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際調研和數據分析表明,高校科技成果產出及轉化業績,與科研人員數量和政府經費投入之間并不成比例,江蘇各高校在科技成果產出與轉化方面的績效存在較大差距,導致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上特別是科研成果轉化獎勵制度與政策上存在差異,要促進江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必須從改革主管部門對高校辦學水平評價制度、明確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和技術轉移義務、改革高校職稱評審制度和內部考核獎勵制度、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建立多渠道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體系等方面入手,進行政策與制度創新。
關鍵詞:江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210-03
一、江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分析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2013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顯示,2012年江蘇省高校共發表學術論文77 244篇,專利申請數20 454項,其中發明專利11 092項,專利授權數12 798項,其中發明專利4 466項,專利出售數507項(合同數),當年專利出售數(合同數)與專利授權數之比僅為4%,表明江蘇高校專利成果轉化率總體處于較低水平。
從省內各高校科研技術成果轉化績效看,差距較大。如南京大學與東南大學同屬研究型國家重點大學,南京大學在科研人員投入和政府科研經費投入方面多于東南大學,但在向社會轉讓科技成果方面的貢獻,卻遠遠少于東南大學。南京大學2012年從事研發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為1 517人年,當年政府撥入的科研經費為76 446萬元,當年發表學術論文6 329篇,獲國家級獎項1項,簽訂技術轉讓合同數19項,當年技術轉讓實際收入40萬元;東南大學,2012年從事研發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為1 452人年,當年政府撥入的科研經費為66 837萬元,當年發表學術論文3 943篇,獲國家級獎項4項,簽訂技術轉讓合同數451項,技術轉讓實際收入14 305萬元。江蘇大學的投入大于南京工業大學和江蘇科技大學,但技術轉讓貢獻卻遠落后于后兩者(見表1)。
可見,高校科技成果產出與轉化業績,與科研人員數量和政府經費投入之間并不成比例。我們的調研顯示,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之所以在科技成果產出與轉化方面表現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它們在制度上特別是科研成果轉化獎勵制度與政策上注重創新與突破。
如東南大學《關于進一步推進東南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實施意見》,相比其他高校,在學校支持力度、教師個人收益、知識產權認定等政策方面都有較大突破。該實施意見明確,科技成果技術發明人可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獲得收益,收益分配比例學校由原來的40%降到30%,院系由40%降到10%,個人和團隊由20%提高到60%。而現行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個人和團隊最高只能拿到收益的40%。為不與國家部委現有政策沖突,他們在執行實施意見時,采取對創業教師實行科技創新基金獎勵等方式,提高教師創業收益比例。
此外,東南大學成立專門機構幫創業教師申報地方扶持政策,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領導小組”,在校長辦公會授權范圍內全權處置學校擁有的知識產權(含專有技術、專利、軟件著作權等)轉化工作。該實施意見及配套附件《東南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組建學科型科技企業工作流程》明確規定:校內科技成果轉化時,由東大科研院組織相關專家進行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和使用權認定,東大資產經營管理處組織資產評估機構對知識產權進行預評估。附件還對知識產權直接轉讓、作價入股、變更、增資等行為,逐一詳細列出條款,加以明確。
實施意見大力度鼓勵教師創業,在校教師既可在崗兼職創業,也可離崗專職創業,學校為離崗創業教師專設創業崗。實施意見還拿出多項優惠政策,鼓勵創業教師優先落戶東大科技園,東大科技園為入園創業教師提供孵化公共服務和專業技術服務,協助企業爭取國家、省、市相關扶持優惠政策等。在2012年度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立項項目中,江蘇高校參與承擔了42個項目,其中東南大學參與承擔9個項目,占高校總項目數的21%。
南京工業大學,則以學科建設和構筑人才高地夯實科技成果轉化基礎,以國家大學科技園為載體,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以機制創新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
二、促進江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與制度創新
道格拉斯·諾斯指出,技術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技成果轉化是特定制度安排下成果交易過程,當前的制度環境,無論是高校的綜合實力排名還是教師和科研人員的職稱晉升,仍然是以承擔課題、成果鑒定、發表論文、出版專著、成果獲獎等作為晉級評價指標,并與教師科研人員的年度考核津貼收入掛鉤,而對科技成果轉化數量及產業化后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并沒有給予足夠關注;在科研成果價值的評價上,主要由學術圈內權威專家閉門主觀評價,偏重于成果的學術水平,缺乏產業視角的評價和市場檢驗。
