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軼飛
摘 要:該文重點介紹了桐城市2008年以來利用國債資金治理水土流失的成效,并對治理經驗進行了分析總結,可供其他小流域參考。
關鍵詞:國債資金;水土流失;成效與經驗
中圖分類號 F40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7-95-02
桐城市國土總面積1 571km2,根據2005年安徽省水土流失監測公報公布,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366.2km2,占全市總面積的23.3%。該市近幾年在有效利用國債資金的基礎上對其他資源進行合理整合,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開發性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修復,探索出一條將水土流失治理與發展流域支柱產業和建設美好鄉村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治理模式。
1 治理概況
桐城市從2008年開始至2011年陸續爭取四期水土保持國債項目資金對本市的唐灣河、陰子河、投子山、長沖河共4條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實施綜合治理,總投資319萬元,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km2,治理程度達到70%。其中完成土埂梯地150hm2,營造茶葉、油茶等經濟林果150hm2,退耕還林1 000hm2,封禁治理1 150hm2,建攔砂壩(擋水堰壩)40處,護岸1 500m,建沼氣池2 000口。通過綜合治理,這4條小流域已初步顯示出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2 治理成效
2.1 產業結構得到調整,農民收入得到提高 經治理后小流域內農村產業結構得到合理調整。小流域在治理前其農耕地∶林地∶園地∶未利用地=1∶2.66∶0.14∶1.26,未利用地面積過大,園地面積過小。經治理后其比例為1∶5.07∶0.95∶0.01,結構趨于合理,土地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治理后的土壤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大大增強,農作物產量大大提高。在退耕還林農田總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總量卻穩步有升。4條小流域內居民人均糧食由治理前的290kg上升到現在的330kg,部分村糧食已能自給。同時流域內通過大力發展茶葉、油茶等經濟林果,促進了山區農民的增產增收,尤其茶葉已成為各小流域內的水保經濟支柱產業。筆者曾對唐灣河小流域茶葉產銷量作過跟蹤調查:該小流域4個行政村內每個村都有1~2座年產干茶800kg的小型精制茶廠,經過改造后的無性扦插茶園純收入達22 500元/hm2,2011年小流域僅茶葉一項收入300萬元。與此同時,各小流域綜合治理也帶動了如交通運輸、旅游觀光、餐飲等其他產業的長足發展,促進各流域內農民純收入普遍提高,人均純收入由治理前的3 200元上升到現在的3 800元,增長率為15.8%。
2.2 提高了抗災能力,降低了自然災害 治理前,各小流域在每年汛期都曾發生過山體滑坡,河岸沖刷嚴重,甚至發生過水毀農田的現象。如陰子河小流域在治理前的2009年汛期洪災中房屋倒塌3余間,河岸滑坡10處長達300m,水毀農田4hm2,治理后各小流域抗災能力大大得到提高,自然災害明顯減輕。盡管在治理后小流域曾出現過類似大小的洪水,但沒有發生一例較大的險情。在早期治理過的唐灣河小流域已出現了山上綠樹成蔭,山下流水潺潺的自然景象。
2.3 改善了農民生活生產條件,促進美好鄉村建設 小流域綜合治理不僅使山頭綠起來,河水清起來。而且通過將水保工程同農飲工程、沼氣池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改水改廁工程相結合,使得小流域內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大大改善,農村面貌大為改觀。現在小流域內每個村都通有柏油(水泥)公路,小洋樓、農家樂周末休閑已成為各流域內一大景觀。數字電視、空調也都步入山村,進入農戶,少數農戶已擁有私家車。農村科技、文化生活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收入的增長,使得山區農民對加強水土保持,搞好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投勞積極性空前提高。
3 治理經驗
3.1 加強領導,健全組織 為了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力度,適應現階段水土保持國債項目建設的需要。桐城市于2002年9月成立了桐城市水利水保工程建設管理所,負責全市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在此之前,水土保持工作由原設計室兼管)。同年10月,又成立了由分管市長任組長,市政府辦和水利局主要負責人任副組長,市發改委、財政、物價、公安、司法、農委、交通、環保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桐城市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水土保持監督執法的工作力度,確保小流域治理成果。同時,根據《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關于改進中央補助地方小型水利項目投資管理方式的通知》精神,桐城市還先后制定了《桐城市實施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水土保持項目管理辦法》、《桐城市封山育林辦法》等制度,建立了市、鎮、村三級水保監督管理體系。
