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龍,原龍初現
人類學家埃利奧特·史密斯研究了各大文明的龍神話之后,推斷說,世界各地的龍都是同一個祖先的變種。我們不妨稱之為“原龍”。原龍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古國,然后擴散到巴比倫、埃及、印度、中國、希臘、希伯來等古文明,并且不斷變異、進化。
原龍的形象并沒有留下什么實物,但有兩個特點與它的后代有明顯的關聯:一是水神,是巨蛇或巨魚的形象;二是毀滅之神,與人類為敵,能夠掀起滔天洪水,《圣經》中的大洪水傳說就來源于此。
原龍的水生習性,讓我們想起了中國的龍族;而其與人敵對的性質則在歐洲神話中根深蒂固。隨著時間的推移,龍在各文明中的命運消漲起落,漸漸形成了歐洲和中國兩個最繁盛的種群。
屠龍,千年之戰
托爾金筆下的矮人勇士們大戰妖龍史矛戈,不論戰爭如何波瀾壯闊,仍然不過是歐洲漫長的人龍之戰的一幕而已。從古希臘開始,英雄屠龍的故事不斷被歐洲各民族流傳,簡直成了各民族文化走向成熟的“成人禮”。古希臘人最早稱龍為drankon,顯然是英語dragon的源頭,不過希臘人所看到的龍其實是指巨蛇或巨大的海魚,還更多地保留著原龍的形態。隨著羅馬帝國征服整個地中海,希臘、埃及和近東神話傳播到歐洲,龍的變異加速了。獅頭神、犬頭神、鷹頭神和原龍的后裔開始雜交,龍開始有了更兇猛的獸形頭顱、翅膀和利爪,體形也從纖細的蛇形變成強壯的蜥蜴形。雖然龍的形體發生了巨大的變異,但沒有變的是它的毀滅性力量,以及面對人類英雄的驕傲和不屈。從生物學上看,歐洲的龍更近乎爬行動物:覆鱗、毒牙、卵生、智商很低、潛伏在幽谷或山洞之中等,這樣可以保證人類能夠戰勝它們。要想殺死龍,雖然有風險,但只要是個高明的獵人,帶著一件稱手的冷兵器就可以了。
進一步把龍邪惡化的是基督教?;浇陶J為龍是來自地獄的惡魔,所以中世紀的龍開始會噴火,因為地獄里是烈焰熊熊的;人們又讓龍長出蝙蝠一樣的翅膀,但因為生活在山洞中,這對翅膀并無多大用處,主要是為了暗示龍的邪惡(因為蝙蝠是巫婆的幫兇)。所以,基督教早期就有了天使和圣喬治屠龍的故事。穆斯林帝國崛起之后,西歐組織了多次十字軍東征,東征的目的之一就是劫掠東方穆斯林的財富,所以作為異教徒化身的龍又增加了一個癖好,就是囤積寶藏,對財富充滿貪婪。這就可以解釋《霍比特人》里的史矛戈為什么要奪走矮人王國的財寶了。
人龍之戰貫穿了歐洲歷史,直到今天,雖然青少年作家有時會把龍寫得稍微友善一點,但龍終究是一種兇猛、獸性的爬行動物。
敬龍,人神混血
原龍的后裔在東亞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進化道路,它沒有變成魔獸,而是成了神靈。
七八千年前的遼西、河南的龍形堆塑已經是蛇身、獸首、禽爪,早就不是單純的蛇形了。馮時(考古學家——編者注)認為龍形起源于對蒼龍星宿形狀的模仿,對于從事農耕的華夏民族來說,通過觀察星象來判斷農時當然是最為重要和神圣的事情。佛教神話傳入之后,龍作為雨神,地位迅速提高,成了司控氣候的主神,這在農業文明中,是生死攸關的。所以從唐朝以后,帝王開始把龍奉為家族圖騰,形成了一種皇家世系乃龍的后裔、帝系即是龍脈的意識形態。人類與龍族的這次混血,造就了從官方到民間的對龍的崇拜,以至于整個民族都成了龍的后代。
與歐洲龍相比,中國龍發生了更多的變異,嫁接了更多物種的特征,而且具備各物種的神奇能力:蛇身善于騰挪,牛首則有壯力,鹿角則長壽,廣舌善言辭……聞一多曾經解釋說,龍的這種拼接性是因為各部落的圖騰隨著部落間的相互兼并也發生了相應的“兼并”,在兼并中,失敗者的優點沒有被拋棄而是保留了下來。
所以中國龍充分體現了“雜種優勢”,成了遠高于人類的生物,與那些卵生的歐洲近親分道揚鑣。它們胎生、能聽懂萬物的語言、智慧遠勝于人、形體變化無窮,其居所絕不是蛇窩鼠穴,而往往是水底下華美陸離的宮殿。人與龍的沖突是極其罕見的,雖然哪吒的故事廣為人知,但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龍王廟的數量是最多的。屠龍行為一般也絕非人類英雄所為,而大多是由更高神階的天庭來執行。
不同的文化,就如不同的水土,造就了不同的龍,誠如淮南淮北,有橘與枳的分野吧。
(選自《知識就是力量》 2014年第2期,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