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爍
摘 要:良好的地被植物可以豐富景觀的層次性,營造優美舒適的環境,同時還具有增大綠量、凈化空氣、降低氣溫、調節空氣濕度、減少地面輻射、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等作用。通過對合肥濱湖森林公園進行實地調查,了解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地被植物的種類及分布,簡要分析公園地被植物的現狀及存在不足,提出針對性建議,為公園景觀環境建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地被植物;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S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7-117-03
1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概況
1.1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基本情況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位于合肥城區東南,緊臨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是一個游憩與休閑相結合的生態城郊公園。公園建設始于2002年,包河區實施退耕還林,建成以楊樹、水杉、濕地松等為主的林地近666.7hm2;2012年,對功能退化的河流、溝塘等濕地集中連片治理,并實施了彩林疊翠、林下植被、帶狀濕地、三級綠道等景觀工程。2014年,公園通過國家林業局評審,被授予“國家級森林公園”稱號。
公園面積799.50hm2,森林覆蓋率74.58%,郁閉度為0.70~0.90。園內有河流5條,溝渠75條,水塘204個,水域總面積達262.60hm2,形成林水相間的森林景觀。公園現有植物配置是以楊樹、女貞、水杉、濕地松、銀杏、香樟等喬木為基調,搭配桂花、夾竹桃、臘梅、紫荊、紫薇、木芙蓉、木槿等灌木,輔以地被及水生植物,具備一定景觀性和層次性。但總體來說,仍存在樹種不夠豐富、群落組成單一、林下灌木及地被植物欠缺等問題,尚需調整優化。
1.2 栽植地被植物的意義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地處城郊,瀕臨巢湖。栽植良好的地被植物,可以豐富公園景觀的層次性,營造優美舒適的環境,同時還具有增大綠量、保持水土、凈化空氣、降低氣溫、調節空氣濕度、減少地面輻射、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等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調查概況
2.1 調查研究方法 為了較系統的掌握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內的地被植物資源狀況,于2013年9月,協同安徽農業大學專業技術人員,對合肥濱湖森林公園進行全面踏查,采用線路調查、觀測點和樣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借助GPS記錄并保存野外所走過的路徑與軌跡,即時讀寫專業數碼相機所拍攝植被照片,并記錄植物種類名稱及其生境,采集疑難植物標本,進行科學鑒定,編寫、整理出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內的主要地被植物種類。
2.2 調查統計結果 通過調查、統計、歸類,合肥濱湖森林公園主要地被植物約有31科、48屬、59種,詳見表1。
3 結果分析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由退耕還林地發展而來,起初園內地被多為林下自生草本、藤本類植物,覆蓋率較高,景觀性較差;近年來栽植一些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被,主要分布于道路兩側、河岸邊及園內觀景處,景觀逐步完善。但受發展時間制約,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具體表現:(1)公園地被植物組合度不高,缺少創新和品位;(2)對駁岸護坡及建筑周邊采用地被進行綠化的應用仍不足,缺乏層次性;(3)林下地被植物多為自生草本,缺乏有效管理,較為雜亂;(4)公園免費對外開放,人流量大,部分低矮的地被因管理過程中缺乏引導致使人為踐踏產生局部光禿及大面積缺株。這些問題對公園建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要想解決,必須深入調查分析公園景觀環境,提出合理化建議,并應用到公園的建設當中。
4 建議
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及公園發展需要,結合現有地被植物生長狀況,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一是盡量避免片植的栽植形式,選用觀葉、觀花、草本、藤本等地被以及草本花卉進行合理組合,營造花境、花叢、花帶等特色景觀,在小范圍形成獨特的風景資源;二是用常春藤、絡石、牽牛花、爬山虎等攀援類地被植物對硬化的駁岸、建筑物等進行綠化,消除綠化死角地帶,豐富景觀層次;三是對林下雜亂的自生草本逐步進行梳理,選擇耐陰濕的、具觀賞性的優良地被植物進行更新;四是對長勢較差、易被破壞的地被進行更換,加大如八角金盤、灑金東瀛珊瑚、鳶尾、大吳風草等公園優勢地被植物的應用。
5 結語
本著科研為園林綠化生產服務的宗旨,希望通過在合肥濱湖森林公園范圍內開展地被植物調查研究,進而應用推廣,起到進一步美化、凈化、改善公園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2]張玲慧,夏宜平.地被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及研究現狀[J].中國園林,2003(9):54-57.
[3]蘆建國,于冬梅.合肥園林地被植物應用調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9):9 196-9 197.
[4]張亞芬,潘李莽.溫州市公園綠地地被植物應用調查與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1):15 327-15 329,15 358.
[5]孫月梅.地被植物在城市公園綠化中的應用[J].安徽林業科技,2009(1):45-46.
