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的社會經濟發生巨大改變。近年來,伴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和非農經濟發展,農村出現了村莊“中心衰落,外圍增長”的“空心村”現象。“空心村”既導致了我國土地資源的浪費,又阻礙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還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該研究分析了“空心村”出現的背景、產生的原因、帶來的社會問題等,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些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空心村”;問題;影響;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9-10400-02
作者簡介潘霜(1987-),女,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規劃與管理。*通訊作者,教授,從事海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規劃研究。
改革開放的創舉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給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契機,“三農”問題是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影響到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改革開放,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涌向城市,這似乎已經成為農民增收、改善生活、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手段。然而,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出現了新“三農”問題——農村“空心化”問題。例如山東臨朐縣2001年出現了80多個“空心村”[1],河北石家莊在2002年6月前有201個“空心村”[2],到2003年5月,河南省臨潁縣326個行政村已有1/3形成“空心村”[3]。農村的“空心化”繼續蔓延將會使農村的居住環境進一步惡化、土地的閑置浪費等,不符合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農村的這一新問題已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軟肋。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鄉村空間重構和統籌城鄉發展,都對農村“空心化”問題的整治提出了迫切要求。
1“空心村”的概念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對高質量生活水平的要求,新住宅層出不窮,新住宅不斷向村莊外圍和街道兩旁發展,處于中心地帶的老村落在周邊新建住宅的包圍下悄然變成了一片廢墟。這種“村莊盲目擴大”、“內部村莊閑置”、“外擴內空”的現象被稱為地理意義上的“空心村”。
在城鄉轉型發展進程中,農村青壯年人群不斷涌入城市,農村剩余勞動力只剩下老年人、婦女和兒童,使得農村人口分布散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導致農村經濟的衰退和社會結構的變革,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現象被稱之為經濟意義上的“空心村”。
2“空心村”產生原因
2.1農民土地情結的消退和比較利益的驅使改革開放后,農民熱愛土地的那種“土地情結”也在慢慢的發生改變,對土地的那份熱愛、呵護和依戀正消減和剝離,隨之而產生的是“種地沒出息,種地不掙錢甚至虧本”的觀念。同時,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業的收入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農民在不斷采用新的科技,由自給自足轉變為面向市場,但是沒有得到實惠的情況下必然會使勞動力向能獲得更高收入的領域轉移[4]。
2.2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是衡量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準。但是根據調查可知,2006年我國農村有7%的行政村仍不通公路,46%的行政村仍不通自來水,仍有約3億農村居民飲用水不安全[5]。雖然近年來政府正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但是和城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這就導致農民迫切希望走出農村,去往城市。
2.3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后遺癥我國的城鎮化僅僅用了30多年就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走完的路程,社會結構在短時間內急速改變,勢必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我國從鄉村型的社會結構向城鎮型的社會結構轉變,城市向農村徹底開放,農村青壯年勞動人口大規模的涌向城市,造成農村勞動力和管理人才的流失和凋零。盲目、片面地追求全面城鎮化,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反而會導致城鄉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3 “空心村”產生的影響
“空心村”現象的出現,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不僅會浪費寶貴的土地資源,同時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臟、亂、差”的村容村貌進一步惡化了農村的環境。
3.1土地資源浪費,加劇人地矛盾 “空心村”現象造成農村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加劇了農村的人地矛盾。由于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使得原來的居住宅位閑置,處于“空心”狀態,由于我國人多地少的現象,無疑這種“空心化”的進一步加劇,既造成了土地的浪費,又造成土地的緊張。再加上農村還大量存在占用耕地建房的現象,大大減少了農村的耕地面積[5]。
3.2人力財力資本的浪費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將大量的資本用于農宅的更新,這樣不但降低了原有農宅、土地利用的效率,而且人力資本和財力資本的轉移就意味著農民多農村生產的投資減少,同時還伴隨著與農業相關的其他產業資本的撤退。隨著農村建設的無限擴張,耗費了本打算用于基礎設施和村莊改造的配套資金,這樣就造成了村莊的產業發展環境和人居環境的改善緩慢。
