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貴州是世界上巖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是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等級最齊、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綜述前人研究,總結出貴州省石漠化成因、治理措施、治理模式以及相關建議。
關鍵詞 貴州;石漠化;成因;治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S1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736-04
Abstract Guizho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region of Karst landform in the world,also is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of the largest,most complete,worst and most harmful in China.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evious research,summed up the causes,treatment measures,the governance mode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Key words Guizhou; Rocky desertification; Causes; Treatment measures
石漠化是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西南部的一種典型的土地退化問題,縮減著人們的生存空間,是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和貧窮落后的主要根源,同時也成為制約和束縛該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它也嚴重地威脅到人們的生存環境。
貴州地處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區之一的東亞片區中心,處于世界熱帶、亞熱帶喀斯特分布面積最大、發育最強烈的高原山區,是我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等級最齊、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全省石漠化土地面積為3.02萬km2,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7.14% [1]。全省88 個縣(市、區)有 78 個不同程度存在石漠化問題,2008 年國家啟動的100 個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中,貴州有55個[2]。喀斯特石漠化與貧困是一對“孿生兄弟”,石漠化長期制約著地區經濟的發展[3]。石漠化給全省尤其是農村人民群眾的生存、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阻礙了全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4]。因此,貴州開展喀斯特石漠化綜合防治刻不容緩,進行石漠化綜合防治優化研究成為一項緊迫而必要的工作。
1 貴州石漠化形成原因
綜述前人研究結果表明,貴州石漠化的產生與發展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疊加所致。
1.1 自然原因
李瑞玲等認為石漠化與巖性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強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純質碳酸鹽巖地區,尤其是純質灰巖地區,中度石漠化在白云巖組合中的比例較灰巖組合中高,輕度石漠化在碳酸鹽巖與碎屑巖夾層和互層中分布較廣,石漠化與純碳酸鹽巖相關關系最明顯[5]。
李宗發認為貴州喀斯特地貌形成條件包括巖性條件、構造運動和表生地質作用,并根據貴州喀斯特地貌形態組合類型發育分布情況,將貴州連片發育的喀斯特地貌分為黔中-黔西南喀斯特峰林區、黔南-黔西北喀斯特峰叢區、黔北-黔東北喀斯特丘叢-峰叢區3個喀斯特地貌區[6]。
高華端通過對貴州巖溶地區水土流失的調查研究表明,地質條件是控制水土流失的一個主導因子,碳酸鹽巖石有成土速度慢、成土量小、地表徑流不易形成、水土流失量小而流失隱患大的特點。石灰巖類形成的土壤堅實度較為穩定,而白云巖類形成的土壤堅實度較不穩定。同時,斷層構造、節理裂隙以及巖層與坡向的關系均對水土流失特征有明顯的影響[7]。
張信寶等從地貌發育的角度揭示了貴州省石漠化景觀及其等級的空間分布與下墊面的物質組成和氣候(降雨量)的空間變化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而與現今人類活動強度(人口密度)的空間分布不存在關聯性。喀斯特坡地次生植被的恢復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坡地的巖土組成,現代石漠化嚴重程度的區域差異主要受下墊面地面物質組成的控制,也就是“石山”的多寡[8]。
