聽,還有網友加以點評、討論,駁斥不正確的,對正能量進行鼓與呼。”
這是一本素材庫,精挑細選的17個話題,讓人耳目一新。基層,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新時期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應思考如何為讀者奉獻接著基層“地氣”的、帶著記者情感體溫的新聞報道,而這本書恰恰是老百姓最真實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
話題不論是嚴肅的,農村養老、新農合、村官、土地流轉……還是輕松的,婚外情、人情賬、臨時工……都是真實關注的,當中總會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在“假如我當村長”一期中,唐山市東宋莊的徐貴吉,另辟蹊徑地提出提高村民思想認識水平的辦法。以魯迅棄醫從文引出,他要先當村長,再宣布辭職。“唯有如此,才能讓群眾震撼。并且講明辭職理由:村長‘前腐后繼’,是沒有有效監督的必然結果,我不能相信自己在沒有有效監督的情況下,可以抵制誘惑,辭職就成了必然選擇。盡管有人認為匪夷所思,而我卻覺得這是另一種奉獻。”
作為改革開放30多年的成果,中國廣大東、中部農村農民告別了貧窮、落后、愚昧,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農民。開加工廠、搞特種種養殖,住樓房、坐轎車,觀念新潮、生活現代成為新時代農民的寫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日子越過越紅火的農民,在精神領域開始有了新的追求,希望被賞識、被認可、被關注的地方,不再是其財富的變化,而是他們富有才情的一面。
唐山市灤南縣網友馮立城,就寫下:“網不在大,新穎則名。文不在長,真切則靈。農民互聯,新鮮天地。編排有創意,農博更引人。內容很豐富,文章受歡迎。可以增知識,長經驗。激揚人生智慧,交流生活感悟。日日有新意,篇篇精心寫。眾人曰:良師益友!”
現在對于《河北農民報》來講,他們已經不缺乏報料的新聞線人,這得益于其極富創造力的“報網互動”。常年關注三農的媒體人田瀟曾指出:“三農報媒雖然不能與互聯網‘搶’時間,但可以‘搶’話題,爭權威性、深刻性,可以供讀者‘細嚼慢咽’,這是互聯網所欠缺的。況且在農村,能上互聯網的人畢竟是少數,只要三農報媒主動出擊,還是有一定市場潛力可挖的。”
河北農民報社總編輯陳興旺,總結了他們成功的辦法,堅持“屁股坐在農民的板凳上”的辦報原則,真正做到“聽農民說話,說農民的話,為農民說話”;常年舉辦“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編輯記者聯系村”活動;定期舉辦“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
副總編輯米煥蕊曾欣慰地說:“每年通過報社記者采訪和信訪督辦解決的民生問題不計其數,一些稿件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重要批示,還曾有一篇輿論監督稿件得到時任總理溫家寶批示……報紙與讀者的關系,已不再是簡單的編讀關系,而是朋友關系、親戚關系,其影響力已不單產生自文字報道,還源自讀者熟知可親的具體編輯、記者等個體人的言行。報友俱樂部又把這種關系和影響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更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