(責編:施婷婷)endprint
摘 要:良好的地被植物可以豐富景觀的層次性,營造優美舒適的環境,同時還具有增大綠量、凈化空氣、降低氣溫、調節空氣濕度、減少地面輻射、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等作用。通過對合肥濱湖森林公園進行實地調查,了解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地被植物的種類及分布,簡要分析公園地被植物的現狀及存在不足,提出針對性建議,為公園景觀環境建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地被植物;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S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7-117-03
1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概況
1.1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基本情況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位于合肥城區東南,緊臨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是一個游憩與休閑相結合的生態城郊公園。公園建設始于2002年,包河區實施退耕還林,建成以楊樹、水杉、濕地松等為主的林地近666.7hm2;2012年,對功能退化的河流、溝塘等濕地集中連片治理,并實施了彩林疊翠、林下植被、帶狀濕地、三級綠道等景觀工程。2014年,公園通過國家林業局評審,被授予“國家級森林公園”稱號。
公園面積799.50hm2,森林覆蓋率74.58%,郁閉度為0.70~0.90。園內有河流5條,溝渠75條,水塘204個,水域總面積達262.60hm2,形成林水相間的森林景觀。公園現有植物配置是以楊樹、女貞、水杉、濕地松、銀杏、香樟等喬木為基調,搭配桂花、夾竹桃、臘梅、紫荊、紫薇、木芙蓉、木槿等灌木,輔以地被及水生植物,具備一定景觀性和層次性。但總體來說,仍存在樹種不夠豐富、群落組成單一、林下灌木及地被植物欠缺等問題,尚需調整優化。
1.2 栽植地被植物的意義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地處城郊,瀕臨巢湖。栽植良好的地被植物,可以豐富公園景觀的層次性,營造優美舒適的環境,同時還具有增大綠量、保持水土、凈化空氣、降低氣溫、調節空氣濕度、減少地面輻射、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等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調查概況
2.1 調查研究方法 為了較系統的掌握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內的地被植物資源狀況,于2013年9月,協同安徽農業大學專業技術人員,對合肥濱湖森林公園進行全面踏查,采用線路調查、觀測點和樣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借助GPS記錄并保存野外所走過的路徑與軌跡,即時讀寫專業數碼相機所拍攝植被照片,并記錄植物種類名稱及其生境,采集疑難植物標本,進行科學鑒定,編寫、整理出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內的主要地被植物種類。
2.2 調查統計結果 通過調查、統計、歸類,合肥濱湖森林公園主要地被植物約有31科、48屬、59種,詳見表1。
3 結果分析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由退耕還林地發展而來,起初園內地被多為林下自生草本、藤本類植物,覆蓋率較高,景觀性較差;近年來栽植一些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被,主要分布于道路兩側、河岸邊及園內觀景處,景觀逐步完善。但受發展時間制約,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具體表現:(1)公園地被植物組合度不高,缺少創新和品位;(2)對駁岸護坡及建筑周邊采用地被進行綠化的應用仍不足,缺乏層次性;(3)林下地被植物多為自生草本,缺乏有效管理,較為雜亂;(4)公園免費對外開放,人流量大,部分低矮的地被因管理過程中缺乏引導致使人為踐踏產生局部光禿及大面積缺株。這些問題對公園建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要想解決,必須深入調查分析公園景觀環境,提出合理化建議,并應用到公園的建設當中。
4 建議
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及公園發展需要,結合現有地被植物生長狀況,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一是盡量避免片植的栽植形式,選用觀葉、觀花、草本、藤本等地被以及草本花卉進行合理組合,營造花境、花叢、花帶等特色景觀,在小范圍形成獨特的風景資源;二是用常春藤、絡石、牽牛花、爬山虎等攀援類地被植物對硬化的駁岸、建筑物等進行綠化,消除綠化死角地帶,豐富景觀層次;三是對林下雜亂的自生草本逐步進行梳理,選擇耐陰濕的、具觀賞性的優良地被植物進行更新;四是對長勢較差、易被破壞的地被進行更換,加大如八角金盤、灑金東瀛珊瑚、鳶尾、大吳風草等公園優勢地被植物的應用。
5 結語
本著科研為園林綠化生產服務的宗旨,希望通過在合肥濱湖森林公園范圍內開展地被植物調查研究,進而應用推廣,起到進一步美化、凈化、改善公園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2]張玲慧,夏宜平.地被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及研究現狀[J].中國園林,2003(9):54-57.
[3]蘆建國,于冬梅.合肥園林地被植物應用調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9):9 196-9 197.
[4]張亞芬,潘李莽.溫州市公園綠地地被植物應用調查與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1):15 327-15 329,15 358.
[5]孫月梅.地被植物在城市公園綠化中的應用[J].安徽林業科技,2009(1):45-46.
