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第三部門在中國的蓬勃發展,非營利組織,尤其在慈善領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然而由于其在管理體制、資金籌措、能力建設等方面陷入困境,為了保證非營利組織的基本目標的實現,越來越多的非營利組織開始向社會企業轉型。在此之中,以海上青焙坊為例,來解析這一轉型過程中出現到的困難。
關鍵詞:慈善類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轉型;困難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026-02
目前,中國慈善類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在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但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之下,慈善事業的一些基本功能在逐漸削弱,許多研究針對這個問題都提出將其轉型為社會企業并分析了轉型后的優勢及作用,但在對其轉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涉及較少。因此,本文意圖通過對海上青焙坊的解刨,羅列出這一轉型過程中的相關障礙。
一、海上青焙坊
海上青焙坊掛靠于智行基金會和上海慈善基金會,于2008年作為上海法國青年商會的社會創新項目問世。是一個旨在為中國弱勢年輕人提供全額資助以及中式或法式烘培培訓的慈善類非營利組織。
初期,該組織在員工和上海慈善基金會以及其他各種基金會的支持幫助下平穩運營。但好景不長,因為海上青焙坊所有的創業課程都是免費提供的,尤其是法國面包師培訓在中國較為罕見且發展不成熟,因此所需的成本相對較高。2014年5月19日,我采訪了海上青焙坊項目管理人林蘭,她說:“目前,隨著越來越多的相似慈善組織的出現,人們對海上青焙坊的好奇心和新鮮感逐漸消退,因此,為了保持獨立性和特殊性,我們決定改變,然而資金不足逐漸成為了我們必須要克服的最大挑戰。”
基金籌措一直是造成中國非營利性組織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海上青焙坊而言,自其成立以來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如擁有自己的培訓中心和專業教學團隊,因此海上青焙坊重新考慮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2011年,海上青焙坊了解到社會企業能實現他們自給自足的目標,并且還不與公益使命相互沖突。通過這種方式,海上青焙坊開始讓學生出售在培訓課程中完成的成品面包或蛋糕,并開展提供蛋糕和面包訂購服務的網絡商店等各種商務活動。此后,雖然海上青焙坊開始以商業活動來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林蘭依然極力強調說:“我們承諾,我們一定會把商業活動所獲得的利潤100%投入到慈善計劃當中去。”
二、轉型中的困境
(一)有關法律和機構不健全導致的資金短缺及組織管理困難
正如上述所說,海上青焙坊隸屬于兩個不同的基金會-智行基金會和上海慈善基金會。采訪中,林蘭真誠地說:“事實上,現在在中國沒有有關社會企業發展的法律和管理體系。因此,對于像我們這樣的組織雖然是一個從非營利性組織這樣的第三產業轉型為社會企業的,但我們的社會使命并沒有改變。”因此,僅僅是由于社會企業的商業活動行為就讓社會企業像普通公司那樣完成工商注冊并繳納高額的稅款,實在是有些不公平。面對這些困難,為了堅持社會企業的目標,海上青焙坊選擇將慈善項目和商業項目分開進行。首先,跟轉型前一樣,慈善項目仍隸屬于上海慈善基金會,而商業項目則是作為一般的企業,隸屬于另一個基金會——香港智行基金會。
而海上青焙坊進行商業活動的前期工作僅能維持慈善計劃的進行,但沒有更多的廣告宣傳跟媒體宣傳,也沒有吸引大量的客戶和開展其他業務。然而,社會企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擴大市場,開發生產能源,吸引具有競爭力的人才,購買設備,進行產品創新和租用空間,以擴大組織的規模。不同于一般的非政府組織,社會企業的主要資金不能來源于捐贈。更重要的是,即使忽略物質問題,依靠捐贈的社會企業也無法解決受助者的自尊問題。
因此沒有相關法律和機構的保護是阻礙社會企業在中國發展的最嚴重問題。沒有保護體系,社會企業面臨著異化發展和發展不良的風險。從目前的民間組織管理政策和制度的大環境來看,從中央政府的角度來看,目前還沒有與社會企業發展相關的政策,機制或法律。目前,社會機構的登記和管理仍然是參照1998年的管理條例——“社會組織的登記和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和“基金會管理條例”,這些全部都是管理條例,但卻沒有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認可,并且只是針對民間非政府組織的登記管理做出了一些管理限制,缺乏與憲法相關的基本法律,對實體權利、責任和作用不明確。目前這些政策法規不利于社會企業的發展。
(二)社會企業的概念在中國太模糊導致轉型困難
近年來,隨著社會企業的出現以及對其的深入研究,社會企業的概念在社會上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受到了民眾、整個社會,特別是政策制定者、學術界、媒體和明顯缺乏社會企業知識的相關人員的關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企業發展。對于一個新興的社會組織來說,其發展需要一個成熟的社會環境。在西方國家,公民素質較高并且法律知識、公眾意識和契約意識都比較強,使社會企業的發展可以享有社會上深厚的文化積淀,并且其組織形式和法律地位在西方國家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缺少這些土壤的中國,社會企業的概念越發模糊化,社會企業的研究也逐漸產生認知困難,導致在中國剛剛開始探索和發展的社會企業很難為眾人所接受。
