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交互全球化越加明顯的今天,人才儲備是一個國家實力強大的重要保證。在此背景下,各地高校陸續展開經管類的雙語教學,但是質量差、效率低的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引入了精益管理的管理思想,結合前人經驗,提出了構建經管類雙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思。
關鍵詞:精益管理;雙語教育;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217-02
引言
人們一向把人力資源當做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而高校又是產生人才的主要搖籃。而當前,高校雖然一直把教學質量放在首位,但是經營方法和經營效率差強人意。中國高校如果完成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來未來的挑戰,就必須將高等教育教學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研究,而其關鍵就是管理向效益的轉變。
精益管理思想,簡單地說就根據戶體驗來定義企業價值方向,讓用戶的需求拉動生產的思想。在一個企業之中,往往資源都得不到最大化的利用,而精益管理思想就是避免資源浪費,完成效率優化。其核心思想有以下幾點:第一,精益管理的精髓在于最終取得經濟效益;第二,精益管理應該本著以人為本、以顧客為中心的原則;第三,精益管理是價值流的順暢流動;第四,精益管理追求盡善盡美。我們可以清晰地從其管理思想中看出,精益管理的核心就是效率與人文的結合,效率與經濟的結合。但是僅僅空有思想是無用的,雙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確立就可以保障其思想的有效應用與實踐。它以新的價值觀及其獨特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通過較低的資源消耗來提供優質產品和勞務。這種方法更加系統化,可操作性強,因而實踐中獲得了巨大成功。
雙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應該隸屬于高校管理組織的一部分,旨在建立一個以結構化、持續化關注的機制對人才進行培養。其次,為了潛在的教學的需要,高校應將雙語教學質量管理當做學校的日常管理來對待。再次,質量保障體系必須進行自我學習,更新和改進,任何有助于提升體系本身質量的方法都可以引入這個體系中來。在此基礎上,運用精益管理思想,才能構建出符合中國高校實際情況的經管類雙語教育體系。
一、目前經管類雙語教學潛在的問題
高校是一個特殊的產業:勞動者是教職員工,運用教學設施作用于勞動對象(學生),生產出滿足市場需要的優秀人才。高校實現其價值大小,最終表現為社會輸送了多少有用的、合格的畢業生,且以畢業生就業率得以充分反映,而影響其價值大小的基本要因是教學質量的高低。中國高校目前在經管類教育中雖然有雙語教育的實踐,但是效率和成果不高,究其原因,可大體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雙語教學課程設置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雙語課程開設數量仍較少、雙語教材與教學內容銜接欠缺等。困擾雙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難題是教材的選擇,它影響著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目前,各個高校要么自編教材,要么是引進的英文原版教材,但是市場上可選擇的教材依然不多。而英文原版教材在深度上與難度上往往與學生的接受能力不相匹配。教材太深或太難會妨礙學生理解課程的內容,有時甚至會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教材的價格與學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相匹配。價格偏高,許多學生難以承受,大多數學生不愿購買。所以,雙語教材的缺失是造成中國目前高校雙語教育混亂現狀的原因之一。
第二,雙語教學模式有待完善,主要表現在教學目標定位不準、師資力量缺乏、課堂授課效果一般等。其中,師資隊伍建設對雙語教學質量保障的影響,雙語教師是雙語教學的重要影響因素,是雙語教學過程的執行者,更是雙語教學內容的設計者和雙語課程體系改革的組織者,是傳播雙語知識和培養高等學校雙語人才的主體。一旦高校擁有優秀且穩定的雙語教師,那將是是教學秩序、教學質量的有效保障。如果雙語教師隊伍不穩定或則數量不足,就不能保證其雙語教育的質量。
第三,高校對雙語教學的目的與意義認識不足,在實施雙語教學之初,與推動其他教學改革一樣,也面臨很多問題,首先就是認識上的誤區。目前,很多教師對雙語教學的目的與意義認識不足,認為雙語教學既費時,又費力,收效不大,雙語課只不過就是專業翻譯課。
二、針對潛在問題構建雙語教學體系
針對以上提出的簡要問題,依據精益六西格瑪理論、價值工程理論、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引入精益六西格瑪的管理思想構建雙語教學質量管理體系,采用DMAIC分析方,結合調研以及研討會的形式分析總結出對策建議,針對已有問題進行調節和改正。運用精益六西格瑪的理論,結合財經類雙語課的實際考察情況,分析影響財經類雙語課程質量的因素及因素之間的關系,奠定全文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基礎。嚴格質量保證體系構建流程:調查研究并確定顧客需求及期望;建立質量目標;建立持續改進的程序和過程。