3.2 加強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宣傳 水土保持工程跟其他水利工程一樣,也存在著重建輕管現象。所以在小流域治理伊始,我們就加強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宣傳。主要宣傳形式有利用當地廣播、電視等宣傳媒體和出動宣傳車輛、制作固定標語等形式擴大宣傳面。同時還印發水保法律法規手冊,使各流域內鄉、村領導干部人手一冊。各小流域治理結束后,在每個村中都聘用有責任心和能勝任工作的人為村一級管護員,加強水土保持工程的管護。
3.3 加強部門協作,探索治理新模式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面廣量大,任務艱巨,需要大量治理資金。而目前僅靠國債項目資金(連同地方配套資金,國家每平方公里投入只有2萬~4萬元)遠不能滿足治理需要。在綜合治理期間,我們主要將水保項目同國家近期實施的各項農村政策相結合,對各項涉農資金進行有效整合。目前在我市實施的主要農村政策有油茶造林、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建設(均由林業部門負責)、沼氣池建設(由能源辦負責)等。為了便于統一組織協調,各鄉鎮成立了農村生態建設工作小組,負責組織實施該工作。具體措施是:發展油茶、鞏固退耕還林時要與發展經濟林果相結合,要以推廣沼氣池來促進流域內封禁治理等。筆者曾對油茶造林、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建設這2項林業措施算過一筆帳:目前我市鞏固退耕還林國家投資標準是:造林10 500元/hm2,現有林培育1 500元/hm2,補植補造750元/hm2;發展油茶國家投資標準是7 500元/hm2。近幾年這4條小流域共造林200hm2,現有林培育100hm2,補植補造200hm2,發展油茶基地300hm2,累計投入資金465萬元,這些資金與水保項目資金相配合使用,則成效相當顯著。一方面,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給予農民一定的補償,讓山區農民自覺地鞏固退耕還林建設成果。另一方面,我們在“林”上下功夫,在水保項目中可適當安排資金和提供栽培技術,幫扶他們發展油茶等經濟林。我市投子山小流域按此模式治理,相當成功。endprint
同時,我們還通過實行承包治理等措施引進大量民間資金來彌補治理資金的不足。如:長沖河小流域在治理過程中“實行公司建基地,企業與農戶聯營”的治理機制,將老百姓年年翻種的120hm2坡耕地全部由牯牛背農業公司承租,將企業同流域治理聯系到一起:企業出資金、技術,農民轉租土地,農民可以在自家的土地上打工。這樣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既解決了治理資金的不足,又吸收了當地的剩余勞動力。通過這種承包治理收到了多種效果:一是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了農民收入;二是開發治理了“坡耕地”資源,減輕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產環境;三是由于冶理后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非常顯著,調動了當地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對周邊小流域的治理起到了很好的輻射、示范作用,變“要我治”為“我要治”,加速了整體治理步伐。
3.4 提高基層水保站職工待遇,穩定基層水土保持治理隊伍 水土保持各項治理措施的實施和水保工程建成后的管護工作最終都將落實到鄉鎮一級水保站職工的肩上。目前由于財政壓力大,基層水保站職工待遇普遍偏低,水保隊伍不穩定(不少鄉鎮水保站職工外出打工),人才外流現象嚴重。為了有效地制止這一現象,在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同時,利用自身行業優勢發展水保產業,壯大水保站集體經濟,提高基層水保職工福利待遇。目前,各小流域所在鄉鎮水保站都有自己的經濟實體。如:龍眠水保站有1hm2的無性茶苗園基地和一座小型精制茶場;大關鎮除有無性茶苗基地外還有自己的蛋鴨基地與養殖水面(主要承包除險加固后的小水庫與當家塘發展養殖),職工人均總收入每年達4萬余元,極大地提高了基層水保站職工的福利待遇,穩定了基層水保隊伍,促進了水保事業的發展。
4 結束語
通過水土流失的治理與建設,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美好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GB50433-2008)[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2]徐鎖柱,張春河,董志宏.正鑲白旗開展水保生態建設的探索和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04(12):32-33.
[3]陳立華,夏文博.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的探討[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4):75-76. (責編:施婷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