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支付能力和總供給就像DNA螺旋結構中的兩條主鏈,相互纏繞,交替上升。而總供需之間的差值“H”則是連接這兩條主鏈的“氫鍵”,是維持這個結構不斷發展上升的不可缺少之力。推理一個簡單的數學關系式把“支付能力和總供給”進行鏈接,然后在此基礎上推理得出“經濟發展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并舉幾個實例做以說明。
關鍵詞:GDP;貿易逆差;支付能力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004-04
一、一個簡單的“經濟發展總體關系式”
首先需要我們確定一下支付能力所包含的范圍以便于后面的討論——對個人和企業來講,它包含已有的支付能力+預期可以承受的并且可以借貸到的支付能力;對政府或者國家來講,它是指已有的財政盈余+預期可以承受的財政赤字。這里的“可以承受”是指后果不會引起明顯通貨膨脹。個人和企業支付能力是整個國家的支付能力的轉移或者部分的體現。個人和企業支付能力包含在國家整個的支付能力之內。國家的支付能力如果優先轉移給軍隊,那么將會增強軍隊的能力,甚至會成為軍政府。如果國家的支付能力優先轉移給企業,那么這個國家將會形成很強的企業文化和經濟實力。如果國家支付能力優先轉移給國民(或者說老百姓),那么這個國家將會形成類似北歐那樣的福利國家。單從目前這個定義的范圍來講,在能使物價水平保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個人的支付能力可以主要通過提高工人最低工資標準,增加轉移支付等財政手段來提高,企業的支付能力可以通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銀行借貸利率,實行寬松的財政金融政策等來提高。而整個國家的支付能力可以通過促使前兩者對貨幣—產出效率的提升而提高。
設一個國家的總支付能力為Y,它有能力支付并且愿意支付的那部分(即愿意轉化為總需求的那部分)與總支付能力的比值為N,那么:總需求=Y*N+出口總值。
這里的“N”不是只包含“平均消費傾向——APC”,也包含“平均投資傾向——API”,我們這樣規定:APC是消費占總支付能力的比例,API是投資占總支付能力的比例。
所以N=APC+API
當一個社會供求平衡時:總供給=總需求=Y*N+出口總值
當一個社會供大于求時:總供給>Y*N+出口總值
設在貨幣流通速度為V的情況下,需要增大貨幣投放量H,才能使供求平衡,那么有:
總供給=總需求+H=Y*N+出口總值+H(當一個社會供小于求時,需要減少貨幣投放量H,才能使供求平衡,那么總供給減總需求得是為負值)
即
總供給= Y*N+出口總值+H
所以
Y=
由于總供給=GDP(不包括不可分配部分,下同)+進口總值
代入上式
所以支付能力、通貨膨脹、GDP、平均投資消費傾向、進出口貿易之間的總關系式為:
Y=
Y值的增長應該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經濟發展的核心任務。
H可以理解為是反應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預期強烈程度的數值。
二、關于總關系式的一點簡單論述和經濟的“DNA雙螺旋”發展模型
通過公式我們可以看出,上Y值的大小與GDP、貿易逆差正相關,與H值和APC、API負相關。
剛才我們對支付能力的定義中所說的,在物價能基本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增加轉移支付、提高工人最低工資標準,降低銀行利率或者寬松貨幣政策等等措施,實際是減小了H值(總供需差值減小),從而增加支付能力Y值(以下均簡稱Y值)。而與Y值正相關的GDP、貿易逆差的增大,當然也可以增加Y值。 當供大于求時,H是正值。代表的意思是當前物價水平下,通貨不足,需要增發貨幣,否則將會物價下跌。增發貨幣后,H值減小,當前物價下Y值提高。當供小于求時,H是負值,代表的意思是,當前物價水平下,通貨過剩,必須回收貨幣,否則將引起物價上漲。當然,如果有辦法(非市場經濟情況下和美國這種有特殊貨幣的情況下,有可能部分或者全部實現)遏制物價上漲,那么H值越小,其支付能力Y值越高。在現實經濟生活中H值的調整既可以通過調整總供給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增發或者回收貨幣來實現。
