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森林經營管理的對象是森林資源,宗旨是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如何將森林資源價值發揮最大是林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探討森林經營管理和可持續經營兩者間的經營關系,為國內林業發展的重點問題。通過探討國內外森林經營模式,以及國際林業發展相關理論和成功事例,歸類總結森林資源的主要功能,針對森林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國內森林資源規劃體系以及現狀分布,提出科學合理的可持續經營對策,促進森林多遠化發展建設,為國內森林資源經營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森林;經營模式;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056-02
一、森林經營的分類
營造速生豐產林和絕對自然保護區是森林經營類型的兩個極端,森林經營的類型應該是多樣化的,其他類型應該是多功能經營的。從時間效果來看,“近自然多功能經營”是效果明顯、理論基礎比較完善的。中國林業用地的自然條件,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劃定大面積速生豐產林和絕對自然保護區,絕大部分應該是近自然多功能經營,包括現有部分人工林的近自然改造。森林經營的目的是發揮森林的三大功能,培育健康穩定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理念:保護和利用,分類與多功能
二、森林經營發展動態
20世紀80年代初,學術界展開了一次關于森林作用的大討論。 1990年,“生態林業”理論,是以生態經濟學為指導,實施林業綜合經營,以發揮森林的多功能效益。1992年,解放和提高林業生產力,對林業進行分類指導,按林業分工論照專業化分工原則對林業經營格局進行調整,具體來說,就是用少量的林地來作為木材培育,將大量的森林從生產力中解放出來,發揮其生態作用。1996年,“現代林業論”,指的是在現代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用現代技術和現代工藝方法以及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經營的林業可持續發展。2007年,賈治邦提出構建三大體系為核心的“現代林業理論”,要求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林業、用多目標經營做大林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林業。 三大體系即完善的林業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以及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近年來,隨著森林經營逐漸完善,國內科學獎們,確定了森林生態系統復雜、功能多樣天然林是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森林經營的最高原則是培育健康、穩定和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正確對待保護和利用的關系,科學處理分類和多功能經營的關系,森林的三大效應可以在科學營林中得到協調。同時,也指出了可持續經營的必要性。新西蘭、澳大利亞人工林用了八十多年才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德國、奧地利近自然林培育的大徑材用了八十至一百二十年。森林生態功能和森林環境的恢復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
三、森林經營發展純在的問題
1.國家對公益林的補償。主要體現在國內各大森林經營基層單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賬務是委托鄉鎮財政經管站,而村級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又是通過林業部門渠道走的,鄉鎮財政經管站對各村的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數額不夠了解,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不愿管理;林業部門也因為多種原因造成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不能及時公開,使個別村干部在領取到補償資金之后將其據為己有,不納入村集體賬務管理;上級主管部門專項檢查,主要是查了相關補償資金的資料是否齊全、資金是否兌現到位等,而對違規違紀問題卻很少過問。
2.林改后生態公益林的權屬及經營。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正確引導和指導林權所有者開展生態公益林的經營活動,引導林農營造混交林。在此期間,農戶們部分存在了抵觸,政府部門更需要進行協調。在樹種選擇時,注重有利于生態環境恢復、改善的優良鄉土樹種或珍貴樹種,不宜種植桉樹等引進的速生用材樹種。對沿海基干林帶的老林帶進行更新采伐前,必須在其內緣營造相應寬度的林帶,待新營造的林帶郁閉成林后方可進行老林帶更新采伐。縣級林業主管部門要強化生態公益林的經營管理,凡在生態公益林區域中的經營活動,應由林權單位提出申請,經縣林業局同意后實施。
3.生態公益林的經營。國內干流源頭及兩岸、國內一級支流源頭及兩岸、庫容6億立方米以上等重要區位的生態公益林和沿海基干林帶等二級保護的防護林,以及特種用途林中的國防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科學實驗林、母樹林列為重點保護。以非生產性施策,按近自然林業經營,可進行必要的撫育和更新性質的采伐,采伐方式采用生態疏伐,林分中的闊葉樹為保留木,確保林下植被不受破壞,伐后必須采取封育、人促、補植等措施使其盡快恢復。其中:對二級保護防護林中的天然起源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特種用途林中的國防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的擇伐,伐后郁閉度不低于0.6;對二級保護防護林中的天然起源的馬尾松純林,伐后郁閉度不得低于0.5;特種用途林中的科學實驗林、母樹林,根據其經營目標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采伐;沿海基干林帶內緣起800米生態脆弱區內,允許老林帶進行更新采伐。
