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會計核算的重要變化,重點對新舊高校會計制度的會計科目進行對比分析,理清資產類科目、負債類科目、凈資產類科目、收入類科目和支出類科目變化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并結合實際工作從應用角度提出貫徹實施新高校會計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新舊會計制度;對比分析;實施建議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139-04
新頒布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財會[2013]30號),于2014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會計制度更加突出了高校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要求,對于規范高校財務行為、加強財務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進行的對比分析和所提出的實施建議,將有助于高校會計人員更準確地掌握新高校會計制度的內容和更好地貫徹執行新高校會計制度。
一、高校新會計制度會計核算的重要變化
1.舊制度會計核算僅經營性的業務采用權責發生制,而新制度修訂定為“部分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的核算應當按照權責發生制”,說明按權責發生制進行會計核算的范圍擴大了。
2.近年來隨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類、部門預算、工資津貼補貼、國有資產管理、財政撥款結轉結余管理等公共財政改革的出臺,新增了與這些改革相關的會計核算內容。
3.新引入了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也就是在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時沖減非流動資產基金,但不計入支出,兼顧了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的雙重需要。
4.明確規定了基建賬相關數據定期并入事業會計核算中,將高校所有業務作為一個主體,納入統一的會計報表體系。
5.對收入支出類會計科目的設置進行了較大地調整,按照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按照功能和經濟支出分類逐級設置明細科目,能更好地反映高等學校現實的收支情況。
6.改進了報表體系結構。將資產負債表中的收入、支出項目取消,按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進行分類列示,符合“資產負債表”國際列示慣例和通行做法。
二、高校新舊會計制度會計科目的變化
1.資產類科目的變化。新會計制度資產類科目的變化:一是配合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增設了“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財政應返還額度”;二是對投資根據持有時間的長短(是否超過一年)劃分為“短期投資”、“長期投資”;三是根據將基建賬并入事業“大賬”的要求,增加了“在建工程”;四是配合國有資產產權管理改革制度,新增“累計折舊”、“累計攤銷”、“待處理財產損益”,使資產負債表中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數據能夠反映其真實價值和使用情況,有效加強資產的管理;五是調整舊制度“應收及暫付款”為“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取消舊制度“借出款”。對比新舊資產類科目的具體內容,新會計制度能更好地反映高校資產的變化,規范高校的資產記賬方式(見下頁表1)。
2.負債類科目的變化。新舊會計制度負債類項目的變化:一是配合工資津貼規范改革,增加了“應付職工薪酬”,包括工資、津貼補貼、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等內容,真實反映單位應付職工義務;二是將原“借入款項”按借入時間長短(是否超過一年)劃分為“短期借款”、“長期借款”,新制度明確了借款只能是金融機構;三是增加了“長期應付款”,有利于真實反映單位在籌資過程中融資租賃形成的負債;四是調整舊制度“應付及暫存款”為“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其他應付款”。對比新舊負債類科目的具體內容,新會計制度對政府職責界定更清晰(見下頁表2)。
3.凈資產類科目的變化。新制度對凈資產作了較大的修訂:一是將舊制度的“固定基金”修訂為“非流動資產基金”,擴大了原來的適用范圍,在“非流動資產基金”下設“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使在建工程、長期投資、無形資產資本化;二是新制度將“結余”按資金來源修訂為“財政補助結轉結余”和“非財政補助結轉結余”,細化了財政資金與非財政資金的結轉結余核算,明確了財政補助資金期末結轉結余不參與分配,不形成預算單位事業基金。對比新舊凈資產類科目的具體內容,新會計制度的修訂使高校的凈資產信息更清晰、更真實,凈資產的狀況反映更全面(見P141表3)。
4.收入類科目的變化。一是隨著高校收入來源日益多元化,至少包括財政補助、教育、科研、經營等收入,新制度相應地新增對應的收入項目。二是根據2011年財政部要求除教育收費納入財政專戶管理外,其他預算外資金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取消了舊制度的 “預算外資金”概念,體現了政府“收支兩條線”的要求。這意味著預算外資金成為了歷史,財政管理進入了全面綜合預算管理的新階段。對比新舊收入類科目的具體內容,新會計制度這種細分收入類科目的方法可以更加清晰、準確、完整地反映出收入類項目的變化,將更加有利于領導的決策(見表4)。
5.支出類科目的變化。一是配合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各類支出按資金來源于財政、非財政的渠道細化分類核算,并按照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功能和經濟支出分類逐級設置明細科目;二是新制度結合高校運行特點,按教學、科研、行政、后勤保障、離退休分類核算支出,符合高校特有的支出性質;三是取消舊制度“結轉自籌基建”科目,與新制度的基建并入大賬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對比新舊支出類科目的具體內容,新會計制度突出了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要求(見表5)。
三、貫徹實施新高校會計制度的建議
1.加強財會隊伍建設。新制度的實施必然依賴財會人員的執行,為保證新會計制度順利施行,可以組織不同形式的學習培訓,加深財會人員對新制度的理解,提高其應用技能。
2.盡快制定相關財務管理制度。新高校會計制度的出臺,需要高校加強核算依據和工作流程的制度化管理,結合高校新會計制度的變化,制定出適合本校實際的實施細則,實現會計核算的規范化。
3.做好新舊制度會計核算的銜接工作。一是做好固定資產清理工作,二是做好新賬的建立工作,三是做好事業賬與基建賬并軌的核算工作,四是做好會計信息系統調整,確保新舊賬套的有序銜接。
4.預算管理結合新制度進行調整。新制度的變化對高校預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應改變以往高校預算管理的理念,結合新制度對預算管理重新謀劃,逐步建立科學化、精細化的預算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試行)[S].1998.
[2] 財政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S].2013.
[3] 丁飛鴻.新高校會計制度對高校財務管理積極性影響研究[J].當代經濟,2012,(12).
[4] 張偉.新舊高校會計制度比較及實施建議[J].觀點,2012,(16).
[5] 俸芳.探析新《事業單位會計準則》[J].會計之友,2014,(6).
[6] 財政部.新舊高等學校會計制度有關銜接問題的處理規定[S].2014.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