而通常情況下,總供給總是處于一種上升的過程中(貨幣—產出效率的提高形成的經濟發展),這會導致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差值H總是不斷增大,而這時正需要我們不斷增發貨幣,以使其平衡(保持物價穩定),所以H值又不斷被縮小到原來的水平。這樣我們的Y值在總供給不斷增長,H值又基本保持不變(物價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才能不斷的提高。兩者應該處于動態的平衡。這時,公式中的Y和總供給就像是DNA的雙螺旋結構,相互螺旋交替上升。即:總供給增加導致H值增加,進而增發貨幣,H值減小,供求平衡,然后Y值增加,然后總供給繼續增長,導致H值增加,增發貨幣,H值減小,供求平衡,Y值增加……這樣,總供給(主要指GDP)和Y值構成兩條螺旋上升的主線,就好像生物學中DNA的兩條螺旋上升的主鏈,而它們之間連接的力(DNA中的氫鍵)則是H值。兩條主線上的都有對應的時間節點和總供需差值H。這屬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狀況或者說良好狀況。但還有些特殊狀況。
Y值和總供給螺旋上升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狀況一”:
總供給不斷增加,而貨幣量沒有跟上—— 這樣在這個時間節點,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差值H值也增加,抵消了GDP或和貿易逆差的增長,所以Y值是沒有增長的。即不管總供給增加多少,人們就那些購買力。但如果隨后因總供給相對增加且消費不足而導致物價下跌,這其實進入了另一個物價參考系或者說經濟系統,物價下跌后的任何時間節點,總供給(以物價下跌后重新核算值為準)和H值都相同程度減小了(即公式分子的總值沒有變化),但公式的分母API和APC肯定也是減小了。因為人們原先需要支付6美元的東西,現在只需要支付5美元就買到了,它占總支付能力的比值減小了。所以Y值在物價下跌后是增長了。這樣的狀況容易出現在以實業立國的國家。
Y值和總供給螺旋上升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狀況二”:
貨幣增發量超過了相對應的總供給的增速,或者總供給相對下降—— 那么H值是趨向負值的。這時,不同的國家狀況會有不同的結果。
A結果:總供給可以迅速提升的國家,比如,有的國家有特殊貨幣,比如美元,可以隨時候增加進口平抑物價,物價變化也會相對較小。有的發達國家現有的支付能力已經基本滿足了其各項需求,那么即使貨幣超發,也難以轉換為實際支付。這時物價變化也會相對比較小。有的國家生產能力過剩,貨幣超發時,引起的物價變化也比較小。貨幣超發會增強這些國家支付能力Y值。因為反映在公式里,物價基本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只有與Y值正相關的項在增加,與其負相關的項在減小,所以Y值是增加了。
B結果:如果是發展中國家或者貧窮國家,增發的貨幣會很快轉換為總需求,如果總供給沒有跟上,這時易導致物價上漲。在“貨幣超發后物價上漲前”,公式內只有H值變化了,是負的,這時人們的支付能力Y值名義上是增長了的。但物價開始上漲后的任何時間節點,總供給因物價上漲因素是上漲的,H值相同程度增長,即雖然公式的分子值沒有變化,但公式分母卻增大(因原先需要支付5美元的東西,物價上漲后需要支付6美元了),所以Y值又會有所回落。
美國因為有特殊貨幣美元,往往屬于狀況二A結果。因其可利用其美元的國際地位,隨時增大進口,增大貿易逆差,從而增加總供給,使物價難以上漲,并且這時不但總供給增加,其H值還在減小(由于貨幣超發)。所以美國的支付能力是很容易提高的。美聯儲的主席相對于其他國家是最好當的。
適時適量印貨幣是促使這個“經濟螺旋體”不斷上升的切入點。除非有大規模戰爭發生,總貨幣量的增長應該是常態。
三、結合中國經濟中的一些實例來分析
(一)再論前幾年的提出的“4萬億投資”
