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80年代,為了適應社會發展,探索建立公共事務管理的新模式,西方各國發動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政府再造運動。通過對政府再造理論的內涵、實施原則進行闡述,旨為中國政府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借鑒。
關鍵詞:政府再造;食品安全;監管;啟示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261-02
一、政府再造理論的內涵
行政環境的變化是導致政府再造產生的根本原因。20世紀80年代,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快速發展,經濟的發展要求合適的上層建筑與之相適應。但是西方各國傳統的官僚科層制的弊端不斷顯現,它機構龐大、人浮于事,規章繁多、僵化遲鈍,高成本、低效率,官僚主義嚴重,明顯背離了時代的要求。于是西方各國進行一場規模宏大的行政改革,探索建立公共事務管理的新模式,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西方政府的這場根本性的變革被理論界稱之為“政府再造”。
美國學者奧斯本是政府再造理論的典型代表,他認為,所謂政府再造,就是指“對公共體制和公共組織進行根本性的轉型,以大幅提高組織效能、效率、適應性以及創新的能力,并通過變革組織目標、組織激勵和責任機制、權力結構以及組織文化等來完成這種轉型過程”。
政府再造主要是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重新調整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眾、政府與企業等諸多關系,實現由官本位、權力本位、政府本位、位向公民本位、服務本位、社會本位的轉變。政府再造認為政府是講究質量、追求效率的企業型組織,它的工作應以公眾的需求為導向,以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為目標。這種再造,實質上是用企業家在經營中所追求的講效率、重質量、善待消費者、力求完美服務的精神改革和創新政府管理方式,用靈活的企業化體制來取代僵化的官僚體制,將全新的創新、競爭、高效的企業經營管理理念注入政府部門,使政府具備創新能力和應付各種挑戰的能力,適應全球信息化、市場化發展的新形式。
創建企業型政府是西方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企業型政府的核心特征和價值取向表現如下:強調顧客導向,經常關注顧客的利益和要求,以顧客滿意為衡量公共服務質量的標準;重視成本收益分析,要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掌舵而非劃槳,政策制定 與政策執行和服務提供分開;打破壟斷,引進競爭機制,以競爭改善服務;減少層級數量,組織結構扁平化;充分授權,將政府服務的重心下移,建立責任機制,激發創新精神;行政事務治理化、運作制度化;強調預防而非治療,提高政府的預警能力和迅速反應能力。
二、政府再造理論的實施原則
政府再造必須有正確的策略相配合才能實施并取得預期成效。奧斯本和普拉斯特里克提出了“十大要則”,即(1)改革體制DNA,從根本上進行改革;(2)從體制的所有層次上進行變革;(3)用回報換取人們放棄權力、職業的安全保障等;(4)重視績效,并接受后果,承擔風險;(5)再造者要代表普遍利益,敢于直面特殊的利益集團;(6)領導者和權益相關者都要保護公共企業家(再造者);(7)以誠實建立信任,不要居高臨下地進行再造;(8)進行變革要有投入(需要付出資金、時間和政治資本);(9)人道地管理過渡期,以充滿人情的面孔進行再造;(10)堅持到底,一旦目標確定,就要勇往直前。
三、政府再造理論對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啟示
(一)成立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建立分工明確、協調一致的監管機制
奧斯本認為,“再造”,是指對公共體制和公共組織進行根本性的轉型,以大幅度提高組織效率、效能。傳統的官僚科層制是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等級森嚴、僵化遲鈍、效率低下,對市場信號和公眾要求反應緩慢;政府管理的中間層則缺少橫向溝通,容易政出多門,程序煩瑣、效率低下,缺乏創造力。為了使組織更富有靈活性和適應性,現代政府應當減少組織層次,組織結構扁平化,工作流程精簡、功能整合,建立無縫隙公共組織。政府再造理論強調從系統的宏觀視角總體把握上下級政府之間、政府部門之間、政府內部之間的協調和溝通。公民的大多數需求都需要通過跨部門、跨組織的協調性努力方能滿足,政府再造依賴于各組織間的有效協調。