現行制度環境使得高校管理層和高校教師都傾向于急功近利,真心沉浸在科學真諦探索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人少之又少;教師只求發表論文,不問成果應用價值,許多研究屬于模仿抄襲國外的東西,還有的屬于低水平重復研究,對人類生活和產業發展具有革命性、顛覆性影響的高水平、原創性研究成果很難見到。正是主管部門及社會對高校辦學水平的現行評價制度,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各高校對高校教師急功近利式考核獎勵制度,造成了相當數量的高校科研項目脫離實際,科技成果缺乏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科技成果產業化比率低下。
要促進江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必須借鑒省內外高校成功經驗,結合江蘇實際,從改革主管部門對高校辦學水平評價制度、明確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和技術轉移義務、改革高校職稱評審制度和內部考核獎勵制度、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建立多渠道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體系等方面入手,進行政策與制度創新,在此建議如下:
1.改革主管部門對高校辦學水平的評價制度
改革主管部門對高校辦學水平的評價制度,在高校綜合實力評價與排名上,應大幅降低普通學術論文、學術專著及專利申請數、專利授權數等指標的權重,抑制垃圾論文、垃圾專利的產生,同時增設并加大“專利實際轉讓數”、“專利實際轉讓收入”(它代表社會對專利商業價值的評價與認可)、科技成果轉讓實際收入或科技成果入股所得(它代表社會對科技成果商業價值的評價與認可)等指標的權重。對科研成果價值的評價,應從主要依據學術圈內權威專家的主觀學術評價,轉向對成果學術水平與成果社會價值、商業價值等進行綜合評價。
2.明確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和技術轉移義務
要明確規定高校應承擔的知識產權管理和技術轉移義務,并對各高校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和轉移情況進行硬性考核。各高校都應設立以成果評估和轉化作為中心職責的技術許可辦公室或成果轉化中心,負責高校科技成果的價值評估、信息發布、成果展示、成果應用推介、技術轉讓談判等,努力克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對稱狀況,讓高校科研人員從找技術受讓方、找投資人、從談判桌中解放出來,專心科研教學。技術許可辦公室或成果轉化中心工作人員應要有技術背景,懂法律、經濟,還應擅長談判。
3.改革高校職稱評審制度和內部考核獎勵制度
在高校非文科類職稱評審中,應降低普通學術論文、學術專著及專利申請數、專利授權數等指標的權重,增加“專利實際轉讓數”、“專利實際轉讓收入”、科技成果實際轉化收入或科技成果入股所得等指標的權重,并硬性規定晉升高級職稱的必須要有“專利實際轉讓”或“科技成果實際轉化”方面的業績。允許高校科技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和不侵犯本單位經濟利益的前提下,經與單位簽訂協議,兼職創辦科技型企業,其在職稱評定方面一視同仁。
在高校內部考核獎勵制度改革方面,也應降低普通學術論文、學術專著及專利申請數、專利授權數等指標的權重,建立注重科技成果轉化的獎勵分配、人事考評等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和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制度,將專利實施或技術轉讓業績,與高校教師的津貼、獎金掛鉤,對實施一次性轉讓的科技成果項目或按技術入股方式實施轉化的項目,課題組成員所得應不少于學校全部收益的30%。
4.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從國內外經驗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可根據科技成果的類型和內外部條件,選擇不同的轉化模式,包括技術許可轉讓、產學研合作研發、高校自建經濟實體、共建轉化實體或載體等模式。英國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方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研發、技術許可和創辦新企業,其中95%的技術轉移發生在大學、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研究開發過程中,5%的技術轉移通過技術許可或創辦新企業實現;在后一種5%的技術轉移中,95%是技術許可(主要是專利許可),只有5%是創辦新企業(方華梁,2010)。
江蘇省高校應借鑒英國等經驗,把大力開展多層次政產學研合作特別是校企合作作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方式。高校通過與地方政府、企業共同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共同申報與承擔科研項目等形式,讓高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創新過程,將技術研發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可實現科技成果在企業的直接轉化與應用,降低創新的技術風險和財務風險等。近年來,江蘇高校在產學研合作方面作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如,東南大學與南京微創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研發的“新型消化道支架的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于2012年躋身“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東南大學蘇州研究院、東南大學(無錫)傳感器網絡技術研究中心、南京中國無線谷等,在國內外也都有一定影響,應加以總結推廣。