四、發展珍貴鄉土樹種
鼓勵林權所有者或經營者在生態公益林的疏林地、林中林緣空地上補植、套種紅豆杉、香樟等珍貴樹種。補植、套種要嚴格控制密度,采用免耕法,盡量減少原植被的破壞。郁閉度0.3以下的疏林地,補植20株左右;郁閉度0.4以上的林中林緣空地,套種10株左右。縣級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指導、管理和監督,搞好造林規劃,落實套種具體地點;鄉鎮林業站要指導林權所有者與造林者簽訂合同,并建立補植、套種珍貴樹種的臺帳。補植、套種的林木允許依法采伐利用,確保其合法權益。
五、林業可持續發展遠景展望
1.將生態建設指標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指標。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在十八大報告中,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專章論述,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五位一體戰略新布局,體現了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不斷深化、體現了我黨對國家長遠發展的深謀遠慮、體現了我黨對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高度關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將是中國今后發展的重要方向、重點領域和重大任務,也同樣是我省建設“三強一富一美”西部強省的必然要求。
2.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發展林業。林業對外開放工作涉及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政策性強,敏感度高,要完成今后一段時期林業對外開放任務,各級林業部門必須切實加強林業對外開放工作的領導,進一步落實工作責任,確定工作目標,推進重點任務,強化政策支持,為林業對外開放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要健全協調機制,完善政策法規。
3.建立以公共財政為主的全社會多渠道支持林業建設的投入機制。建立健全資金監管措施,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完善和規范資金撥付程序,資金撥付做到層層把關,保證各種報銷憑證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實性。完善資金結算手續,資金結算實行提款報賬,做到資金規范管理,安全運行。完善扶貧資金管理制度,做到項目實施有計劃、有步驟,資金按時足額執行到位。完善資金專項檢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對工程項目資金進行跟蹤問效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工程項目按質按量完成。
4.注重公眾參與機制,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社會廣泛參與。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標體系并納入政府政績考評考核體系;企業要發揮主體作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降低生態環境資源成本;干部群眾要發揮主人翁作用,做生態文明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社會組織要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科學教育要發揮支撐作用。
5.實施森林分類經營,深化林地產權制度改革。“十一五”按照中央對林業的改革要求,準備安排兩個方面的改革。第一,繼續完善林業分類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第二,實行林業產權制度改革。關于分類經營的改革,我們確定,在充分發揮林業多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森林的主要用途,把它分成生態公益林和商品產業林這兩類森林,加快這兩類分類經營的區劃界定。對生態公益林而言,采取和產業林不同的管理體制、經營體制和政策措施。
6.推動生態社會事業建設,推動生活方式的革新。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我們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還將面臨一系列的問題,發展仍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近年來,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經濟發展面臨著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資源消耗量和環境容量作支撐,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實質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騰出資源量和環境容量,為中國的持續性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高嵐.林業經濟管理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2] 姜煒.淺議中國林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知識經濟,2013,(8):124-124.
[3] 鏡中.森林經營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4] 劉代漢,鄭小賢.森林經營單位級可持續經營指標體系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5,(6):44-48.
[5] 詹昭寧.現代林業集約化森林經營的思考[J].林業經濟問題,2007,(5):472-479.
[6] 施昆山.世界森林經營思想的演變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04,(5):1-3.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