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買西瓜——做數學
開普勒是德國近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他以數學的和諧性探索宇宙,在天文學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開普勒是繼哥白尼之后第一個站出來捍衛太陽中心說、并在天文學方面有突破性成就的人物,被后世的科學家稱為“天上的立法者”.
開普勒出生在德國威爾的一個貧民家庭,他在童年時代遭遇了很大的不幸,四歲時患上了天花和猩紅熱,雖僥幸死里逃生,身體卻受到了嚴重的摧殘,但開普勒身上有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大學畢業后,為了謀生,開普勒曾當過家庭教師,教授的科目就是數學,由此他對數學中許多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并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究.比如最為著名的是,某一日開普勒對如何精確計算圓的面積有了自己的想法.在此以前,古代的數學家是用不斷分割的辦法來求圓的面積,即把圓近似看作圓內接多邊形,然后用圓內接多邊形的面積近似代替圓的面積.而不斷增加分割的次數,只能保證求出的結果相對更精確些(此時圓內接多邊形更接近于圓).但可以看出,不管分多少次,得到的都是大致的近似值.那能不能有一種方法能從根本上解決近似的敝病呢?開普勒首先想到的是,從理論上來進行分割,最準確的莫過于把圓分成無窮多等分,可這樣的分法如何求出它的面積呢?
開普勒苦苦思索這個問題卻不得其解,有一天他看見有人正在切西瓜,不禁眼前一亮:西瓜被切成一塊塊,而這一塊塊又是原本能拼成球形西瓜的,那么與此類似,圓也能分成許多小的扇形,然后把這些扇形進行對插處理(如圖1).這樣圓的面積就轉變成一個近似長方形的面積,可以想象,因為開普勒設想的是把圓分成無窮多個小扇形,所以小扇形中彎曲的弧就會越來越小,最終小扇形就“化曲為直”成為小三角形,而拼成的圖形就極端化為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為原周長的一半πr,寬就是圓的半徑r,那么長方形的面積為西瓜甜不甜,不是攤主說了算.用小刀剜出一小塊西瓜,是顧客們的慣用手法.這里也有數學,剜瓜啟發我們得到一個直觀推導球體積公式的妙法.仔細觀察,如圖2剜出的一小塊瓜像不像一個“曲底面的錐體”?其頂點在球心(當然實際剜瓜不必這么深入),底面在球面上,高就是球的半徑,整個大西瓜就是由無限多個這樣的小錐體構成的(好像是一個以球面為底面、以球心為頂點的“封閉椎體”)
所以
這種方法就是用分割的思路,得出了球體的體積.
二、用數學——買西瓜
買西瓜即便是價格一樣、也一樣甜,就不用挑了?非也,還是有的挑,挑什么?這里也大有數學的學問在呢.通常購買同一品種的西瓜時,西瓜的重量越大,花費的錢越多.顯然大家都希望西瓜瓤占整個西瓜的比例越大越好.假如我們把西瓜都看成球形且把這個球的半徑設為R,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勻的,西瓜皮的厚度都是d,那么是買大西瓜合算還是買小西瓜合算呢?
因為
其中d是定值,故R越大,dR就越小,1-dR就越大,從而西瓜瓤占整個西瓜的比例就越大.所以說,購買大西瓜更合算.
大概是1987年或1988年,數學家王元先生和太太買西瓜,兩位一邊挑一邊算價錢呢.
由于西瓜賣得好,攤主不免有些“作怪”.不稱重,分大瓜小瓜賣,大瓜3塊一個,小瓜1塊一個.
看到大瓜小瓜尺寸差別不是很大,很多人都拼命往小瓜那邊擠.
王太太好像也是這樣,卻聽見王元先生說:“買那個大的.”
“大的貴3倍呢……”王太太猶豫.
“大的比小的值.”王先生說.
王太太挑了兩個大瓜,交了錢,看看別人都在搶小瓜,似乎又有些猶豫.
王先生看出她猶豫,笑笑說:“你吃瓜吃的是什么?吃的是容積,不是面積.那小瓜的半徑是大瓜的2/3稍弱,容積可是按立方算的.小的容積不到大的30%,當然買大的賺.”
王太太點點頭,又搖搖頭:“你算得不對,那大西瓜皮厚,小西瓜還皮薄呢,算容積,恐怕還是買大的吃虧.”
卻見王先生胸有成竹,點點頭道:“嘿嘿,你別忘了那小西瓜的瓜皮卻是3個瓜的,大西瓜只有1個,哪個皮多你再算算表面積看.” 聰明的小讀者,你認為是買大瓜合算還是買小瓜合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