我們對到底應不應該突然實行四萬億計劃暫且不論,但最起碼當時所提出的“加快項目審批”、“縮短審批時間”這兩點政策是明顯出臺過急的,很明顯,這會導致嚴重的粗放型GDP的增加——導致項目建成后,可能會因為產品結構不合理或者利用率不高,不能滿足已經被“貨幣投放”拉動起來的消費的需求,從而導致嚴重結構性通貨膨脹和結構性產能過剩。國民的支付能力或者整個國家的支付能力不會有相應程度的增長。
比如,搞一批基礎建設,投資一萬億元人民幣,但建成后沒有用,或者利用率很低,而工程自身帶動的總供給,被它自身消耗。工程建成后,由于該工程利用率低,造成不能產出足夠的相應程度的有效GDP,但這時H值大幅度減小到導致通貨膨脹“趨勢”(因貨幣流通速度和流通量都在增加而造成總需求增加),那么它對整個經濟就幾乎只有助推通貨膨脹的作用。如果因這時總產能過剩或者進口能力較強沒有引起明顯通脹,那么這個經濟行為只是支付能力的轉移——從政府手中轉移到經濟個體單元,然后引發再次的投資或者消費,從而帶動GDP增長。這其實相當于“增加了轉移支付措施”的效果(包括銀行呆壞賬的核銷),只是對象不同,并且付出了時間成本和勞動成本。這勉強屬于狀況二A結果。
但如果因為總供給沒有跟上而引發通脹,那么與Y值正相關的總供給和與其負相關的H都在同比例增長(這里的總供給增長是指因物價上漲因素引起的GDP重新核算增長),那么由于“狀況二B結果”的因素,支付能力Y值在突然猛漲后會物價的上漲而逐步回落。
由于中國只是結構性產能過剩,并且對進口管制較嚴,所以國民或者企業或者整個國家的支付能力并沒有因四萬億投資而相應程度的增長,支付能力Y值在突然猛漲后會逐步有所回落。屬于狀況二B結果。
所以我們的投資應該秉承“細審快建”的原則。
(二)近期遏制“過度三公消費”對宏觀經濟的意義
經濟活動其實就是人們相互滿足需求的活動,正常的需求獲得滿足產生的是正常的經濟;畸形的需求獲得滿足,產生的是畸形經濟(比如毒品的交易)。我們所講的GDP應該只是正常經濟的產值。我們“過度的”三公消費需求獲得滿足,里面應該也會包含畸形的經濟成分在里面(否則就不能稱之為“過度”)。就像某種產品的價格已經脫離幾乎所有國民的消費水平的時候,但還是消耗量(產值)那么大,這里面肯定有不正常的經濟成分在里面。這反映在公式里面只是相當于提高了總需求值而H值在減小(貨幣流通量和速度都增加了),但總供給(GDP和貿易逆差)沒有變化或增長較小,結果幾乎等同于某工程建成即廢棄或者利用率很低(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等同)。這個論點的依據是此產品的相當部分的產值脫離了“正常的供需關系”,這部分產值都不應該歸入到反應正常經濟的GDP里面(這種經濟不同于一般奢侈品經濟,因主要買單對象不同。即如果是公款,就是直接使用的政府的支付能力來滿足政府自己的消費需求,并且導致這種產品越來越脫離一般國民消費或者企業消費。這脫離了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浪費了國家的支付能力)。
這種過度三公消費的后果反應在公式里:與Y值負相關的H值在減小(流動性增加,流通速度增加也算),與Y值正相關的GDP和貿易逆差沒有“相應程度”的提高(投資—產出效率較低,但也是會有提高),那么,Y值應該也是提高了,并且確實也是提高了。但要注意,這只是這個時間節點的提高,如果這時國內總體產能過剩或者隨后增加了進口,從而沒有導致產生通貨膨脹,那么這種過度三公消費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就相當于向本來就高福利的人群發放補貼。雖然有失公允,但確實是總體Y值增加了,并且這個人群還是會把這些錢投向社會,從而引發二次投資和消費。此勉強屬于“特殊狀況二”A結果。
如果這部分過度三公消費的錢被阻止,那么也可以并且這是最好的辦法——把這部分截留的過度三公消費的資金轉移支付給中低收入階層人群。既可以對社會公正,也可以刺激正常的消費。即在這部分錢的第一次投資和消費時,就起到促進GDP和Y值增長的正面作用。此屬于經濟發展的正常狀況或者說良好狀況。
但如果這個時間節點時國內產能沒有過剩,并且隨后沒有增加貿易逆差。那么這種過度三公消費就會明顯助長通脹。那么這種Y值的增長是暫時的,會被隨后產生的通貨膨脹而抵消。此時屬于“特殊狀況二”B情況。
