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二十年來,中國環境和生態所面臨的壓力日趨嚴峻。披露環境信息,尤其是環境會計信息既是環境監管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司獲得消費者信任的重要途徑。通過對比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環境信息披露的發展、模式、內容等方面的差異,分析中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不足,從而為中國企業更好地披露環境等社會責任信息,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環境信息;披露;國際比較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019-02
環境信息披露是指公司編制獨立的或非獨立的環境會計報告,反映公司的環境財務狀況、環境業績、環境現金流量等財務和非財務信息的行為。盡管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關注并開展環境信息披露,但中國的環境信息披露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因此發達國家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經驗,能夠為推動中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本文從環境信息披露的發展、模式、內容等方面研究了發達國家的環境信息披露,分析了中國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期促進中國企業更好地披露環境信息、履行社會責任。
一、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發展比較
美國環境信息披露始于20世紀70年代,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于近三四十年來不斷發展完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制定了一系列關于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規定,如第36號財務報告公告,1979年的解釋公報,以及第92號專門會計公報。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為環境會計的處理與披露問題發布準則和解釋公告,為企業披露環境信息提供了指南,包括第5號準則公告:“或有負債會計”,第14號解釋公告:“損失值的合理估計”,以及緊急問題工作組公告“石棉清理成本的會計處理”、“清理污染成本的資本化”、“環境負債會計”等。
日本和歐洲各國對環境會計的重視均始于20世紀90年代。日本1993年頒布的《關于環境成本公示指南(1999)》對環境保護成本進行了定義,并從1997年開始實行環境報告書,規定了環境報告的基本內容。日本環境省在2000年3月公布的《面向環境會計(2000年報告)》的基礎上,于2000年7月委托日本公認會計師協會編寫了《環境會計指南手冊》,首次明確提出了環境會計的框架。歐盟在1992 年發表的《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報告中認為會計必須把環境信息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包含在與決策有關的信息當中。1993年3月,歐盟國家環境部長會議通過并發布了《環境管理與審計計劃》。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也開始重視環境會計的理論與實務研究。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Ⅸ清潔生產法》、《國家環保總局關于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公告》等法律法規。2010年,國家環保部門又發布了《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見稿)。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相關理論實務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
二、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形式比較
目前發達國家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的形式較為多樣,例如通過年報、報表附注、內部工作會議記錄、董事長報告、招股說明書或單獨的環境報告、EHS報告、公司主頁環境專欄等形式進行披露。其中,環境信息披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日本,其模式以獨立的環境報告書為主,更為集中直觀。另外,日本的上市公司的半數以上在公司網站上設置“環境”專欄,信息傳播更為高效。
而中國環境信息披露的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各個企業對于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都還只是一種嘗試,形式主要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以及環境報告等。其中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相關的環境信息為主。單獨發布環境責任報告的企業為數甚少。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中國境內兩千多家上市公司中,僅有18家發布了專門的環境責任報告。
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內容比較
就內容而言,發達國家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既包括貨幣性環境信息也包括非貨幣性環境信息,主要采取描述性方式,信息披露內容較為完備。一般而言,發達國家企業所披露的內容包括:第一,在環境報告中陳述公司的環境方針、環境管理思想和發展目標。第二,對企業所面臨的環境風險和重大違規事件進行披露。第三,對環境成本和環境負債進行具體的貨幣量化描述,尤其是環境清理費用、綠化費用、環保罰款等環境負債進行具體的描述。第四,披露企業“三廢”排放量及能源使用效率等環境數據,包括二氧化碳等廢氣排放量,含有重金屬、有機物的污水排放量,有毒與無毒廢棄物等。第五,披露企業進行環保活動所獲環保獎項。
中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主要僅就排污費、環保設備支出、按現行法規要求的環境治理費用支出總額情況等少數與環境成本有關的項目進行披露,信息量較少,內容尚不充分。從上市公司的一般性年度財報中,對于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總量減排進展如何,污染物種類,主要環境風險,違法行為受處罰情況等,公眾難聞其詳。例如,哈藥集團曾身陷“污染門”。在哈藥股份2010年年報中,我們看到了“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節能環保卓有成效”等內容,包括“新增投入約1 960萬元用于廢水、氣味、煙塵、二氧化硫減排等方面的治理”這樣的描述。然而,對于哈藥集團總廠早在2009年底就已被列入污染嚴重企業名單這一重要信息,哈藥股份卻在年報中只字不提。在中國上市公司中,像哈藥這樣對環境信息進行“選擇性披露”的不是個案。
四、環境信息第三方審驗比較
目前國外執行環境審計的主體多種多樣,有會計師事務所、環境檢察部門、環境研究所、同業協會中的環境監查委員會、咨詢公司等。以日本為例,2000年7月,日本公認會計師協會發布了《環境報告保證業務指針》。據環境省2002 年的調查顯示,有20%的企業環境報告書已經接受第三者機構審計。不少企業對環境管理系統、環境業績等制定了比較嚴格的內部審計制度,而越來越多的企業要求由中立獨立的第三者對包括環境會計信息在內的企業環境信息進行審計鑒定并發表意見,以取得社會公眾的認可,樹立環保形象,擴大環境經營成果。
相比而言,目前中國的環境審計的主體主要是政府,企業和社會作為主體進行的環境審計項目非常少。從環境審計范圍來看,中國目前與環境相關的審計項目主要是合規性審計,審計內容單一且范圍比較狹小,對于環境績效審計開展的少之又少。總體來說,中國環境審計相關法律制度和實踐相對落后,與環境審計發展成熟的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五、改進中國環境信息披露的建議
1.環境會計報告的編制由自愿逐漸過渡為強制
編制獨立的環境會計報告便于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與環境問題有關的會計信息,且可比性強,有利于加強對企業的環境管理,符合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求。目前中國很多企業會選擇少披露或不披露環境成本或環境績效,不利于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因而,中國應逐步建立強制披露環境信息、編制獨立環境報告的制度,從而提高環境信息的合規性和可比性。
2.加強企業環境信息的可驗證性
當前,中國很多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都存在信息披露不足、“報喜不報憂”等問題。企業對于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總量減排進展如何,污染物種類,主要環境風險,違法行為受處罰情況等,不能具體、真實地加以反映。針對目前這種情況,中國應逐步要求企業對所披露的環境信息實施第三方審驗,以提高環境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3.加強企業管理層及員工的環保意識
企業管理層應充分認識到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密切聯系,建立、健全適應本企業的環境管理系統,積極主動地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中國應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環境及環境會計相關知識的培訓,以便適應環境信息披露的要求。
4.實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獎懲制度
為了鼓勵和獎勵企業對環境信息的披露,國家應設置有關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的獎勵,如環境報告獎。另外,國家可以設立環境會計研究基金,對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企業進行年度評比,并公示評選結果,獎勵規范者或優秀者,使中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更規范。
參考文獻:
[1] 方麗娟,耿閃清,楊文林.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國外研究綜述[J].會計之友,2007,(8).
[2] 劉家松.中日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發展的比較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1,(10).
[3] 黃修寅.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國際比較[J].交通財會,2003,(3).
[4] 封海燕,王瑜.中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2,(8).
[5] 丁丁,黃生娜.論中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法律規制——以中美比較為視角[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1).
[6] 張娟.國外環境審計法律制度對中國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2014,(2).
[7] 龔蕾.日本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及其借鑒[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5,(1).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