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圍填海是人類向海洋拓展空間的一種重要手段。為了實現沿海地區海洋保護與開發的協調統一,分析圍填海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中國大規模圍填海現象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圍填海;影響;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054-02
圍填海是人類進行海岸帶開發、利用活動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人類向海洋尋求生存、生產空間的一種有效手段。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沿海地區已經歷了四次大規模圍填海工程。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隨著沿海地區城鎮、港口和工業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填海造地工程持續增加。據國家海洋局統計,1990—2008年期間,中國圍填海總面積從8 241平方千米增至13 38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新增圍填海面積285平方千米[1]。然而,圍填海工程在帶來明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在完全或部分永久性改變圍填海海域的自然屬性,對海岸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深遠。因此,充分認識圍填海工程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以及導致大規模圍填海現象存在的原因,對于實現海洋保護與開發的協調統一和沿海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一、圍填海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1.對濱海濕地形貌、濕地景觀的影響。圍填海改變了海岸線形態和海底地形,使自然岸線和潮灘濕地轉變為人工岸線和建設用地,導致近海海島、沙壩、濕地等自然地貌形態消失,沿海自然景觀破碎度嚴重。以天津市為例,近年來大規模的填海造地,使得天津市的濕地面積大幅減少,目前存量僅為五十年前的1/11。由于圍填海工程的建設,導致中國沿海珍貴的濕地生態系統——紅樹林面積由四十年前的4.2萬畝降低到1.46萬畝,減少了65.24%[2]。
2.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圍填海工程直接改變了區域的潮流動力,從而減少了港灣的納潮水域面積,導致海灣納潮量減少,海水交換能力和自凈能力下降,加快了污染物在海底的積聚,進而加劇海域污染。同時,圍填海會破壞海岸帶生物資源生長、繁殖的空間,潮間帶濕地大面積減少導致魚蝦和貝類的生存空間大量喪失[3],使得海洋生物資源存量大幅減少。索安寧等曾對曹妃甸圍填海工程的生態環境效益進行綜合評價,結果顯示圍填海工程導致周邊海域的生態、環境結構功能指數由原來的100%衰減為61.65%,水質污染由微污染轉變為中污染[4]。
3.圍填海對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近年來,圍填海造地對海洋與海岸生態系統(包括紅樹林、泥灘、沙灘、珊瑚礁、海草、近海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影響的評估在學術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王靜等以江蘇省海門濱海新區為例,測算出該區域由圍填海造成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損失值為2 878.3萬元,單位面積損失為1.87萬元/(hm2·年)[5]。王萱等以福建同安灣為例,結果顯示圍填海造地面積越多,其導致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損失不斷增大[6]。索安寧以河北曹妃甸一期工程為例,測算發現圍填海造成的每年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損失高達4 735.67萬元,其中生物多樣維持功能損失占46.52%[7]。通過定量化評估可以發現,圍填海所造成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追求圍填海經濟效益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對海洋生態系統所造成的損失。
二、中國大規模圍填海現象存在的原因
1.經濟利益驅動是大規模圍填海現象的根本原因。李京梅等通過選取一組樣本測算圍填海造地的比較利益發現填海活動的平均收益是總成本的2.7倍[8],填海造地形成土地上的高收益是大規模圍填海的主要驅動因子。土地收益一直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而中國從2004年開始對耕地的數量和用途轉化進行嚴格控制,土地供給量的減少以及土地收益的下降使得政府轉向大規模填海造地來增加土地和收益。填海造地一方面可以緩解陸地用地緊張的局面,另外可以規避土地管理政策,以填海增地來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從而獲得巨大的土地收益。
2.海域使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沿海灘涂屬于海陸交界的范疇,海洋行政管理部門和國土資源部門對其界定范圍不同,造成其權責模糊,分工不明確,因此導致海域使用管理混亂。其次,海洋功能區劃、海域有償使用和海域權屬管理制度作為海域使用管理的三項基本制度,在實際管理中還存在著較多問題:海洋功能區劃法律定位不明確;海域使用金沒有體現級差收益以及造成的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損失;海域管理體制管理權限分割,缺乏統一的監管機制,這些問題都導致填海造地工程缺乏相應的制度約束和法律規范。
三、加強圍填海管理的對策建議
清潔的海洋環境和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是沿海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填海造地雖然短期內帶來巨大的收益,但是對于海洋的自然屬性、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因此,我們應該從長遠利益考慮,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圍填海管理:(1)加強對圍填海的規劃、施工及工程效益的評價,大力發展生態化填海造陸技術,將圍填海造地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2)夯實圍填海規劃的審批管理制度,對填海造陸總量進行嚴格控制;(3)加快海域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設,落實海洋功能區劃、海域權屬管理和海域有償使用三項基本制度,使圍填海管理日益精細化、專業化和規劃化。
參考文獻:
[1] 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1)[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319-320.
[2] 吳瑞貞,蔡偉敘,邱弋冰,等.填海造地開發區環境影響評價問題的探討[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7,(5):62-66.
[3] 劉洪斌,孫麗.膠州灣圍墾行為的博弈分析及保護對策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6):80-87.
[4] 索安寧,張明慧,于永海,等.曹妃甸衛填海工程的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J].中國環境監測,2012,(2):105-110.
[5] 王靜,徐敏,張益民,等.圍填海的濱海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損失的評估——以海門市濱海新區圍填海為例[J].南京師大學報(自
然科學版),2009,(4):134-138.
[6] 王萱,陳偉琪,張珞平,等.同安灣圍(填)還生態系統服務損害的貨幣化預測評估[J].生態學報,2010,(21).
[7] 索安寧,張明慧,于永海,等.曹妃甸圍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態服務功能損失估算[J].海洋科學,2012,(3):108-114.
[8] 李京梅,孫晨,謝恩年.圍填海造地經濟驅動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2012,(6):61-68.[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