錢銘杰等認為陡峻而破碎的地貌格局、碳酸鹽巖的廣泛分布是石漠化形成的地質背景,常年溫暖濕潤以及大雨、暴雨頻發的氣候條件是石漠化發生的主要外營力[9]。另外有人研究認為,巖溶區坡度較大的區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劇石漠化現象[10]。
1.2 人為原因
錢銘杰等認為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是石漠化發生的一大誘因[9]。有人研究發現,由于高產作物的引進、破壞植被和轉亂等人為因素,貴州早在清朝時就已經有石漠化現象[11-12]。
長期的土地不合理利用致使土壤質量惡化,土壤的水分性能、物理特性、肥力指標下降,導致植被生存的基礎環境惡化甚至喪失,植被恢復極為困難,導致石漠化的產生[13]。而石漠化又降低了土壤碳、氮含量,隨石漠化程度加重,土壤有機碳、全氮含量呈降低趨勢。以此惡性循環,造成石漠化愈嚴重治理難度愈大的現象。
2 貴州石漠化治理措施
近年來,貴州石漠化現象愈發嚴重,國內外的學者對貴州省石漠化治理措施的研究綜合起來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技術措施
林澤北等通過研究不同立地類型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潛力,為貴州石漠化地區生態重建提供技術支撐[14]。
白曉永對貴州進行了生態要素全面詳細的調查,結合貴州石漠化區域的具體特征,對石漠化景觀及其土地生態價值進行研究,對貴州石漠化綜合防治進行了優化設計,為石漠化地區的生態恢復和重建提供了參考和依據[15]。
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水分是植被恢復一大限制,加強對地下水合理利用的研究尤為重要。楊鋼認為為了盡快推進貴州巖溶區石漠化的綜合治理,首先要加強巖溶地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以治水為龍頭,因地制宜,開展以巖溶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以促進貴州省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16]。吳攀等認為可以借鑒巖溶開發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當地的綜合開發方式對貴州巖溶地下水進行開發利用[17]。
戴曉勇等在貴州石漠化地區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對目前貴州石漠化地區人工造林樹種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闡述了貴州石漠化地區應進行專項治理,在樹種選擇上應系統、科學,應按適地適樹的原則,在充分應用鄉土樹種基礎上合理引進外來樹種,并按群落學理論選擇布置造林樹種和造林模式[18]。
周正賢等對貴州石漠化的形成、地質背景以及出現的地貌類型進行了分析,并對貴州的石漠化劃分為喀斯特洼地石漠化區,純質石灰巖、白云巖組成的峰林、峰叢石漠化區,純質石灰巖、白云巖緩坡山地、墳丘石漠化區,白云巖組成的砂質丘陵石漠化區與碳酸鹽類巖層與非碳酸鹽巖類巖層互層、間層石漠化5種類型,對這5種類型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植被恢復模式[19]。
高漸飛等利用2005年貴州省土地利用與石漠化遙感調查數據,借助GIS分析空間功能,提取出全省巖溶區草地面積24 686.74 km2,占草地總面積的67.57%。其中39.77%的草地發生了石漠化(輕度及以上)[20]。近20年,通過引進國外優質牧草、畜種及先進技術,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區域性的試驗、試點及推廣,在畜種改良、優質牧草培育及搭配栽植、圍欄改良、間作(輪作)等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探索并發展成熟多個適合的草地畜牧運作模式,如扶貧開發模式、研-學-產模式、國外合作模式、政府+基地+公司+養殖協會(合作社)+農戶模式、大戶帶動模式等[20-27]。總體上,貴州巖溶區草地資源豐富,草地畜牧業發展前景好,但傳統粗放經營方式占主導地位,草畜不配套,科技支撐薄弱,應對災害,尤其重大氣候災害能力低,脆弱性突出,草地退化嚴重,趨勢嚴峻。
張竹如等研究表明,植物在自然界存在“無土栽培”,即貴州某些石漠化區域可以生長植物。雖然已經石漠化地區土壤難恢復,但植被有可能恢復,亞熱帶濕潤氣候帶巖溶石漠化的形成人文干擾是主導因子[28]。
張竹如等認為,貴州石漠化分為“山盆期”地貌區的石漠化和峰叢峽谷及峰叢洼地地貌區形成石漠化。其中“山盆期”地貌區的石漠化以插花狀為主,地質地貌條件使這些地區已形成的石漠化可通過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措施得以治理。這些地區是貴州各市縣座落區,對它的治理將能立竿見影,為貴州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關鍵作用。峰叢峽谷及峰叢洼地地貌區形成石漠化,主導因素是內外自然營力。而這些地區的地下水又十分豐富,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地區峽谷中的水能和開發地下水,改善當地生態,治理石漠化,應該是一個徹底防治這些石漠化區的根本措施[29]。
2.2 工程措施