今后,在重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上,應積極引導鼓勵我省高校科研團隊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開展多層次合作,建立從科研項目申報到科研成果推廣與應用的大協作體系,解決產業技術創新鏈割裂與脫節的難題,推進高校更好地融入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確保高校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研究成果,對國家和我省區域經濟發展及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商業應用價值。
同時也要重視通過技術許可轉讓和創辦科技型企業等途徑,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對高校獨立研發的、成熟度比較高的科技成果,比較適合采取技術轉讓的模式,將科研成果一次性地以部分或全部專利或特許權等形式轉賣給企業。對高校通過創辦科技企業,包括教師以技術成果入股注冊成立科技公司,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也要予以支持。這方面可資借鑒的成功案例有北京大學創辦的北大方正、清華大學創辦的清華同方、南開大學創辦的南開戈德等。
5.加大政府資助力度,建立多渠道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體系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具體包括研究開發、中試、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等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相應的經費投入。其中,研究開發階段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生成環節;中試階段是對實驗室科技成果的二次開發,完成科技成果的實際應用檢驗;成果商品化階段是在中試基礎上,以一定的經濟規模將產品投放市場,商品化成功與否標志著成果轉化成敗;產業化階段主要是完成成熟科技成果的大規模生產和大范圍市場推廣,推動區域和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
鑒于科技成果在二次開發與孵化中存在較大技術風險,一般企業不愿在此階段進行投入,大學建在企業中的工程研究中心大多局限在產品的試驗與測試上,高校的研究機構重點是開展基礎研究與高技術研究,風險投資公司以盈利為目的,也不愿意在風險大的項目上給予投入。中試經費的缺乏使得許多高校科研成果束之高閣,成為限制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對風險大的項目研發和中試,政府財政資金應提供重點支持,以確保“研究開發——中試(科技成果二次開發與孵化)——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這一科技成果轉化鏈的有效運轉。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一項成熟的科技成果成功地應用于企業,其研究開發、中試、成果商品化三者資金投入比例一般為1∶10∶100。這些國家主要通過RD經費來實現對應用研究的助推,其經費來源包括政府資助、產業資本、公益基金、社會捐贈、風險投資以及高校自身技術轉化形成的收益等,形成了多渠道資金支持體系。特別是風險投資的高風險高回報投資偏好,正好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高風險高收益特性相匹配,能夠有效地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美國硅谷地區無可匹敵的高科技產業帶的形成、以色列經濟非常規極速發展,都與風險投資的作用密不可分。
我省應借鑒國外經驗,建立由政府資助、企業資本、產業基金、社會捐贈、風險投資、以及高校自身技術轉化形成的收益等構成的多渠道資金支持體系,尤其要積極引導風險資本、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參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充分發揮風險資本與創業投資公司的作用,解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資金瓶頸難題。
在美國,聯邦政府是高校科研經費的主要來源,2007年美國高校RD經費總額達到494億美元,其中聯邦政府的資助比例為62 %(美國科學基金會,2008),我省高校應積極申報國家級、部級科研資助項目,同時也應努力增加省市政府對所屬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項目的資助力度。
參考文獻:
[1] 孫衛,肖紅,原長弘.美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經驗及其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06,(3).
[2] 萬玲.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及對策研究[J].科技創業,2008,(4).
[3] 李微.江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區域創新機制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4] 丁聰琴,李常洪.典型國家、地區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比較研究[J].科技與管理,2007,(5).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