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原經濟區要更好地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牌局”,就必須強化、改革其經濟職能,對于中原經濟區而言,其經濟職能包括:一是制定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產業政策等;二是匯集和傳播經濟信息,進行合理的市場監管;三是完善城市知識基礎設施,培植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四是強化區域治理,為中原經濟區的發展鋪好路。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政府職能;經濟職能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061-02
前言
政府的經濟職能是以政府機構為行為主體,從社會生活總體的角度,對國民經濟進行全局性的規劃、協調、服務和監督,它是為了達到一定目標而采取的協調和組織經濟活動的各種方法、方法的總稱。其職能手段往往是從國民經濟的整體出發進行宏觀調控和統一管理,其中包括計劃指導、行政干預、政策扶持、法律約束、經濟杠桿調節和直接投資等。經濟職能的內容十分廣泛,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有四項:提高經濟效率;改善收入分配;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經濟;執行國際經濟政策。在知識經濟和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政府的經濟職能面臨巨大的挑戰,首先是科技發展的挑戰,科技在歷史上一直是促進國家實現其統治和管理的重要力量,主權與國土的完整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國家的科技水平;其次,由于全球化的發展導致了金融資產在國際流動的障礙和壁壘減少,成本降低,又加上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和網絡的擴展,大大加快了金融資產的流動規模和速度。
一、制定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產業政策
中原經濟區經濟已經與全球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原經濟區經濟更直接、更劇烈地收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因此,政府的宏觀調控過程中不僅要對自己的經濟問題進行調控,而且要更多地面對世界經濟的各種有利不利的影響實施相應的調控措施。同時,現代政府宏觀調控絕非過去那種大包大攬的計劃控制,而是要依靠合乎市場規律的更高層次的調控體系來實現。中原經濟區的宏觀調控經濟政策,首先是長期的經濟計劃,包括制定和實施資源開發、智力開發、科技進步、控制人口、保護環境等全局性方案;其次是較近期的項目規劃,具體涉及行業規劃、產業政策、用地政策、用地標準、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規劃。但總的要求是,它必須從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高度出發,合理統籌城鄉經濟,統籌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社會公平、科技創新,推動城市全面進步。
二、匯集和傳播經濟信息,進行合理的市場監管
市場監管是政府為控制市場失靈,而對市場進行的微觀介入。就中原經濟區的發展要求而言,合理的市場監管是要匯集和傳播經濟信息,通過市場調節協調地區、部門和企業的發展計劃和經濟關系,以保證國家重要經濟決策及發展計劃的實現。目前政府的市場監管要從兩個路徑入手:一是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起靈敏高效的市場監管信息系統,提高市場監管的反應能力和效能。構建市場監管信息體系的基礎是收集整理各類企業的經濟信息,如企業的納稅、貸款償還等信用信息,企業獲得的各種資質、財產抵押、合同履行等經營信息。這種經濟信息紛繁復雜,來源渠道也不盡相同,需要各部門單位相互合作、協調,盡力確保信息的完整、準確與真實。二是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市場監管的法律體系,為市場監管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證。應根據建立完善市場監管體系的需要,協調有關地方性法律規章,特別是要加快制定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有關法律規章和輿論監督、公眾參與的制度規定,以保證多主體市場監管的嚴肅性和有效性。
三、完善中原經濟區基礎設施,培植以高知識、高技術為基礎的產業
知識和技術是現代化區域發展的加速器,世界成功區域發展的范例告訴我們,一個良好性能的綜合經濟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向市民提供高素質的學校,健康服務和足夠的公共空間,以此來吸引外來高科技人才的移民。
中原經濟區基礎設施需要將科研、高校、企業等知識機構與廣大勞動者緊密聯結在一起的社會網絡,通過在這個網絡中的協同和互動,知識和技術得以生產、傳播、應用,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各個環節可以很容易地獲得和應用所需要的知識。這個社會網絡一般由四部分組成:即(1)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是載體。這其中也分層次,包括勞動大軍整體素質的提高;(2)智能機構。它是知識生產、擴散和運用的主體,包括企業、學校、研究院所和中介服務。主體的關鍵在于彼此的互動作用和相互的聯系;(3)建立渠道。就是以知識網絡(包括專業學會和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網絡,包括非政府組織及其他民間社團組織組成的知識網絡)來改變教育和知識的交換,影響偏僻地方的生活和文化,使更多的人參與知識網絡學習,促進各方面知識和信息的轉移;(4)電信基礎設施。包括電視、廣播、通信,容易使大眾參與信息和知識的共享等等。