熊康寧等認為,生態工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石漠化發展速度,說明石漠化是可以治理的[30]。但另一方面,根據《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2006-2050)》和貴州省78個縣市(區)的石漠化綜合防治規劃和項目建議書,預測到2030年貴州石漠化面積將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4.9%。我國南方石漠化問題將長期存在,石漠化治理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絕非一兩個五年計劃就能達到“山川秀美”。要從根本上遏制石漠化增長的趨勢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仍需國家和地方在“十二五”期間及以后大規模的投入。
陳起偉等研究表明,在《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2006-2050)》實施以后,近幾年貴州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初見成效,貴州石漠化發展趨勢基本得到遏制[31-32]。
熊康寧等在貴州花江峽谷建立以沼氣為紐帶,以經濟林草種植和庭院養殖為主要鏈環結構的農村循環經濟生態產業發展模式與工程,即“椒(庭園種植)-豬(庭院養殖)-沼(家庭能源開發)”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效益,得出石漠化環境是能夠治理好的結論[33]。
盧彪等研究發現,在貴州關嶺地區通過山坡下部坡改梯種植花椒和砂仁等經果林,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以及山坡上部加強植被管護,發揮生態自我修復能力等措施,石漠化的發展得到有效遏制[34]。
江興龍等在剖析貴州喀斯特石漠化現狀、危害及其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大封山護林力度、加強石化監測、防止新的人為破壞、提高水源調控能力、加強坡耕地治理、強化區域工程造林、增加治理經濟投入和采用科學治理模式等8項防治措施及對策[35]。
因此,在石漠化治理時要嚴格按照相關國家規劃設計落實相關工程,只要規劃項目落實到實處,貴州省石漠化現象將會得到很好的遏制。
2.3 土壤生物措施
熊康寧等通過研究畢節鴨池、清鎮紅楓湖和貞豐-關嶺花江石漠化區的土壤動物空間格局以及土壤動物在石漠化生態環境恢復中的功能,結果表明隨著石漠化程度的加深,物種數和個體數有減少趨勢,且蜱螨目和彈尾目土壤動物對石漠化區域土壤改良有重要作用[36]。因此,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要重視土壤生物的作用,尋求石漠化治理的新突破口。
2.4 政策措施
范永林認為石漠化治理是一項多地區、多部門、多行業的綜合性及社會性很強的生態環境建設公益事業,需要政府協調和政策支持,才能有效協調[37]。石漠化治理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利民。李昌來認為在貴州石漠化治理及可持續發展問題上,有效治理生態貧困和經濟貧困的路徑選擇,首先要明確政策措施,認真做好規劃,其次要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治理效益,最后要堅持科技引導,謀求綜合效應[38]。
解天認為貴州的生態治理經驗從資金獲取途徑上可歸納為3種主要類型:①企業與地區居民互動型;②政府扶持,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型;③立足自身,生態產業與生態工程相結合型。貴州石漠化生態經濟治理應立足扶貧與生態建設相結合,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產業,使生態保護從源頭開始;要多方、多形式籌集生態建設的資金;還應建立一個專門的生態建設機構,負責對該地區的生態建設進行管理[39]。
聶朝俊等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目標和重點,并結合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的實施,探討林種、樹種、營造林方式選擇等關鍵技術措施在貴州石漠化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多部門合作、多措施配套是石漠化治理的重要保障[40]。
劉肇君認為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是貴州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41]。
因此,石漠化治理是一項多部門合作、多學科交叉、長時間的一項工程,國家在治理石漠化的政策傾向上應考慮全面,從根本上、長遠效益上徹底解決問題關鍵。當地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引進一定的資金、技術,建設花椒、金銀花等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對花椒、金銀花進行深加工,使產品就地增值,達到農民增收的目的。
3 貴州石漠化治理模式
貴州省是我國石漠化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國內外許多學者對貴州省石漠化的研究也非常廣泛,得出了許多可行的治理模式,其中晴隆模式、頂壇模式、白碗窯模式都是貴州省很好的治理石漠化的經驗[42]。
