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課程必將逐步成為職業學校的一門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學科。實踐“創新教育”也就成為廣大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本文探討了如何在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程中滲透創新教育的問題,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教育這一舞臺,唱出一臺創新的好戲。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創新 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1優越的“舞臺”
信息技術課程有它獨有的特點——不斷更新的資訊、實踐性強、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戰、豐富的多媒體感官刺激等,這一系列極富魅力的因素決定了信息技術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也決定了廣大信息技術教師有了一個令人羨慕的施展才華的空間。
2“劇本”的選擇
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其優越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演出什么“劇目”呢?這是一個爭論很多的問題。由于缺乏明確的課程標準和相對統一的教材,加上各個學校的硬件與師資條件的差異,各個學校課程的設置都不一樣,選擇的教學內容差異很大。有的側重于游戲性與娛樂性軟件教學,如“金山畫王”,重點培養學生的興趣并滲透藝術教書;有的側重于應用軟件教學,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注重技術與應用方面的教學;還有一部分可能隨意性很大,沒有走上正軌。客觀說,現在我們選擇“劇本”的余地很小,適合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程要求的優秀軟件少之又少,還有待于廣大職業學校信息技術教師去創造、去開發。
3“導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臺”與“劇本”,還需要一個優秀的“導演”,才能夠演出一臺好戲。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屬于一門新興的學科,其教學法還處于探索階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鑒的現成經驗與模式。這就決定了作為一個職業學校信息技術教師除了要求技術過硬之外,還必須具有較強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走出一條有特色的職業學校信息技術教學的路子來。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出幾點心得,供大家探討。
(1)點到為止
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學能力永遠出乎教師的意料,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只能招致學生極其厭煩的回應,教師只需要點到為止即可,甚至“心有靈犀不點通”。筆者相信學生自有一套理解計算機的獨特方式,有一種與計算機溝通的先天的靈性,其高效性與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們絕對不可強迫學生去迎合教師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點到為止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為學生的創新預留了廣闊的空間,讓學生體驗到發現的快樂,而灌輸式的教學則只會束縛學生的想象,扼殺學生創新的火花。“點到為止”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對學生的信任,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
(2)廣泛交流
師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領域是非常強調交流與合作的,信息技術課程中也應該滲透這樣的學習模式,教師每一節課的新授時間應該控制在10分鐘左右,而學生自由探討、交流與操作至少需要20分鐘的時間,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解決問題的方案,培養學生相互交流的習慣,我們要努力創設一種充滿了研究氛圍的民主的課堂。相互交流是一種能力,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學會傾聽同伴的意見,同時學會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對學生創新性人格的一種培養。
(3)充分展示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自于哪里?來自于學習的成就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時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驗,充分展示學生的作品,給予充分的鼓勵,即使是一個很簡陋的作品,只要有獨特之處就應該予以肯定,賞識學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學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過程與最終成果,對于被展示者來說,是一種鼓勵,對于其他同學來說,是樹立一個目標,是一種鞭策。每一節課都應該安排一個固定的環節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并讓學生對這個環節產生期待,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
(4)自由作業
其他學科的作業常常有一題多解,計算機作業也是一樣,為了達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決某一問題,也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讓學生用計算機自制一張課程表,并要求學生對表格進行裝飾與美化,不限制工具與格式,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上交一份與眾不同的答卷。這樣的作業對于每個層次的學生來說都是可以完成的,每個學生都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5)為與不為
信息技術課程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意思就是說在進行普及性的教學之外,應該選擇一個重點,確立一個主攻方向,創出特色,而不應該求“大而全”。有的學校以網頁制作為特色,有的學校以Flash動畫制作為特色,有的把重點放在電腦繪畫上,集中精力尋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規模,有規模方能有氛圍,有氛圍方能成氣候。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與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導演”們各有各的手法,各有各的風格,方能百花齊放,好戲連臺。
參考文獻
[1] 樊莉麗,董先明.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0(05).
[2] 應國良,馬立新.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