3.3“空心村”的發展難真正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出現越來越多的“空心村”,此現象帶來的一系列后續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的穩定。首先,“空心村”去城市打工的人不斷增加,而這些人大多數是懂知識、會技術的年輕人,可以說是農村里的人才,留在村里的多是些老人、孩子和婦人,無法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農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實際上,農村人口外流是農業進步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充足條件,因為經驗證明,農村人口外流也帶來外流地區的衰落,素質最好的人員出走了,社會僵化了,農業固守成規,“農民帶著懷舊的憂傷情緒回顧失去的往昔”[6]。其次,由于素質和學歷較高的年輕人大量外流,某些村莊找不到合適的干部人選,從而村組織長期處于癱瘓狀態,如若沒有妥善的措施實施的話,就不能建立強有力的村組織,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城市越來越興旺發達,而農村則會越來越蕭條落后,更談不上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3.4農村居住環境惡化農村人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為房子的多少就是財富的象征,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農民手里擁有了一定的儲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地加蓋新房。這種村內大量房屋閑置,外擴內空的現象就形成了空心村。農村新房建設大部分都缺乏合理規劃,甚至有些是違章亂建的,這就使得整個村莊出現了散亂的局面,這些給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困擾。并且有很大一部分農村原來沿用的是舊的道路系統,道路狹窄崎嶇,一道下雨天特別泥濘,俗稱“水泥路”,這些都不利于農村道路設施的基礎建設。雖然新房能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但仍有隱患:一是農民將儲蓄全部用于新房建設,這就減少了對農業生產性投資,不利農業發展;二是新建房屋錯亂無序,未成新系統,居住環境仍未得到改善。
4“空心村”治理措施
4.1解決好“空心村”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問題 基層政府應充分發揮其職能,利用各種宣傳手段,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同時加大對土地保護相關法律的宣傳力度,讓農民了解對宅基地的相關規定,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基層政府還應該定期進行村落的調研,如若發現被撂荒的土地應及時進行處理。另外,對目前“空心村”的情況,要因地制宜開發改造舊宅基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進行整村改造,改變‘空心村’面貌。
4.2正確處理城鎮化與農村建設的關系城鎮化進程與新農村建設不是對立而是統一的,都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路徑,只是它們的著重點不同。城鎮化主要側重的是“城鎮”,采用的方式是把農村人轉移到城市;農村建設則是從“農村”著手,把資金等轉移到農村,從而改變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只求片面的發展某一方面是不可取的,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既要發展城鎮化,同時要進行農村的建設,不能在進行城鎮化進程中摒棄農村的建設,城鎮化不能以消滅農村為代價,要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4.3加快農村撤并整治對農村進行撤并整治主要是為了提高我國土地的利用效率,進行土地集約利用,從而減少土地浪費現象。農村的撤并整治要以“培養中心村、提升特色村、整治一般村、改造‘空心村’、縮減撤并弱小村”為目標。合理調整農村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情況,逐漸減少小規模村莊的數量,優化農村人口分布布局,以便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對于空的老宅基地和廢棄宅基地等要收歸村集體,統一安排,及時復墾,退宅還田,增加耕地面積,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為了方便村民和提高生活品質,要建設統一社區,實現農村資源的優化配置。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國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現代化新農村。
4.4培育職業化農民職業農民有別于傳統農民,它不是單純追求維持生計的農業生產目標,而是把農業看作一種產業,在充分利用市場的情況下,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使報酬最大化。農村“空心化”嚴重影響我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其最嚴重的現象是“農民荒”的出現。同時,我國的教育與農村脫節現象比較嚴重。如今,新生代農民很難培養,年輕農村人不愿種地,長此以往,未來幾十年“誰來種地”將是農村面臨的嚴峻問題。在此背景下,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并提出培育新型農民的政策和措施。“空心村”給我國的新農村建設、農村可持續發展以及糧食安全帶來嚴重挑戰;另一方面,“空心村”在一定程度上也給我國城鎮化提供了條件,關鍵是我國是否能抓住這一機遇,化“危”為“機”,培養職業化農民,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
5結語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只有認識到“空心村”問題現象會產生的不利影響,針對這些不利因素來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目前,“空心村”整治已是我國的一個熱點問題,正在整個農村中逐步進行,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進展比較慢,難度相當大,“空心村”整治是一項長期性的歷史性任務,應當充分認識到它的復雜性和長期性。現階段新農村建設正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需不斷關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規劃方式及政策措施的調整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代表一條建議 騰出土地千畝[N].人民日報(網絡版),2001-02-01.
[2] 楊立業,李巍.石家莊市對201個空心村“擠水分”[N].河北日報,2002-07-26.
[3] 李葆華,王明星.土地執法惠及子孫后代[N].河南法制報,2003-05-07.
[4] 郭書田,陸學藝,溫鐵軍.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330.
[5] 陳明.淺論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的四條路徑[J].商業現代化,2008(2):377-378.
[6] 劉國良.謹訪部分農村“空洞化”[J].江蘇農村經濟,2003(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