精益六西格瑪在改善流程和邏輯上沿用六西格瑪分五個階段(DMAIC)的改善模式。各階段主要功能如下:定義階段,即定義和描述改善項目。主要是根據客戶的聲音(VOC)來識別企業需要改進的產品或流程,如項目團隊、項目計劃,將改善項目界定在合理的范圍內,最后確定項目的輸出Y,并設定其改善目標,預估改善收益。測量階段,即運用各種改善工具對產品流程或業務流程圖進行詳細分析,確認流程現狀,評估制程現有能力,運用精益生產的改善方法排除流程中的各種浪費,識別影響流程輸出Y的輸入因子X,找到影響效率和品質的根源,并根據具體情況做初步改善。分析階段:即統計制程資料,運用六標準差手法確定影響輸出Y的關鍵因子X,即確定這些關鍵因子X與流程輸出指標Y的相關程度,以及確認關鍵因子X是否足夠。改善階段:即以流程拉動原則,推行5S管理,運用精益和六西格瑪工具找出管制點,對流程的穩定性和制程能力進行改進,確定關鍵因子X的最佳條件,制定管制計劃,使輸出Y獲得最佳的效果。例如,效率最高、不良率最低等。控制階段:首先對改善措施實施標準化,建立控制標準,運用SPC管制圖進行長期跟蹤,確保異常不再發生。其次是將改善措施水平展開相關或相似的流程,使其發揮最大效用。最后是總結經驗,分享心得,成果展示等,以此來營造一個積極改善的氛圍,使活動參與者更有斗志進行下一期改善,在改善方法和目標上,精益六西格瑪是融合了精益生產和六西格瑪兩種管理模式的改善方法,改善目標也由六西格瑪的質量和精益生產的速度轉變為同時提升質量和效率。
首先,通過對已經開設的經管類雙語教學的調研,論證開展雙語教學要將影響專業教學質量的招生制度與生源結構、目標與發展模式、專業設置與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師資、教學方法等因素有機協調起來,按照一定的程序有機地運行。并從經管類專業課程“時效性強”的特點,結合所收集的關于受教群體——學生的信息,分析并準確定位顧客——學生的需求及期望。針對教師要細化教學目標,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在進行雙語教學時,應在英語比例上如何控制,經管類專業術語和定義性知識點如何傳述等等都要量化,以便于穩定經管類雙語教學的效果。
其次,找出可供測量的影響經管類雙語教學質量的因素指標,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已經是以量化形式出現的因素,例如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的自主專業資格考試成績(例如經濟學院學生的BEC通過率、金融學院學生專業FECT或ICFE成績或管理學院學生的托業考試成績等等)。另一方面,具有主觀性質沒有量化的指標,例如教師的年齡、英語口語能力、課堂互動能力、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等等。課題組成員就這些未量化的指標以打分制的形式,將其量化,來考察其對教學質量的影響程度。這部分研究內容也是為了之后的控制環節找出容易造成教學質量的瑕疵因素。
再次,分析本校當前已經實施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與其他高校此方面的辦法措施進行比較。最主要是分析之前研究所得出的瑕疵因素,并分析其原因加以控制及修改。體現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就是利用此研究內容指導下一輪的同類經管雙語教學。
再次,按照PDCA方法實現建立質量保障體系中的“提升優化”環節。分析顧客要求——建立學校教學質量目標——識別和確定需要控制的過程——按照PDCA模式控制各個過程——根據目標和教育教學的服務要求,對教育教學服務進行監視和測量,并報告結果——針對發現的問題采取措施,以此持續改進教育教學的服務業績。
最后,通過分析的結果,來確定如何有效的控制顧客——學生滿意率。依據之前所分析得出的結論,保持穩定既有的有利于教學質量的因素,同時控制和避免有礙教學質量的瑕疵因素,以控制經管類雙語教學的質量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 徐勤,張杰.雙語教學課程建設和發展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16):86-87.
[2] 管英柱,關富佳.發揮管理作用,提高教學質量[J].考試周刊,2011,(84):205.
[3] 王戈,劉任重,婁凌燕,王巖偉,李恩臨.雙語課程教學質量的精益管理[J].商業經濟,2012,(12):113-114.
[4] 葉瀾.教育概論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黃福濤.構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比較的視角[J].評價與管理,2010,(12):15.
[6] 聶永成.全面質量管理在課堂教學質量保障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1,(1):128-130.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