目前中國食品安全的監管職能主要分布在食品藥品監管、質監、工商、農業、商業、衛生等十幾個政府部門,監管機構和規范不可謂不強,但是卻出現“八個部委管不好一頭豬”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實行分段監管、條塊分割的監管體制,各個部門的職能邊界不夠清晰,職責劃分不清,分工不明確。監管機構職能交叉重疊、政出多門、多頭執法的現象時常發生,導致企業往往不知所措。另外,由于缺乏統一權威領導,監管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沒有形成綜合性的、強大的監管組織體系,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各個部門互相推諉,都不承擔責任。由于食品安全監管沒有建立有效的績效評估和失職責任追究制度,監管機構普遍存在“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
為此,中國要向西方國家學習,將現在分布在各部門的食安全管理機構完全整合在一起,成立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建立分工明確、協調一致的監管組織體系。國家食品安全委員負責綜合協調全國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農業部、衛生部、質檢局是該委員會成員,通過建立信息系統,促進各機構的信息共享和公開。更加清晰地界定監管部門的職能,明確分工,一種食品的全過程安全監管工作只由一個監管機構負責。
(二)構建透明公開的食品安全信息體系
全球信息化是推動政府再造理論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信息技術又為打造政府新的管理模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工具。為了適應信息化發展,為社會提供優質、高效、廉價、親民的服務,各國運用電子化、自動化、網絡化技術改造政府,轉變政府管理模式,重塑政府組織,建立電子化政府。
在食品安全監管的實施過程中,應以先進的信息系統和技術作為手段,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構建透明公開的食品安全信息體系,通過網絡互聯、業務互動、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高校便捷的服務及時對食品安全進行動態監管,快速反應,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使“電子政務”成為推動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行政改革的重要舉措。
(三)建設食品安全預警機制
政府再造理論認為政府要有前瞻性和預見性,應該把問題解決放在事情發生之前,重視預防而非治療。為此,在食品安全監管問題上,我們要貫徹預防為主、處理為輔的方針,著重抓好食品安全的預防、預警工作,建立起食品食品安全預警機制,提高政府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的預警能力和迅速反應能力。一方面中國要加強食品安全預警資金、人員、科研投入 ,引進國外先進的預警技術和方法,另一方面加強食品預警信息交流和發布機制建設,向消費者和有關部門快速通報食品安全預警信息。當危機沒有出現時,組建食品安全應急體系建設,并組織反危機演練;當危機爆發時候,能積極快速地應對危機。一方面中國要加強食品安全預警科研技術力量,引進國外先進的預警技術和方法,另一方面在科學分析風險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覆蓋面寬、時效性強的食品預警信息交流和發布機制建設,當危機出現時候,向公眾快速通報食品安全預警信息。
(四)積極尋求與利益相關者合作,建設社會力量協作監管機制
政府再造理論作為一種新的行政管理模式,它的主體是多元的,它強調民眾的積極參與,而不只是充當消極的被管理者。政府再造的不單單是政府的事,它與企業、輿論公眾、非政府組織等很多方面聯系密切,政府必須發揮各方面的力量,責任共擔和利益共享,構建與民眾、社會其他組織共同治理國家的模式。政府再造強調靈活、多樣化的治理模式。
同樣,食品安全監管是一個十分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即使有了政府專門機構負責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沒有相關利益者的廣泛參與是萬萬不行的。食品安全監管要接受包括消費者、生產者、行業協會、非政府組織、中介組織、科研人員等的全面監管,不僅僅法律政策的制定要接受公眾廣泛參與,聽取公眾的意見,而且在執行、反饋過程中也要接受全社會的廣泛監督。
參考文獻:
[1] 戴維·奧斯本,彼德·普拉里克.摒棄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項戰略[M].譚功榮,劉霞,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 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政協編譯組,東方編譯所,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1996.
[3] 候書和.論西方國家“政府再造”理論及其發展趨勢[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4] 韓瑞瑞.中國食品安全的政府監管體系探析[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4.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