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電子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子聊天記錄、電子郵件、電子簽名等以網絡和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為載體的電子證據成為民事訴訟中大量出現的新興證據。雖然201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訴法》將電子數據作為一種單獨的證據類型予以肯定,但中國尚未確立電子證據的具體適用規則和認定規則,由于缺乏立法的指導,導致了法官在電子證據問題處理上的混亂。當前,從司法實踐層面上探討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的認證問題,規范電子證據的適用,建構中國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的認證規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民事訴訟;電子證據;認證規則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315-02
2012 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訴法》將“電子數據”列為證據形式,從立法的層面上肯定了電子證據的獨立地位。但由于電子證據存在高科技性、依賴性及易受破壞等特殊屬性,且其在生成、傳遞、存儲與顯現等各環節容易被破壞,以及中國尚未確立電子證據的具體適用規則和認定規則,這就導致了司法實踐中法官在電子證據問題處理上的混亂。只有規范好民事訴訟(以下簡稱民訴)中電子證據的認證規則,完善相關立法,才能使民事審判工作更加客觀、公平、公正地適應時代的發展。
一、民訴中電子證據的種類及其特殊屬性
電子證據是指“由電子手段、光學手段或者類似手段生成、傳送、接收或者儲存的信息”[1]。
(一) 民訴中電子證據的種類
根據提供主體的不同,民訴中的電子證據可分為兩類:(1)單方電子證據。指由一方當事人獨立制作或掌握,大多以本地文件形式存在的電子數據。(2)多方電子證據。指由雙方或多方當事人甚至第三方主體或保障機制參與制作、生成、控制、儲存、傳遞的電子數據。
根據形成過程的不同,民訴中電子證據可分為三類:(1)數據電文證據,即數據電文正文文本。(2)附屬信息證據,指數據電文生成、存儲、傳遞、增刪等引起的記錄數據。(3)系統環境證據,指支持數據電文運行所必須的硬件和軟件環境。
(二)民訴中電子證據的特殊性
1.依賴性與脆弱性并存。電子證據的輸入、存儲、輸出的全過程都必須依賴于一定的軟硬件平臺,且其在存儲、傳輸和使用過程中極易遭到外來的破壞,人為因素、計算機病毒、網絡故障、軟硬件問題等都會影響到電子證據的客觀性。
2.高技術性與精確性兼具。電子證據科技含量高、可長期無損保存,常表現為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或它們的組合,能夠直觀、動態、形象地記錄案件事實,因其穩定、抗干擾、不夾雜主觀因素的特點,能有效減少證據鏈條節點,從而具有較強的證明力。
3.便捷性和高效性共生。當前,集手寫、錄音、拍照、攝像、上網功能于一身高科技產品高度普及,而QQ、微信、電郵等平臺很容易將電子數據上傳至網絡,故普通人都可以隨時制作、上傳、下載電子證據。
4.穩定性和安全性同在。“絕大多數電子數據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和安全性”[2],只有少數的電子數據才易于被篡改或失真,即使是被篡改,也有相應的數據恢復技術和電子痕跡捕捉、鑒定技術來追蹤其原貌。因此,電子證據又具有穩定性和安全性。
二、民訴適用電子證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電子證據的取證及鑒定難
中國公民法律意識還不太強,要么沒有收集證據的意識,要么收集不到證據,要么取得的證據難辨真偽。中國具有合格資質的電子證據鑒定機構也不夠健全,從事電子證據方面鑒定的工作機構更是屈指可數,目前法院及公證機構主要還是用打印、拷貝、錄像等傳統措施來保全電子證據。
(二)電子證據的運用可能侵害公民合法權利
當事人在電子證據的取證過程中,可能會通過偷拍偷錄、非法入侵他人計算機系統等非法方式,這就可能侵犯公眾的隱私權。法院依申請或者依職權進行取證時,也有可能暴露商業秘密、給其他客戶造成損失或產生其他侵權問題。
(三)電子證據的認證無法可依
中國《刑事訴訟法》、《合同法》、《電子簽名法》等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對電子證據的規定條文少、分布零散,而且嚴重滯后,而《民事訴訟法》對電子證據在取證、保全和鑒定方面也沒有具體法律條文。各法律對電子證據的認證規則均無可操作性的規定,法官對電子證據的認證于法無據,沒有統一的標準,自由裁量權過大。
三、民訴中電子證據的認證規則研究
(一)民訴中電子證據客觀性的認定規則
法官對電子證據客觀性的認定,可以借助專業計算機技術或者鑒定機構的鑒定,應遵從以下認定規則:
