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在沙坪壩的朋友介紹,我還根本不知道重慶竟然有這樣一個地方。她說這里白天是個西餐廳,晚上則是個清吧。還說這里有時候看上去像一間美國味道濃郁的酒吧,有時候又像一家充滿民族風情的小館。朋友的表述,讓我動了心,當即便前往沙坪壩尋找她說的那個地方。在沙坪壩漢渝路轉悠了一陣,終于找到了這家叫做Helen’s西餐吧的小店。
店子門面不大,招牌也就簡單的幾個字而已,進去之后才發現里面卻是別有洞天。店內光線不強,大多使用射燈投壁,曖昧溫暖,有著招人喜歡的調調。如果你去過麗江,一定忘不了那些小酒吧的氛圍。這家小店,正是將那種氛圍搬到了重慶。五花八門的手工藝品擺件、滿墻的涂鴉彩繪、粗獷的原木桌子椅子、緩慢婉轉的爵士音樂、打扮文藝的青年人及外國背包客……
環顧Helen’s,整個店里的裝潢有種叫人說不明但又心生好感的奇妙意味。且說這廊、柱、門、楣、窗、臺,都是木質結構,但凡重慶人都能認得,這是吊腳樓的榫卯穿插結構,看得更細致些的話,就會發現這是土家族吊腳樓的建筑風情。但是又看那吧臺的格局,是典型的美式開放吧臺,火磚砌成,高凳子在吧臺前擺了一排,和土家族風情的木結構映襯起來,卻絲毫沒有違和感。此情此景叫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句老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后來一打聽,Helen’s西餐吧并不是重慶企業,而是跨國連鎖,第一家Helen’s是一個中國人在老撾創辦的咖啡廳。結合中國土家族吊腳樓的裝飾風格,又融合了旅游景點式酒吧的服務模式,迅速地征服了老撾游客。之后,Helen’s開始吸收西式咖啡廳的模式,進行咖啡、簡餐、酒吧三位一體的經營,在中國內地各大城市鋪天蓋地連鎖了起來。這些連鎖店一律沿用著老撾Helen’s的設計,讓外國游客一眼就能認出,而重慶也在近兩年加入了連鎖城市的行列。說來有趣,本是渝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土家族風格,卻在國外去跑了一圈,沾了一身“洋氣”,又在北上廣等城市高大上地風起云涌了一番后,這又回到了重慶。
Helen’s的這種原生態的風格,說不上華麗優雅,卻也有腔有調,加上身處沙坪壩,自然很受大學生們的喜歡。Helen’s最初是在留學生中掀起了酒吧文化的熱潮,第一次來的留學生們總是會對酒吧獨特的風格表示驚訝,并連聲稱嘆與眾不同。這樣的口碑效應隨后吸引了不少白領們慕名而來,然后就是驢友、雅痞、樂活一族蜂擁而至。說來也奇怪,美國西部牛仔的自由主義和中國土家族實在的民族秉性被別出心裁地混血在一起,竟然會產生如此巨大又意想不到的魔力。
事實上,自由主義和實在秉性,本來就不沖突。正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共產主義革命斗士切·格瓦拉,有著實實在在踏遍南美洲大陸親身體驗民眾苦難的意志,也有著永不止步的自由主義精神,是什么使這兩點融合在一起的呢?是熱情和同理心。從Helen’s的消費上,我們尤其能夠感受。食物雖然以美式西餐為主,但與那些高雅昂貴的西餐廳完全不同,客人可以點一大堆pizza、意大利面、漢堡和扒類等,配上沙拉、薯條、洋蔥圈、雞米花等小吃,再來幾支漂亮的雞尾酒,人均五六十元就酒足飯飽了。這里每天晚上還有不同的主題活動,每周二還會有抽獎派對。來這里的客人都是意氣風發的大學生和熱情的外國游客,所以在Helen’s,無論是就餐、喝酒還是聚會,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實惠。這樣的休閑生活,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