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藏族大學生是西藏社會與經濟發展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綜合素質及能力狀況對未來西藏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巨大。以西藏民族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200名藏族學生為調查對象,運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對其理財心理特征、在校期間理財狀況、個人理財行為導向等理財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并提出提升藏族大學生理財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藏族大學生;個人理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200-03
西藏民族學院是唯一在內地開辦的西藏高等學校,面向西藏、服務西藏,建校五十六年來為西藏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我校藏族學生具有個性質樸、刻苦勤奮和內向等特點,他們是西藏社會與經濟發展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綜合素質及能力狀況對未來西藏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巨大。而大學期間是藏族大學生學習個人理財知識的黃金時間,具備基本理財意識、擁有良好理財及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對藏族大學生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因此,筆者對西藏民族學院就讀的藏族大學生的理財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一、藏族大學生個人理財現狀調查結果及成因分析
(一)調查對象、方法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西藏民族學院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分為經管專業與非經管專業)的200名藏族學生,并從性別、生源地、家庭經濟水平等方面進行調查與分析,200名藏族學生(其中男生115名、女生85名)來自大中城市32人,來自城鎮59人,來自農牧區109人。覆蓋面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藏族大學生個人理財現狀的調查方法包括兩種: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首先,隨機選擇大約15名學生進行初步訪談,目的是了解我校藏族大學生理財的心理特征、在校期間理財狀況、個人理財行為導向等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科學設計理財調查問卷。本次藏族大學生理財現狀調查問卷共發放了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6份(已剔除填寫不規范問卷),有效回收比例為93%,回收有效問卷數覆蓋全校不同學院的在校藏族學生,其中經管專業占42%,非經管專業占58%,不同專業調查結果存在一定差異。
(二)調查結果及成因分析
1.藏族大學生經濟來源渠道單一,經濟狀況差異明顯、經濟困難學生比例較大。藏族大學生大部分來自邊遠地區和農牧區,家庭經濟收入相對較低。我校藏族學生的資金來源除父母提供以外,還包括學校各種困難補助、國家開發銀行的助學貸款、學校獎學金及社會獎學金、親友資助、打工收入等等。本次問卷調查中藏族大學生經濟來源的結果顯示:我校90.6%的藏族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父母,生活費來源在兩個以上的藏族大學生只占34.5%;有8.6%的大學生能依靠自己獲得部分收入,完全依靠自己勤工儉學、打工解決經濟來源的藏族大學生只有1名。綜上,我校藏族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依賴父母,渠道較單一。相對漢族大學生,藏族學生獨立謀生能力相對較低,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藏族學生漢語能力比較弱,遠離家鄉到內地求學,多數是第一次離開西藏,對內地環境適應過程較長,較難利用兼職緩解其經濟壓力。
2.理財意識淡薄、沒有樹立正確的理財觀,經濟獨立意識差。在進行個人理財訪談時,幾乎所有藏族大學生都提出了“我無財可理”,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學生只需做到收支平衡即可,殊不知,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強化自己的理財觀念,收支平衡正是學生理財的基本要求,有70%的藏族大學生知道“開源節流”這一基本的理財理念,但是對于“個人理財”的概念并不能準確表述,甚至有34%的學生認為“理財就是攢錢”。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還顯示:非經管專業的藏族大學生有64%認為理財是畢業有收入之后的事,此比率在經管專業學生是41%。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藏族大學生在內地求學,受以往就業傳統的影響,學習動機相對內地生源學生小,對學習重要性及其對就業影響的認識不夠。而我校在對經管專業區內班學生的開課計劃中,涉及“個人理財”、“財商”的課程極少,非經管專業基本無相關課程,再加上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和教師授課過程中理解上的一些障礙,直接影響藏族大學生對理財觀的建立。即使有渴求掌握理財知識的藏族大學生也存在理財知識匱乏、理財技能薄弱的現象。
3.支出沒有計劃、無記賬習慣,消費結構不合理。參與本次調查的200名大學生,來自大中城市32人,來自大中城市(如拉薩、日喀則等市)占16%,來自城鎮的學生占29.5%,來自農牧區占54.5%,由于農區、牧區藏族大學生大部分生活并不富裕,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的平均月支出在500元之內的有31人,占15.5%;500元~1 000元的126人,占63%;1 000元~2 000元的有34人,占17%;2 000元以上的有9人,占總人數的4.5%。在消費支出結構包括5項,分別是飲食、日用品、通訊、網絡、交際和學習支出。經管與非經管專業學生在5項支出中的比率差別不大,其中飲食和日用品是維持生活的必須支出,具有剛性,占主要部分。但是通訊和交際支出比例明顯過高,這與藏族大學生注重友情有關,而學習支出比例明顯偏低,甚至有些學生此項目消費為0,說明部分大學生尚未認清自己的責任和位置,顯示出消費結構不合理的特點。在是否記賬方面,非經管專業有記賬習慣的僅占其總人數的11%;而經管專業有43%的同學會將日常消費記賬,還有同學甚至編制預算,對于此項目的回答可能與學生的專業有關。綜合記賬比率,無記賬習慣的同學出現“經濟危機”的可能性較大,具體表現是:收支不平衡,在月末或學期末時需要借錢,甚至借錢買票返家。