1.多方電子證據的客觀性高于單方電子證據的客觀性。(1)在單方電子證據中,系統環境證據的客觀性高于附屬信息證據的客觀性,附屬信息證據的客觀性高于數據電文證據的客觀性。法官在質證、認證過程中,應當審查電子證據生成、存儲、收集等各個環節是否客觀、合法;對比電子證據的原件與復制件,提取附屬信息證據,考察計算機軟硬件設施、系統運行環境等系統環境證據,確定該電子證據的主要內容是否被篡改,是否具有客觀性。(2)多方聯網證據的客觀性高于多方單機證據。多方電子證據,一般組合出現,或有多個備份相互印證,或有系統記錄形成鎖鏈,或有第三方主體見證,對其刪改難度很大,即使刪改也極易留下痕跡,因此,多方電子證據具有較強的證明力。尤其多方聯網證據,在滿足關聯性和合法性的前提下,其客觀性一般可以直接予以采納。
2.有爭議的多方電子證據復制件的客觀性認定需審察其原始性。對雙方當事人均未提出客觀性異議的多方電子證據可以直接采納,對雙方有爭議的電子證據復制件,應進行原始性判斷[3]。在審判實務中,也可以適用舉證規則要求證明主體提供充分的證據來證明其觀點。
3.有爭議的單方電子證據復制件的客觀性應進行一致性校驗。在計算機的文件系統中,每一個文件都可以通過驗證程序生成一個唯一的校驗值。如果關鍵文件的校驗值與軟件開發者提供的值一致,則表明該文件的內容與原始文件是一致的;一旦該程序的校驗值與軟件開發者公布時的不同,就說明該文件的內容被篡改;同樣,對于可以復制的電子證據來說,從其初次收集、提取,到被提交至法庭,中間是否被篡改,也可以通過文件校驗的方式來查明。
與判斷普通證據的關聯性標準相同,審查民訴中電子證據關聯性時應當考慮以下三項:一是哪一部分待證事實能夠被該電子證據所證明;二是證明的案件事實能不能解決實質性問題;三是法律對該電子證據的關聯性還有無其他的具體規定。
(二)民訴中電子證據合法性的認定規則
司法實踐中,法官在審查電子證據的合法性時,應當審查以下四項:一是收集主體是否合法;二是電子證據的形式是否合法;三是電子證據的內容是否合法;四是收集電子證據的程序或方法是否合法。
應當排除以下列手段獲取的電子證據:一是以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或以法律禁止的方法所獲取的電子證據;二是非法侵入其他計算機系統、用非法的軟件、在計算機系統運行不正常等情況下獲得的電子證據;三是經鑒定遭到修改或者黑客攻擊的電子證據;四是私自攔截傳輸或破解加密數據所獲取的電子證據。對于電子證據排除應當以“違反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為標準,而不宜理解為一般的“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標準[4]。
(三)民訴中電子證據證明力的認定規則
1.有完全證明力的電子證據規則。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經質證雙方當事人均認可的電子證據。(2)與原件核對無異的電子證據復制件,以及以合法手段取得、無疑點的電子視聽資料。(3)有相應的附屬信息證據和系統環境證據佐證的電子證據。(4)附有電子簽名或有其他安全保障的電子證據。(5)經鑒定機構鑒定為未遭侵入或篡改的電子證據。(6)由一方當事人控制但其拒絕提供的電子證據,推定對另一方當事人有利。
2.最佳電子證據規則。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經公證的電子證據的證明力大于未經公證的電子證據的證明力。(2)由專家出具確認意見或者適格鑒定機構做出鑒定結論的電子證據具有較高的證明力。(3)由不利方保存的電子證據的證明力大于由中立第三方保存的電子證據的證明力,由中立第三方保存的電子證據的證明力大于由有利方保存的電子證據的證明力。(4)因正常的業務活動形成的電子證據證明力大于專門為訴訟目的而制作的電子證據的證明力。
3.補強電子證據規則。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無法與原件核對的電子證據的復制件不能單獨作為定案證據。(2)存有疑點的電子視聽資料不能單獨作為定案證據。(3)沒有相應的附屬信息和系統環境證據佐證的電子證據不能單獨作為定案依據。
四、結語
“電子證據是計算機科學不斷發展和應用的產物,科學的變革性與法的相對穩定性這組永恒的矛盾最終要通過法的調整來解決”[5]。筆者建議在與原有相關法律法規銜接的基礎上,采用刑事、民事、行政電子證據法規合一的方式制訂單行的電子證據法,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電子證據法律體系。電子證據認證這一前沿性問題,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理論上的盲區和實踐操作中的障礙,本論文僅是拋磚引玉,以期引發對民訴中適用電子證據問題的更多思考。
參考文獻:
[1] 奚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131.
[2] 李國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理解與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188.
[3] 劉濤.電子證據的收集規則淺析[J].法制與社會,2009,(5):38.
[4] 吳寶慶.最高人民法院專家法官闡釋民商裁判疑難問題(2013—2014年卷)[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214.
[5] 劉品新.中國電子證據立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96.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