政府的運作成本和所能帶動的有效產出是應該有一個最低的比例的,從投入到產出當然也是時間越短越好。比如政府運作良好的情況下,花1億元用一年可以帶動10億元的GDP,但如果用了二年或者只帶動了2億元的GDP,那這個比例就是失衡了。產生2億元GDP的這個政府,對“整個政府或國家的支付能力”有了浪費。那么同樣是花了一億元,帶動的GDP不同,結合公式顯而易見,帶動少的慢的會明顯助長通貨膨脹。這反應在公式里是H值雖然降低了,但GDP沒有得到相應程度的增長,并且作為分母一部分的APC或API也在增長,將導致Y值沒有得到相應程度的增長。即在GDP或和貿易逆差沒有響應程度增加的情況下,H值減少導致的Y值增長(貨幣超發,貨幣—產出效率過低等等原因),只是在這一時間節點的增長,隨后會因為通脹作用而導致整體的Y值又會回落。
我們以此類推,可以把其他經濟現象或者問題放在公式里獲得解釋或者給予實際經濟生活以指導。
(三)結合公式簡單闡述一下關于怎樣提高國民支付能力Y值
從公式可以看出,只要增加與Y值正相關的項或者減小與Y值負相關的項都可以提高國民支付能力。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可以提高Y值:
1.提高GDP。方法主要有投資拉動、科技的創新和管理的優化以及消費的拉動(這里暫不評論出口因素)。
投資拉動GDP是世界各國最常用的手段和發展根基,但最主要的弊端是隨之帶來的通脹風險。投資拉動GDP而避免引發通貨膨脹最關鍵的是要“盡可能縮短從開始投資到產生有效產出所需要的時間,應該遵守慢審快干的原則”。“慢審”的目的是保證產生的是“有效產出”,“快干”的目的是盡量縮短建設時間,以降低產生有效產出之前對通貨膨脹的助長作用。
寬松貨幣和財政政策可以增加投資和消費,增強需求,降低H值,從而間接提高Y值。并且根據定義,個人或者企業的Y值可以直接通過這些措施來提高。但前提都是不能引起明顯的通貨膨脹。這實際是把過整個國家或者說政府的支付能力進行釋放而轉移到民間,即降低國家直接投資的項目,把錢給國民(轉移支付)或者企業,讓他們自己選擇該怎么消費或者該投資什么項目。在大部分時候,特別是經濟缺乏活力的時候,這是個好辦法。這些措施后續能不能直接轉化為Y值,主要看能否引發通脹或及其程度。如果由于貨幣—產出效率較高,或者貿易逆差相應增大,而沒有引發通脹,那么這些政策可以直接提高個人和企業的Y值,進而提高整個國家的Y值。提高Y值的程度與引發通脹的程度成反比。
科技創新和管理優化所創造的GDP的增加可以有效避免用投資拉動GDP所帶來的通貨膨脹風險。這實際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是根本中的根本。
“刺激消費”在此省略。
2.增加進口,減少不必要的出口,以抑制國內物價,可以間接增加Y值。這需要本國貨幣的堅挺。有人會說,這樣做會打擊國內企業。但事實是,這樣做打擊的只是國內缺乏競爭力的企業,這樣的企業都需要優化配置資源及提升勞動生產率。 這樣的打擊會利用倒逼機制,淘汰落后,增加產能,從而不但它可以直接提高Y值,并且生產效率提高后“還是”有利于GDP提高,從而再次帶動Y值提高。
就像美國一樣,在貨幣堅挺的情況下,龐大的貿易逆差對他們其實只是坐享其成的便利通道。在此情況下,他可以直接在存在巨額財政赤字的情況下,依然用增加轉移支付或者減稅等措施提高國民Y值(和消費),以保持公式左右兩邊的平衡,并使由Y值和總供給組成的經濟發展的這個雙螺旋體相互纏繞,交替上升。如果美元一直維持這樣的地位下去,美國的金融危機只會是由他們自己的的緊縮政策造成。
3.降低H值。方法有多種,實際前面所講的問題幾乎都涉及降低H值的問題。比如增加轉移支付(如全民免費醫療、貧困救助等等),減免稅,人為壓制一下關鍵資源的價格,都可以降低H值。刺激消費的措施實際也屬于轉移支付,刺激消費應該是對弱勢群體的消費刺激,這樣基本都是對生活必須品的消費拉動,而這些產品,基本都生產過剩,從而難以形成對物價的影響,但可以拉動GDP。
參考文獻:
[1] 蔡昉.如何取得經濟增長與抑制通貨膨脹之間的平衡[J].宏觀經濟研究,2008,(5):3-6.
[2] 楊丙勇.論支付能力通貨膨脹GDP平均消費投資傾向進出口貿易之間的數量關系[J].經濟研究導刊,2009,(6):8-9.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