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意思是說不要輕易聽信別人的言論,要想得到正確的結論必須自己身體力行、親眼所見. 在現實生活中,這句話多數情況下是成立的,但在視覺藝術的表現中,很多時候眼見并不一定為實.
我們生活的是一個三維立體空間,但在實際圖形表現中,更多的是以平面形式存在. 在我們接受視覺信息的過程中,眼睛分辨圖形的方式是恒定的——光線通過瞳孔在視網膜上呈現出圖像倒影并傳遞給大腦,而設計師或者說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這種傳遞方式,那么要想打破這種視覺信息傳達和接受的平衡,就只能在這視覺傳導過程中“欺騙”一下觀察者的眼睛,利用特殊的圖像語言表現手法對人的視覺進行暗示,欺騙人的視覺感官,從而達到眼見并不為實的目的. “弗雷澤螺線”(Fraser Spiral)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弗雷澤(James Fraser,1863-1936)利用一組同心圓與特定背景的組合,使其產生了螺旋線的視覺效果,這就是著名的“弗雷澤螺線”(圖1). 我們在看到這張圖時并不會覺得有什么特殊之處,都會想當然地認為畫面主體是由一根螺旋線所構成的,當被告之這條所謂的螺旋曲線為同心圓時,很少有人會在第一時間相信這一事實,這足以體現了“弗雷澤螺線”錯視效果的神奇之處(由于其構思巧妙,很難被人識破,被人譽為“錯視之王”). 其實,我們只要用手指沿著曲線畫上一圈,就不得不接受眼前的錯視效果. 同樣的,在圖2中,我們可以選擇中間的某條“螺旋線”,在上面打上12個黑點,讓我們的視線軌跡隨著其中一個黑點,順時針方向數到第11點上,就會發現這12個黑點的確也是分布在一個圓周上,而不是肉眼感受到的一條延伸到無限遠的、以一個固定點開始向外逐圈旋繞而形成的曲線即螺旋線.
弗雷澤螺線自1908年誕生以來,嘗試對其一探究竟的人為數不少. 如圖3,即使沒有之前的背景圖形同樣能夠產生螺旋錯視的印象. 對于這一現象大多人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研究,也有人從視覺上進行“圖形分析”研究其中的奧秘. 歷史上很多的設計藝術專業領域的人甚至更多的業余好奇者都在關注并深入而扎實地研究視覺藝術中的這些錯視現象,目的就是要方便我們更好地將其規律運用到實踐中去.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