劉興元等提出了以熱量和海拔高度分區的高山牧區綿羊山羊生產系統、中山農牧交錯區肉牛生產系統和河谷農區奶牛生產系統為主的貴州巖溶山區生態保護和草業開發模式[43]。肖時珍等以貴州赫章縣為例,結合“十一五”期間試點工作的基本情況,分析總結了其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的經驗和模式,指出赫章縣形成的石漠化草地建設與生態畜牧業主導型模式及初步建立的“資金整合、土地流轉、以獎代補、耦合產業”機制,對過去3年石漠化的綜合治理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對全省乃至全國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44]。羅甸縣大關村群眾開山成土、劈石造田成了貴州治理石漠化的典范,樹立了克服、戰勝惡劣自然環境的大關精神,并形成了石漠化治理的大關模式[45]。戴曉勇等對貴州全省很多地區調查發現,喀斯特石漠化類型區的群眾為了生存和增加經濟效益,針對石漠化土地種植杜仲、構樹、烏桕、木瓜、香椿、櫻桃、柏木等經濟樹種和用材樹種,形成了一些傳統的治理石漠化的模式(特別是柏木,在全省大部分石灰巖山地和白云質沙石山上都可以見到),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增加了經濟收入,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水土[46]。
貴州石漠化治理的相關研究較早,如20世紀80~90年代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貴州農學院和貴州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協作進行的“板橋河小流域治理”、“黑土小流域治理”和南北盤江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等項目[47-48],都進行了系列的造林試驗示范,但其都不是以石漠化概念為核心的針對性的石漠化治理。同時,一些專家學者雖然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的思想和理論方法,但大多從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和社會經濟原因等(如人口問題、貧困問題、資源問題等)方面對石漠化治理問題進行探討[49]。治理模式研究和治理示范項目則是2000年以后才重點開展實施,并逐漸把治理的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農業措施和社會經濟發展措施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研究探討出了貴州石漠化治理的不同模式[50-51]。
模式一:金銀花-傳統糧食作物的混作模式[52];模式二:林-草(皇竹草)-畜-沼氣模式[53-54];模式三:以花椒種植為核心的花椒-養豬-沼氣模式;模式四:以砂仁種植為核心的砂仁-養豬-沼氣模式;模式五:花椒-砂仁與傳統糧食經濟作物(如玉米、花生、紅薯等)間作套種模式;模式六:傳統經濟林木(如烏桕、漆樹、欒樹、構樹等)-糧食經濟作物(如玉米、花生等)混作模式;模式七:果木林(柑、胡柚、櫻桃等)-傳統糧食經濟作物混作模式[55-57]。以上幾種模式在一定區域內(貞豐、安龍、興仁、關嶺、思南等縣)已取得相當好的效果,但試驗示范面積小,所以采用以上模式在貴州開展大尺度的石漠化治理很有必要。
4 貴州石漠化治理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4.1 存在的問題
這些年來,雖然貴州省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探索出了許多有效的技術與模式,但是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石漠化治理盲目性較為嚴重。近幾年來,貴州在石漠化治理的過程中,有些地方沒有因地制宜地應用相關治理技術,而是一味照搬某些成功經驗,導致治理效果不理想。②石漠化治理維護機制不健全。在項目管理上,石漠化治理工程無法像工業項目那樣,按規劃立項,按項目管理,按進度安排資金,所以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很難做到科學化、規范化、集約化,進而影響了治理的速度和成效。③石漠化治理過程中缺少有效的綜合治理模式。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不能有效結合起來。加上許多工程布局分散,以及受行業利益和部門利益牽扯,影響了石漠化治理的效果。④石漠化治理經濟支撐能力弱。石漠化治理成本比較高,治理難度大,加之貴州多是山區,石漠化環境惡化與經濟落后并存,地方治理資金無法配套落實。
4.2 相關建議
4.2.1
在石漠化地區穩步推進勞務輸出,適度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對于生態區位重要、巖石裸露面積大、水資源缺乏、土壤生產力低下、不適宜于人類居住的區域,適當安排易地扶貧搬遷,根本改善其生存和發展環境。石漠化地區人多地少是主要矛盾,盡量減少人口對土地的壓力是遏制石漠化發展的有效措施,要有計劃地組織勞務輸出。
4.2.2
加快農村薪材替代能源建設,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在石漠化地區加強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以戶用沼氣池和太陽能建設為重點,適度發展節柴灶、薪炭林和小型水電等農村能源建設,降低石漠化區域對薪材的依賴,促進巖溶地區林草植被的生態修復。
4.2.3
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時要考慮坡度因素。
在坡度較大石漠化區域植樹造林時要考慮坡度對植被減流減沙作用的影響,有研究表明當坡度較小時(13°),坡耕地的減流減沙作用優于其他林草植被,表明在一定坡度范圍內可以發展種植業;隨著坡度的增加,坡耕地產流產沙量增加明顯;當坡度為25°時,坡耕地產沙量急劇增加,是坡面侵蝕產沙的主要源地。紀啟芳認為,當坡耕地坡度增大到25°以上時,應徹底實施退耕還林(草)政策措施,發展水保林或者其他經濟林以及草業和畜牧業[10]。
