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這個活躍于各種媒體,以會說各種含沙射影的俏皮話著稱于世,并因賀歲喜劇起家的導演曾經玩轉悲喜劇。從《甲方乙方》到《不見不散》到《非誠勿擾》,“明明是悲劇,但看上去卻全都是喜劇”的馮氏幽默大受歡迎;而在《唐山大地震》和《1942》中,馮小剛又將悲劇詮釋的欲哭無聲,史詩風格的災難大片中,馮小剛壓抑著每個人的情緒表達展示出了時代的沉痛……《私人訂制》的出現則像反諷:笑而無味,欲哭不能。
從《一九四二》到《私人訂制》:為什么哭的沒有眼淚,笑的沒有聲音?
在《一九四二》票房莫測之時,王朔安慰馮小剛說:“藝術片賠了不算啥,下回鼓搗個喜劇,再賺回來就是了。”
每個導演都有一部發宏愿要拍的電影,但不是每個導演都能拍成。馮小剛是幸運的,他突破了重重阻力,把民族的苦難史搬上大銀幕。不同于此前《非誠勿擾》那種張揚而單純的宣傳——“想不笑,打麻藥”;不同于傳統的災難片那種干脆的目的性指向,“這是一部讓你痛哭的影片”——《1942》的悲傷中充滿了冷靜和克制。
“笑的時候笑中帶淚,哭的時候欲哭無聲”正是中國文化中的典型特質。
《1942》的主演徐帆對記者抱怨說,馮小剛不讓她在電影里有情感的表達,“在那場花枝自愿被賣,和孩子分別的戲中,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淚。但導演堅持,災民的感情,應該是寒風中壘起的巖石中生長的荒草,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悲傷顯得太奢侈了。”
馮小剛找準了中國文化中的悲而不悲,甚至是自嘲的方式笑對悲傷。
《一九四二》影片的結尾,旁白這樣說:“那個小女孩就是我的母親,從我記事起,就沒見她哭過,她也從不吃肉……”聽到這樣的結尾,哭與笑,你選擇什么?
雖然影片的口碑不錯,在各大電影節上拿獎拿到手軟,市場中的敗績還是令馮小剛難以釋懷。于是,過完春節沒多久,馮小剛就和他的伙伴們南下開工了。這就是《私人訂制》。
面對一票影評人展開了一場“比犀利,賽刻薄”的競賽,馮小剛終于忍不住,開始向影評人開炮:“《私人訂制》突破了對權力的諷刺。我盡了一個導演對中國電影的責任,我如果是一個笑話,你們是什么?”
“喜劇不是真喜劇”是貫穿馮小剛電影的關鍵詞。馮小剛的喜劇大多以“喜從悲來”為主線。1997年的《甲方乙方》第一個段落是戰爭夢,描寫的是英達飾演的小人物“小書販”,夢想統領千軍萬馬馳騁疆場的故事。
馮小剛抓住的是一代人欲哭無淚的文化失落:這個國家里,幾十年的時間內,一個普通人想要在戰爭中成為一個萬人擁戴的英雄,從來都不會被視為是荒唐變態,而恰恰是集體夢想——那些崇高的理想和殘酷的現實之間深深的斷層、個體戶的身份和英雄的夢想在同一個人身上糾結在一起時的可笑,使喜劇悲愴而反諷,迷惘而無助。
《不見不散》是《甲方乙方》的延續,故事講述的也是一個在那個年代里中國人常做的一個夢——出國夢。人到異鄉的不適和孤獨,迷惘和無助這種糾結的生存狀態卻沒有以一種典型的悲劇面目出現,我們看到的是馮小剛連篇累牘的俏皮話,男性人物與女性人物錯位而令人捧腹的情感關系,荒誕不經卻又合情合理的矛盾沖突。
再到《天下無賊》里荒誕不經、行為錯誤卻有同情心的小偷,《非誠勿擾2》中調侃、幽默的訴說死亡——統統構成了中國文化語境中的幽默審美:明明是悲劇,但看上去卻全都是喜劇。
隱藏情緒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語境,“大悲稀聲”的傳承之下我們不曾擅長直接表達。2010年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和2011年的《1942》恰好又把握住了這種“麻木的情感表情”。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整整跨越了三十年,作為一部史詩風格的災難大片,馮小剛恰如其分的用中國人情緒中慣常的“隱忍、悲憫、活著、善良”贏得了影評人和受眾的一片較好。
馮小剛電影的特質正在此處:,將那種普遍的、悲劇性的情感用最為恰當的歡樂的呈現出來。
(上接第13頁)
集體夢想的文化失落:“在這個十年活在時代前列,不代表在下一個十年活在時代前列”
《私人訂制》的失敗與其說是馮小剛的失敗,不如說是大院子弟的集體謝幕。
大院子弟是出生在京城軍區大院里的孩子,王朔的大部分小說都在書寫這個階層的故事。王朔、馮小剛、葛優、姜文、張元、葉京等人也都出生于此。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他們對舊制度的嘲諷以及警覺還有對變化世代的深刻觀察讓他們成為活在浪尖上的人。因為他們醒得比別人早。
1997年,對于馮小剛是最值得紀念的,他終于把他們的“好夢一日游”公司開到大銀幕上,《甲方乙方》奠定了馮氏幽默的賀歲片傳奇,馮小剛正式出現在大眾視野里。王朔沒掛名的事實、傳聞中“因五萬塊編劇費鬧掰”都沒擋住馮小剛在賀歲片路上的一路奮進……而馮小剛也在王朔語言上一路狂奔:《不見不散》、《沒完沒了》……
但是人生就是這樣,你在這個十年活在時代前列,不代表你在下一個十年活在時代前列。
當時代來到二千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了今天,他們在占據了社會大量資源之后卻發現群眾居然也不聽他們的了讓人憤怒,馮小剛在微博里說:“第二個故事你們看不出是罵你們的么?”——顯然低估了群眾的智慧,所以才引發了罵聲——這也是《私人訂制》故事的源起和馮王的基調。
兩年前的 《非誠勿擾2》給他們這樣的完全獲得主流話事權有錢有閑的北京蒼孫們提早開了一個人生告別會,《私人訂制》則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大院子弟的現世觀:他們得到了時代給他們最大的紅利,但對現下這個信息巨量,社會巨變,群眾們娛樂一切消解一切的時代他們已手足無措,搞笑無能、調侃無力——他們只知道重復屬于他們的“時代黃昏”里的舊段子最后瘋玩一把:你們都是傻X!
在《一九四二》后遺癥和《私人訂制》的疲憊感之間,馮小剛還和春晚這個燙手山芋不期而遇。馮氏春晚會交出怎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