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中國傳統的稅收管理理念、方式存在的弊端日益顯現。建立信息化為基礎的中國稅收管理制度、理念、手段,是改革傳統稅收管理的重要方式。提出通過積極改革過時稅務管理制度,創新稅收管理理念;通過業務重構筑,形成高效的電子稅務格局;合理建設稅收管理部門,積極建構現代化管理組織機構;通暢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多方信息共享與稅收信息增值等幾個方面的改革,建立以信息化為基礎的中國稅收管理發展戰略。
關鍵詞:信息化;稅收管理;發展戰略;稅收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096-02
以信息化為基礎的稅收管理是應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對稅收的征管、服務以及審核、稽查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改革,以防止偷稅、漏水、征收不對稱等情況的發生,實現信息數據資料的共享、公開化、透明化[1]。中國的傳統稅收制度、方式,無法將日益增多的納稅群體進行有效的管理,美國的納稅方式已經從開始的數據錄入發展到信息應用上,給中國的稅收管理提供了重要參考。在2009年全國稅收征管與科技工作會議上,國家稅務局提出了要改革傳統的中國稅收管理制度,實現以信息化為基礎的稅收管理,符合中國稅收發展的方向[2]。
一、積極改革過時稅務管理制度,創新稅收管理理念
1.改革過時稅務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化稅務管理制度
改革過時稅收管理制度的立足點就是要改革中國的稅收征管法,主要體現在征管手段、工作、措施、執法四個方面。在征管手段上,重點抓納稅評估。納稅評估是稅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防止偷稅、漏水以及征納不對稱現象的出現。中國對納稅管理的日常工作、稅務稽查和納稅評估沒有科學的界定,導致稅務管理工作繁雜、效率低以及出錯率高。筆者認為納稅評估的科學化、可實施性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問題的產生,因此可以將日常工作合并到納稅評估中去,減少納稅審批的復雜性,從而方便了納稅人,也對納稅管理工作減輕了負擔。對于納稅評估的改革,可以從建立信息共享、互通、公開等角度,對其開展信息化的應用,如對納稅人相同層次的群體進行比較,分析歷史數據以綜合各種信息對其進行評估。
2.建立信息化稅收管理理念
傳統的稅收管理理念,采用的是“人海戰術”,主要體現在稅務管理人員對納稅人進行一個盯一個的方式,這種“牧羊式”戰略,不僅對中國目前稅務管理工作的人員數量提出了挑戰,同時面對日益增加的納稅群體,也對稅務管理效率提出了挑戰。針對這種情況,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了一個新的稅收管理理念——稅務風險管理”,風險管理隨著科技、網絡的進步,該理念逐步成熟。稅務風險管理是應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提高稅務征收率,通過對稅收風險進行預測、評估、識別以及排序,通過對不同稅收風險采取相應的措施,在提高稅務征收率的目標基礎上,也提高稅收服務質量,避免、減少以及防范稅收風險的發生[3]。中國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納稅群體具有數量多、復雜多樣的特點,因此根據稅收風險評估理念,應用信息化技術對不同的公司、法人以及個體進行風險的評估、管理工作,以識別出風險所謂群體或者個人,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大大提高了納稅率。
二、通過業務重構筑,形成高效的電子稅務格局
1.利用業務開展,實現信息化稅收管理建筑體系
中國稅收信息化實現的瓶頸是信息化應用方面的障礙,這種障礙限制了信息化稅收管理體系的構建。因此解決此類問題,就要通過業務開展,實現信息化。中國目前的稅收管理,存在著模式、業務經營單一的特點。打破這種格局,就要開展多種多樣的業務,讓業務的構建成為信息化開展的重要保障。例如浙江省的國稅局根據市場中經營某些商品的企業每年、每季度、每月的營業收入、出貨量、材料成本等的分析,制定出相應的稅收管理體系,形成了186個行業或者商品的稅源監控評估模式。這種利用信息化技術所構建的稅源監控評估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行業間不公平的納稅、漏稅等現象的發生[4]。這種信息化應用方向的發展,正是解決信息化只是停留在數據應用方面的不利條件,將信息化產品應用到稅收管理工作當中去,正是稅收信息化的重要目標。
2.業務打造高效電子稅務格局
通過對上述信息化應用到業務當中去的探討,我們可以發現信息化業務可以打造高效的電子稅務格局,解決稅收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業務打造高效電子稅務格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構建信息化業務平臺:信息化業務平臺是通過應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對收稅工作中的相應業務進行結合,形成高效的業務處理、審批體系。例如在納稅人進行登記、稅務稽查以及納稅人的審核等業務上,可以采用信息化處理平臺,實現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以防止租稅以及貪污腐敗等現象的產生。二是構建信息化服務平臺:信息化服務平臺是對信息進行快速的錄入、審核以及批準的過程,同時解決納稅人所存在的困難。稅務服務的中心是納稅人的稅務管理工作,因此要以客戶為中心,形成良好的服務態度與高效的服務體系。