4.2.4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體現石漠化區域的碳匯功能。
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要注重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調整能源結構,開發水能等能源,節約能源消費,種植牧草,提高草地質量,發展以舍飼為主的畜牧業。同時要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并加強退耕還林(草),加快生態修復和治理[58],達到石漠化治理的目的。
由于石漠化區域植被蓋度和生長情況一般不如與森林、農田等地,人們往往在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中對碳匯功能缺乏充分的重視。陳偉杰等研究發現,石漠化生態系統有巨大的固碳潛力,建議在“十二五”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中在更高的水平上重新考量石漠化的碳匯功能[59]。石漠化治理過程中要加強林草工程項目投資,陳偉杰等就石漠化治理工程造林項目將會面臨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得出在貴州石漠化地區開展林業碳匯項目是可行的[60]。
4.2.5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何才華認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是貴州巖溶區的唯一出路[61]。劉興元等提出巖溶區畜牧業發展應堅持草業開發、生態保護和社會效益協同的可持續發展模式[43]。馬紅菊認為貴州巖溶地區實施可持續發展應注意的主要問題有保護土地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增加森林覆蓋率、治理巖溶石漠化、控制城市人口增長、積極防治與治理環境污染等[62]。
參考文獻
[1] 國家林業局.中國石漠化狀況公報[R].2012.
[2] 周芙蓉,王新明.貴州石漠化綜合治理成效顯著[N].西部時報,2010-07-25(15).
[3] YUAN D X,LIU Z H.Global karst correlation[M].Beijing:Science Press,1998.
[4] 熊康寧,羅揚,呂濤,等.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綜合防治規劃(2006-2050)[R].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貴州師范大學,2006.
[5] 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等.貴州巖溶地區巖性與土地石漠化的相關分析[J].地理學報,2003,58(2):314-320.
[6] 李宗發.貴州喀斯特地貌分區[J].貴州地質,2011,28(3):177-181.
[7] 高華端.貴州巖溶地區地質條件對水土流失的影響[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3,22(1):20-22.
[8] 張信寶,王世杰,白曉永,等.貴州石漠化空間分布與喀斯特地貌、巖性、降水和人口密度的關系[J].地球與環境,2013,41(1):1-6.
[9] 錢銘杰,吳芳芳,童立強.基于RS-GIS的貴州省石漠化成因及治理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08(11):16-18.
[10] 紀啟芳.貴州喀斯特地區坡面不同植被的減流減沙作用[D].南京:南京大學,2013.
[11] 張友誼.清代貴州石漠化分布狀況及其人為成因的初步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0.
[12] 嚴奇巖.清代玉米的引進與推廣對貴州石漠化的影響[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48-53.
[13] 李孝良.貴州喀斯特石漠化演替階段土壤質量屬性變化特征[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14] 林澤北,高華端 ,陳謀會,等.貴州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潛力的立地質量評價[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4):71-75.
[15] 白曉永.貴州喀斯特石漠化綜合防治理論與優化設計研究[D] .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7.
[16] 楊鋼.貴州省巖溶地區水資源利用與石漠化治理[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6):11506-11507,11513.
[17] 吳攀,鄢貴權.貴州巖溶地區地下水成庫與開發利用[J].貴州科學,2006,24(1):25-27.
[18] 戴曉勇,楊成華,王進,等.貴州石漠化地區主要人工造林樹種調查分析[J].貴州林業科技,2008,36(3):35-39.
[19] 周正賢,毛志忠,喻理飛,等.貴州石漠化退化土地及植被恢復模式[J].貴州科學,2002,20(1):1-6.
[20] 高漸飛,蘇孝良,熊康寧,等.貴州巖溶地區的草地生態環境與草地畜牧業發展[J].草業學報,2011,20(4):279-286.