(責編:施婷婷)endprint
摘 要:良好的地被植物可以豐富景觀的層次性,營造優美舒適的環境,同時還具有增大綠量、凈化空氣、降低氣溫、調節空氣濕度、減少地面輻射、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等作用。通過對合肥濱湖森林公園進行實地調查,了解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地被植物的種類及分布,簡要分析公園地被植物的現狀及存在不足,提出針對性建議,為公園景觀環境建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地被植物;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S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7-117-03
1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概況
1.1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基本情況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位于合肥城區東南,緊臨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是一個游憩與休閑相結合的生態城郊公園。公園建設始于2002年,包河區實施退耕還林,建成以楊樹、水杉、濕地松等為主的林地近666.7hm2;2012年,對功能退化的河流、溝塘等濕地集中連片治理,并實施了彩林疊翠、林下植被、帶狀濕地、三級綠道等景觀工程。2014年,公園通過國家林業局評審,被授予“國家級森林公園”稱號。
公園面積799.50hm2,森林覆蓋率74.58%,郁閉度為0.70~0.90。園內有河流5條,溝渠75條,水塘204個,水域總面積達262.60hm2,形成林水相間的森林景觀。公園現有植物配置是以楊樹、女貞、水杉、濕地松、銀杏、香樟等喬木為基調,搭配桂花、夾竹桃、臘梅、紫荊、紫薇、木芙蓉、木槿等灌木,輔以地被及水生植物,具備一定景觀性和層次性。但總體來說,仍存在樹種不夠豐富、群落組成單一、林下灌木及地被植物欠缺等問題,尚需調整優化。
1.2 栽植地被植物的意義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地處城郊,瀕臨巢湖。栽植良好的地被植物,可以豐富公園景觀的層次性,營造優美舒適的環境,同時還具有增大綠量、保持水土、凈化空氣、降低氣溫、調節空氣濕度、減少地面輻射、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等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調查概況
2.1 調查研究方法 為了較系統的掌握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內的地被植物資源狀況,于2013年9月,協同安徽農業大學專業技術人員,對合肥濱湖森林公園進行全面踏查,采用線路調查、觀測點和樣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借助GPS記錄并保存野外所走過的路徑與軌跡,即時讀寫專業數碼相機所拍攝植被照片,并記錄植物種類名稱及其生境,采集疑難植物標本,進行科學鑒定,編寫、整理出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內的主要地被植物種類。
2.2 調查統計結果 通過調查、統計、歸類,合肥濱湖森林公園主要地被植物約有31科、48屬、59種,詳見表1。
3 結果分析
合肥濱湖森林公園由退耕還林地發展而來,起初園內地被多為林下自生草本、藤本類植物,覆蓋率較高,景觀性較差;近年來栽植一些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被,主要分布于道路兩側、河岸邊及園內觀景處,景觀逐步完善。但受發展時間制約,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具體表現:(1)公園地被植物組合度不高,缺少創新和品位;(2)對駁岸護坡及建筑周邊采用地被進行綠化的應用仍不足,缺乏層次性;(3)林下地被植物多為自生草本,缺乏有效管理,較為雜亂;(4)公園免費對外開放,人流量大,部分低矮的地被因管理過程中缺乏引導致使人為踐踏產生局部光禿及大面積缺株。這些問題對公園建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要想解決,必須深入調查分析公園景觀環境,提出合理化建議,并應用到公園的建設當中。
4 建議
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及公園發展需要,結合現有地被植物生長狀況,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一是盡量避免片植的栽植形式,選用觀葉、觀花、草本、藤本等地被以及草本花卉進行合理組合,營造花境、花叢、花帶等特色景觀,在小范圍形成獨特的風景資源;二是用常春藤、絡石、牽牛花、爬山虎等攀援類地被植物對硬化的駁岸、建筑物等進行綠化,消除綠化死角地帶,豐富景觀層次;三是對林下雜亂的自生草本逐步進行梳理,選擇耐陰濕的、具觀賞性的優良地被植物進行更新;四是對長勢較差、易被破壞的地被進行更換,加大如八角金盤、灑金東瀛珊瑚、鳶尾、大吳風草等公園優勢地被植物的應用。
5 結語
本著科研為園林綠化生產服務的宗旨,希望通過在合肥濱湖森林公園范圍內開展地被植物調查研究,進而應用推廣,起到進一步美化、凈化、改善公園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2]張玲慧,夏宜平.地被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及研究現狀[J].中國園林,2003(9):54-57.
[3]蘆建國,于冬梅.合肥園林地被植物應用調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9):9 196-9 197.
[4]張亞芬,潘李莽.溫州市公園綠地地被植物應用調查與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1):15 327-15 329,15 358.
[5]孫月梅.地被植物在城市公園綠化中的應用[J].安徽林業科技,2009(1):45-46.
(責編:施婷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