三、合理建設稅收管理部門,積極建構現代化管理組織機構
中國目前稅收部門大大小小有很多,并且諸多小的稅收管理部門建立在鄉鎮,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稅收管理人員專業素質低:稅收管理人員是稅收工作的真正實施者,對稅收工作科學、規范的開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然而目前鄉鎮小的地方稅務部門,招收的稅務人員文化水平、專業素質較低,大多數都是中專、大專畢業的。二是稅收管理工作出現不規范化、違規的操作:對于鄉鎮的小的稅務部門,往往出現將稅收管理工作下放到當地的“地皮”手中,這些人員承包稅收工作后,開始對集市進行納稅,納稅的標準由他們自己定,并且經常出現打架流血事件[5]。
針對上述兩個突出問題,必須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引進專業性、高水平的工作人員,提高業務辦理的整體素質,對于人員聘用實現公開透明化招聘,防止內部人們自用的局面出現。其次規范工作,防止違規操作。稅收管理工作尤其是鄉鎮部門的管理工作要做到由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并且通過信息化技術將稅收具體的工作全部錄入到計算機中,實現信息的共享,防止他人在其中謀取私利。
四、通暢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多方信息共享與稅收信息增值
中國稅收目前存在的諸多弊端,其中最關鍵的解決措施就是實現信息的公開化。可以通過以下三方面通暢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多方信息共享與稅收信息增值。一是建立稅收聯網體系。稅收聯網體系的建立基礎是對信息化技術的有效應用,該體系的建立可以避免信息的不公開、租稅、漏稅以及征收納稅兩者的不一致等現象的發生,實現信息的共享。這種聯網不僅局限于大的稅務管理部門,還要拓展到小的鄉鎮稅務管理部門,真正實現全國稅務管理的一網通。二是公開稅收信息服務體系。中國目前出現的很多稅務部門的租稅、貪污腐敗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稅務部門信息的不公開,導致缺少對其的監督、管理,因此加大信息公開的力度與廣度,讓廣大群眾對稅收工作進行監督。三是實現稅收信息增值。稅收信息增值主要體現在將稅收信息進行應用,減少偷稅、漏稅現象的發生,還可以利用稅收風險評估,對納稅團體或個人進行風險評估與預防,實現稅收信息的增值。通過上述三種方法,對于實現通暢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多方信息共享與稅收信息增值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以信息化為基礎,支持中介機構并建立以客戶管理為中心的納稅服務體系
目前中國的納稅服務體系并不健全,存在著服務態度差、審批手續繁雜、征納稅不一致等現象。對于此種現象,應該采取以下幾種措施:一是支持中介機構的建立。中介機構即第三方,獨立于納稅人,也不屬于稅收管理部門。中介機構在其中起到調節的作用,尋找征稅、納稅之間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而中介機構的成立是以信息化為基礎的,享有多方面的信息資源,并且能夠根據信息作出及時反饋、調節[6]。二是以客戶管理為中心。客戶是納稅的主要承擔者,中國由于稅務管理部門隸屬與國家,因此在納稅服務上疏于管理。很多的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差,不能對客戶出現的問題及時、有效地解決,因此,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樹立為客戶服務的理念,客戶既是納稅人同時也是服務對象,因此要樹立對客戶負責的態度。其次要改革傳統的考核制度。對員工的工作采取量化的方式,根據員工服務態度、客戶反饋、員工業績等方面進行評估。最后是優化資源配置。對不同的稅收機構,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工作人員,提高辦事效率。
六、結束語
中國稅收體制存在諸多弊端,解決這些弊端的重要方法就是建立信息化的稅收管理體系。通過積極改革過時稅務管理制度,創新稅收管理理念,應用稅收風險評估理念。通過業務重構筑,形成高效的電子稅務格局,讓業務成為信息化的媒介。合理建設稅收管理部門,積極建構現代化管理組織機構,實現資源的優質配置。通暢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多方信息共享與稅收信息增值,增加信息的透明化、公開化。以信息化為基礎,支持中介機構并建立以客戶管理為中心的納稅服務體系,使信息在公開中得到增值。
參考文獻:
[1] 董曉巖.基于“信息管稅”戰略的稅收管理創新[J].當代經濟管理,2010,(1):75-79.
[2] 董曉巖.基于“信息管稅”戰略的稅收管理創新[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0,(1):53-57.
[3] 曹樹武.信息化環境下稅收管理若干問題探析[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1):25-29.
[4] 張路通,周宇.關于建設信息化稅收問題的探討[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9,(9):64-65.
[5] 房慧閩.稅收管理信息化及其路徑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9,(9):87-90.
[6] 魯蘭桂.稅收信息化與信息化稅收研究[J].稅務研究,2008,(11):64-66.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