4.不了解大學生理財渠道與方式,風險意識淡薄。本次調查的結果顯示:非經管專業沒有學生選擇理財產品投資,經管專業有5%的藏族大學生通過多種投資方式理財,如銀行存款、貨幣基金(余額寶)、股票,其中投資額度2 000以下的占87%,2 000元以上的占13%。適合大學生投資理財的方式包括銀行存款、商業保險、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風險各有大小,出于穩健性的考慮,股票由于風險大并不適合在校大學生,銀行理財產品由于起點高,大學生難以投資,其他幾種均適合在校大學生。但是進行投資的藏族大學生中,有56%的學生無法列舉或列舉不全這些理財方式,也無法分析其風險和收益的關系,甚至有些學生已經將閑散資金投資于貨幣基金——余額寶,也無法說清楚其“七日年化收益率”的含義,這反映了藏族大學生在投資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未提前了解、分析理財方式與渠道、風險與收益,這樣的投資對個人理財能力的提高影響甚微。
二、提高藏族大學生個人理財能力的建議
1.加強家庭與學校教育,使藏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理財觀、金錢觀,提高“財商”。對藏族大學生的理財教育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首先,家庭要發揮對大學生個人理財和消費教育應有的教育職能,將藏族大學生視為“理性的經濟人”,重視理財教育,讓大學生明確理財是人生的必修課。家長要以身作則,用正確的理財觀念和消費行為來影響孩子,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在人格基礎上建立起巨大的財富,才能建立起金錢的財富。家長要教大學生認識金錢的重要性與作用,如果理性地對待金錢、如何去賺錢以及為社會創造財富、如何理性的“花錢”,使他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由于我校藏族學生遠離家鄉求學,家長通常會擔心孩子受苦,而一次性給學生巨額生活費,學生如果理財能力不強、消費無計劃,很可能出現花錢無度,甚至揮霍、浪費。因此家長應針對孩子的特點決定生活費的支付方式及金額,讓孩子逐步學習如何妥善處理自己的金錢,怎樣通過自己的安排使收支平衡。第二,學校也應在加強對藏族大學生“四觀”教育,讓藏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民族觀和宗教觀的基礎上,大學生在擁有“知識財富”的同時,也要擁有理財觀念和“財商”,具體做法包括:在新生教育時,應增加理財教育,進入大學之后,無論時間上還是金錢上相對高中有了更大自由,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在有限的金錢限度內,合理地、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活動,學會把知識變成財富和管理財富的技能,使自己在學校實現財務自由。
2.進行理財課程建設與改革,進行消費道德引導。藏族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其消費狀況與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前內地求學藏族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生活狀態。因此,對于即將步入西藏經濟社會的當代藏族大學生,理財應是他們的人生必修課。讓藏族大學生學習掌握正確的理財方法,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徑就是通過學校的全方位教育。目前西藏民族學院開設的涉及理財的課程僅有《財務管理》、《公司理財》、《ERP沙盤模擬經營》等,涉及的專業主要是經管專業和信息工程專業等,這對于全校數千名藏族大學生的理財知識需求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開設全校性的理財類選修課就非常必要,如《理財學》、《個人理財》、《證券投資學》、《創業常識與沙盤模擬經營》、《消費經濟學》等,這些理財課程既有一定的知識性又有實用性,可以通過開設這些選修課,系統地向學生介紹個人理財理論知識與方法技巧,利用有限的財富和理財知識,合理安排收入與支出,最終實現財務自由,全面提升學生對個人理財和消費道德的理論認識。
3.提高藏族大學生理財興趣,應注重實踐教育,通過多樣化方式營造學校理財氛圍。由于我校藏族學生在高中之前都在西藏自治區讀書,而西藏的基礎教育較內地落后,農牧區尤其如此,有些藏族大學生漢語能力不強、學習基礎較差,來到內地后,接觸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同學,在學業上表現出學識淺薄、成績不佳、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等特征。因此,對藏族大學生的理財教育必須結合其特點進行,與其他少數民族相似,藏族大學生擅長于形象思維,因此學校應注重利用多樣化的方式營造學校理財氛圍,這些措施包括:組織“校園理財知識競賽”、“大學生沙盤模擬經營大賽”、“大學生理財規劃大賽”、“網絡虛擬投資大賽”、“理財讀書筆記交流會”等活動;請有關個人理財專家、優秀校友走進大學校園,開展個人理財講座,高屋建瓴地給學生介紹個人理財以及消費道德的新思想、新成果,還可請專業銀行理財人員講述銀行卡的功能,合理使用銀行卡理財的技巧等;在校園播放有關理財的電影,如《解構企業》、《華爾街》、《硅谷傳奇》、《優勢合作》等。此外,在內地的藏族大學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的情況,有些藏族學生通過閱讀書籍及選聽相關課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財知識,但是卻不敢進行投資活動,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實踐經驗太少,因此應有針對性地進行全面實踐理財教育,提升藏族學生的自信。具體方法包括:第一,利用學校的西藏自治區重點會計實驗室進行理財訓練、指導個人理財規劃;第二,針對藏族大學生就業地主要為西藏的特點,進行西藏就業創業指導,讓他們了解自身的特點及努力方向,合理安排大學的時間和金錢,對自身進行職業生涯設計,以理財教育帶動就業,防止學生盲目創業;第三,組織以個人理財教育為主題的參觀、勤工助學、社會實踐等活動,尤其是對于貧困藏族學生,提供相關勤工儉學崗位,既能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又能讓他們融入社會,提高工作能力、溝通能力和理財實踐能力,為今后就業、服務西藏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琳.大學生個人獨立收入狀況的實證分析——以某高校本科生為例[J].中國建設教育,2009,(3).
[2] 劉倩倩.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5.
[3] 盧慧婷.大學生個人理財教育與消費道德引導[J].商品與質量,2010,(S5).[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