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庸之道是孔子所倡導的處世方略和人生境界,也是一種成熟的生命狀態。和諧是一種健康態,也是每一個個體和整個社會所追求的境界,而通往和諧的唯一的途徑就是中庸之道。故“中庸”與”和諧”是密不可分的。
關鍵詞:孔子;中庸;和諧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304-01
眾所周知,中庸之道是孔子所倡導的處世方略和人生境界。按照朱熹的解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就是說中庸是天下不變之正道。
在筆者看來,中庸就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凡事不走極端,盡量去尋找和把握兩個對立事物之間的折中點、結合點,這實際上也就是它們之間的最佳平衡點。顯然,中國庸并不是平庸和圓滑的代名詞。
中庸是一種成熟的生命狀態。幼稚的兩極化思維模式和僵硬的自我狀態下,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接納中庸的,只有當生命成熟到一定程度(一般需要到40歲左右),生命才能釋放出中庸的“灰色”空間。所以說,中庸之道既是顧全大局的統籌兼顧之道,也是靈活變通的接納之道。“兼顧”當然也包括了自身的原則和利益,而非無原則的妥協和退讓。
中庸體現的是端莊沉穩、守善持中的博大氣魄和寬廣胸襟,是對事物“無過而無不及”的恰到好處的把握,是一種高妙的處世方略和人生境界。
中庸思想的發端,最早可以追溯到堯舜禹三位上古明君禪位時口口相傳的治國方略。據說,堯禪位時告訴舜四個字,即“允執厥中”。“允”是誠信的意思,“厥”是虛詞,無意義。“允執厥中”就是要誠誠懇懇、老老實實地執守中道,也就是要不偏不倚地把握住平衡之道。舜禪位給禹的時候,擔心禹對“允執厥中”四個字理解得不夠深透,于是又在前面加了十二個字,構成了流傳至今的十六字心法,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意思是說,人心是多變叵測而又難以馴服的,道心則是不變微妙而又潛隱的,唯有精深專一,證得道心,方能切實把握執中平衡之道,使人心降伏穩定。這十六個字,微言大義,奧妙無窮,故被后世譽為中國的“心經”,成為儒家思想的源頭,是仁人志士明心修身的總綱,更是歷代帝王將相治國理政的法寶。故宮中和殿至今仍然懸掛著乾隆皇帝御筆書寫的“允執厥中”牌匾。
和諧即整合、統一、融洽和相生。它的反面就是分裂、對立、沖突和內耗。和諧是一種健康態,也是每一個個體和整個社會所追求的境界,而通往和諧的唯一的途徑就是中庸之道。故“中庸”與”和諧”是密不可分的。中庸和諧的理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
日本“企業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其《關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說,中庸之道的真諦是:“不為拘泥,不為偏激,尋求適度、適當”;中庸之道“不是模棱兩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