必須承認,無論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資源浪費、閑置現象比較嚴重,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這種現象更為突出。從世界區域發展的實踐來看,一個有創新活力的區域,政府在有效管理基礎設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也是中原經濟區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基于這種思考,要想很好地完善整合資源,首先需要一整套連接地市與區域網絡和全球網絡的構架和模板,其次要打破部門之間條條塊塊的限制和封鎖,沒有與全球城市的連接,就不可能有中原經濟區的信息化,也就不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區域經濟集合體。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構建統一的、權威的中原經濟區基礎設施信息平臺下力氣打造這一有形資產,使其增加中原經濟區的價值。
首先必須對中原經濟區的產業、資源、人才、區位、交通、人文等優勢進行客觀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合實際的中遠期發展戰略,做好中原經濟區的產業定位和規劃設計,適合以什么樣的服務業為主導就去做,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條件下,切不可一哄而上;其次是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如稅收、人才引進、基礎設施建設及利用、住房、就業等,營造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再次是分段精心組織實施,并按階段總結經驗,進行反思,逐步推進。
四、強化區域治理,為中原經濟區的發展鋪好路
經濟全球化時代,政府的作用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發號施令,而是轉向地區治理。如制定各種經濟優惠政策,為各種技術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培植新的產業,保持經濟的多樣性,使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大地區的新聞媒體曝光率,用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來吸引各種資源,構筑新的結合體;著力辦好一二所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研究性大學,并通過網絡等信息傳播管道,加強與國內、國際名牌大學的合作與交流,擴大影響,以吸引更多的海外學生前來學習;營造良好的區域環境,整潔、干凈、便捷的氛圍,對那些追求舒適生活的創新型人才有強烈的吸引力。
首先,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創新體系。中原經濟區創新體系是由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中介組織等構成并且各組織之間形成互補互動關系的有機整體。中國傳統科學技術創新體系一直是以政府為投資主體,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按照政府下達的任務從事科學研究,取得成果后再轉讓于生產企業以實現其經濟價值。這種體制使投資、研究與開發、生產三方彼此獨立,相互分離,造成企業創新動力與創新能力的嚴重缺乏,造成科學技術與經濟的脫節。因此,必須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創新主體,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
其次,建設社會化、網絡化的科學技術中介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學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引導科學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規模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注重提高科學技術中介服務人員的素質,為創新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第三,加強信息網絡、共享數據庫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創新基礎設施的共享水平,不僅有利于科學技術人員進行創新活動,還有利于培育中原經濟區集群環境,加強產學研及中介組織之間的緊密合作,為中原經濟區最大限度地促進知識和技術交流學習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結語
現代城市的發展和全球化的影響,使中原經濟區政府管理者的壓力越來越大。政府要選擇市場機制而不是官僚主義機制等,體現了政府管理變革的總體方向。同時信息化、知識化的發展,要求政府的管理模式需要從整個政府組織對信息的需求、組織目標、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整體性、合理性的規劃,力求以更有效的方式協調技術、人力以及其他內外部資源,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最終實現和諧行政。“和諧”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構建和諧社會不僅為中國政府管理確立了明確的目標與方向,而且也對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梁秋云.論經濟全球化下中國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戰略選擇[D].濟南:山東大學,2005.
[2] 劉志生.論中國政府經濟職能的定位及實現途徑[J].上海經濟研究,2008,(2).
[3] 唐立軍,李書友.建立和完善中國市場監管體系的思路、目標與措施[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