擁有長期固有公益觀念的中國可能需要一個過程去逐漸接受非營利性組織的商業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有兩個需要重新澄清的問題:(1)被社會企業所采納的商業企業運作模式和市場管理下的職業;(2)社會企業追求社會福利。一方面,轉型之后的社會企業可能會開展太多的商業活動來賺取利潤,脫離了他們的次要目標——社會福利。另一方面,這種轉型意味著有著不同的組織文化和背景的非營利性組織好社會企業將最終以一種組織的形式存在,因此,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一些沖突。
(三)社會企業在從事公益事業和商業活動下的兩難
伴隨著上一個問題,社會企業的兩難處境也愈發顯現。如果一個社會企業想要實現經濟獨立,它必須通過業務運營來使自己有穩定的資金來源。然而,社會企業的社會目標和使命是實現造福社會,因此,如何在追求商業利潤的同時不偏離組織的社會使命和目標,這絕對是一個兩難的困境。
當然,海上青焙坊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中國對于社會企業的概念仍然比較模糊的時候,作為一個新生的社會企業,我們相信只要有積極的態度,經營培養的信心和耐心,人們就會逐漸認識到他們所進行的一切商業活動都是以公益為目標的。目前,社會企業是一個慈善事業和商業的結合體。社會企業的目標是公益,商業只是其謀生的手段。然而,如何明確慈善事業和利潤的分配呢?人們可以接受企業在市場活動中盈利,但卻不能接受非營利性組織這樣的第三產業這樣做。
(四)社會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相對較低
社會企業畢竟不是企業,故其社會目標和項目的專業水平有別于一般的企業。但在市場競爭中幾乎沒有任何差異。作為同時承載商業目標和慈善目標的海上青焙坊,其社會企業的歷史無非三年而已,因此,相對于已在市場運營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其他企業,海上青焙坊低廉的市場競爭力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籌資水平和社會目標的實現程度。此外,他們還面臨著不能吸引和選擇員工這樣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不像其他的商業企業,海上青焙坊是一個剛剛起步的社會企業,它渴望得到更多的專業人才,但是卻無法為員工提供高額薪水,這使很多員工不愿意拿著低薪的同時還承受著巨大的工作負擔。
從市場運作能力的角度出發,無論是公益事業的創新模式還是社會的創新模式在中國的歷史都很短,不能跟傳統的企業相提并論。此外,如果越來越多的非營利性組織轉型為社會企業,由于組織行為習慣一致,將造福社會作為重點目標也會成為社會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負擔。因此,當前中國的社會企業尚未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機制與核心競爭力。由于市場競爭力較低,他們中的一些企業仍然處于解決溫飽問題的簡單再生產階段,并在努力尋求應有的市場份額中舉步維艱。
三、展望社會企業
目前,正處于經濟改革與轉型的壓力之下的中國需要重新考慮想要追尋的經濟發展之路。沒有人可以斷言興起第三產業的社會經濟發展是不是一個更好的辦法,但是像非營利性組織、合作社以及社會企業這樣的社會經濟組織所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隨著越來越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經濟組織逐漸出現,在這些社會經濟組織中的非營利性組織,尤其是慈善類非營利組織存在被同化的危險,他們的使命也因為很難獲得法律地位和穩定的資金來源而被模糊化。
經過不斷的探索,非營利性組織向通過商業活動來獲得穩定資金進而向慈善類社會企業轉型,這為慈善類非營利組織帶來了希望。同時作為一個社會經濟組織,社會企業這條道路并不平坦。從海上青焙坊的經驗中可以預見社會企業和非營利性組織的未來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中國非營利性組織的困境可能會迫使其向社會企業轉型。
更重要的是,海上青焙坊在中國并不是個例,比如,愛德基金會旗下的愛德面包房,這是第一個由慈善類非營利組織轉型的社會企業,通過雇用殘疾人,為他們提供工作,并幫助他們重拾信心,然而它也遭遇了和海上青焙坊同樣的問題。社會企業在中國的社會認同度低是阻礙該組織開展商業活動和實現慈善目標的一大阻礙。然而,社會企業的不斷出現,無論是新生組織還是像海上青焙坊那樣從非營利性組織轉型的社會企業,已經證明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社會企業,并且呼吁社會企業能在中國得到完整健康的發展環境。
在我采訪的最后,林蘭說:“現在我們已經將慈善事業和商業結合起來并形成一個社會企業,我們知道與大企業相比,我們就像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新手,但是我們不怕困難,我們只怕人們無法意識到中國慈善事業的重要性。”我們希望海上青焙坊跟愛德面包房的經驗可以幫助中國社會企業看清所面臨的困境和探索在中國環境下如何長足發展。未來在這一問題上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進一步的努力來實現中國社會企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海,彭勁松,嚴中華.非營利組織向社會企業轉型動因及風險規避研究[J].企業觀察,2010,(9):105-106
[2] Li Zhao:Conceptualizing the Social Economy in China.Modern Asia Studies,2013,(47):1083-1123.
[3] 劉志蒙.中國慈善困境中的社會企業研究——以愛德面包坊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2:3.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