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歌講究誦讀,如果誦讀的方法得當,同學們就能輕而易舉地準確把握作品的內涵。但是,應該怎么誦讀詩歌呢?怎樣才能讀出詩歌的韻味呢?同學們在誦讀的時候,要做到“聲”“情”并茂。
一、聲之茂
朗誦時的聲音應該是層次豐富的,力求把詩歌的意蘊表現出來,這就需要同學們注意朗讀時聲音的一些變化。
首先,要注意聲音的停頓和延續,要學會給詩歌標上相應的記號。比如《再別康橋》中的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需要停頓和延長的地方往往是作者情感起伏的地方,在誦讀的時候要注意體會。
其次,要注重聲調的高低起伏、抑揚頓挫。比如:“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兩節中,加著重號的詞需要讀出重音。“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這一句前后之間要讀得稍微快一點,“彩虹”二字則要分開讀,讓聽的人能體會到作者情感的變化,進入詩歌的意境。再如《回延安》借鑒了陜北信天游爬山調的格式,兩行一節,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起來悠揚高亢。所以同學們朗讀時,要循著詩歌的感情,注意語氣語調的變化。同時,詩歌中又有大量口語化、方言化的語言,給人以清新質樸之感,在朗讀時要讀出這種讓人感覺特別親切的感受。
再次,要注意語音的變化。不同的詩歌,朗讀時所用的語音也是不一樣的。《回延安》是熱烈高亢的,所以音調就比較高、比較急;《再別康橋》則是低沉的、緩慢的、深情的,所以朗讀的音調要用中低音;《歌詞三首》中,《我的中國心》和《黃河頌》都是比較高亢激烈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則充滿了活力和希望,所以語調應當比較輕快歡樂。
二、情之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把詩歌讀得動人心弦,首先得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
這5首詩歌都可以用一個“情”字來概括:《回延安》中濃郁的親人之情,《再別康橋》中對母校的綿綿別情,《我的中國心》中澎湃的愛國之情,《在希望的田野上》對祖國繁榮富強的贊頌之情,《黃河頌》中強烈的民族感情,可謂豐富多樣。這些感情應成為同學們朗讀的基調。
當然,在面對不同的詩歌時,同學們也要注意把握每首詩歌所呈現的不同的情感層次。比如《再別康橋》,詩歌從一開始的“表面灑脫,內心不安”,到臨別時的“難以割舍”,再到回憶往昔時的“歡樂與眷戀”,詩人的感情到達了最高點,進而又從幻想回復到現實中的“黯然神傷”“哀婉纏綿,內心憂傷”,詩人感情的變化和遞進是很有層次的。所以同學們在朗讀時,要注意靈活運用朗讀技巧,表現不同層次的情感。
在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之后,我們還要學著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朗誦中,這樣,才能讀出和詩人同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