[21] 楊振海.加快巖溶地區草地建設步伐實現草食畜牧業發展[J].草業科學,2008,25(9):59-63.
[22] 任繼周.貴州高原草地試驗站20周年漫話[J].草業科學,2005,22(12):74-76.
[23] 蔣文蘭,牟新待,陳全功.云貴高原草地畜牧業優化生產模式的研究Ⅰ曲靖朗目山草地小尾寒羊系統優化及評價[J].草業學報,1996,5(1):67-74.
[24] 蔣文蘭.貴州巖溶山區綿羊宿營法改良天然草地綜合效果的研究[J].草業學報,1996,5(1):17-25.
[25] 劉貴林.貴州草地畜牧業發展及分析[J].四川草原,2006(6):47-53.
[26] 蘇孝良.貴州喀斯特石漠化與生態環境治理[J].地球與環境,2005,33(4):20-28.
[27] 張自和.貴州治理石漠化發展生態畜牧業探索之路[J].草業科學,2006,23(8):63-67.
[28] 張竹如,李燕,王林均,等.貴州巖溶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恢復的初步研究——貴陽黔靈山的啟示[J].中國巖溶,2001,20(4):310-313.
[29] 張竹如,李明琴,李燕,等.貴州巖溶石漠化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初探[J].資源調查與評價,2003,20(5):43-46.
[30] 熊康寧,陳起偉.基于生態綜合治理的石漠化演變規律與趨勢討論[J].中國巖溶,2010,29(3):267-273.
[31] 陳起偉,熊康寧,蘭安軍.基于3S 的貴州喀斯特石漠化遙感監測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4,28(3):62-67.
[32] 陳起偉,熊康寧,蘭安軍.生態工程治理下貴州喀斯特石漠化的演變[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7):195-199.
[33] 熊康寧,梅再美,彭賢偉,等.喀斯特石漠化生態綜合治理與示范典型研究——以貴州花江喀斯特峽谷為例[J].貴州林業科技,2006,34(1):5-8.
[34] 盧彪,楊明剛.關嶺自治縣花江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7,5(2):51-54.
[35] 江興龍,黃海,張明珍.貴州石漠化現狀與防治對策探討[J].中國西部科技,2009,8(3):52-54.
[36] 熊康寧,陳滸,王仙攀,等.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區土壤動物的時空格局與生態功能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23):259-265.
[37] 范永林.有關貴州石漠化治理的探討[J].大觀周刊,2012,595(35):306-306.
[38] 李昌來.貴州石漠化的治理及可持續發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1):47-51.
[39] 解天.淺談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危害及防治[J].環境經濟,2007(8):26-28.
[40] 聶朝俊,羅揚.淺談貴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對策[J].貴州林業科技,2003,31(3):61-64.
[41] 劉肇軍.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與貴州石漠化治理[J].貴州社會科學,2008,224(8):100-104.
[42] 霍慶濤,徐顯超.石旮旯里淘出的“貴州經驗”[J].當代貴州,2008(20):26-27.
[43] 劉興元,梁天剛,郭正剛.貴州巖溶山區生態保護與草業開發模式探討[J].水土保持學報,2004,18(2):101-104.
[44] 肖時珍,肖華.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經驗與啟示——以貴州省赫章縣石漠化治理工程為例[J].人民長江,2012,43(7):85-88.
[45] 張茵,張松.喀斯特石漠化山區生態重建研究——以貴州省羅甸縣大關村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1(2):80-83.
[46] 戴曉勇,楊成華,張貴云,等.貴州石漠化治理現狀及建議[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8,21(3):1-3.
[47] 安和平,金小麒.南、北盤江流域(貴州部分)土地利用現狀與土地退化研究[J].貴州林業科技,1997,25(3):12-17.
[48] 戴曉勇,戴朝霞.板橋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林配置圖式探討[J].貴州林業科技,1997,25(1):32-36,25.
[49] 蘇維詞,周濟祚.貴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5,4(2):177-182.
[50]蘇維詞,朱文孝.貴州喀斯特生態脆弱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0,21(4):201-204.
[51] 李亦秋,任曉東,彭賢偉.參與式社區發展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的實踐與思考——以貴州花江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為例[J].貴州農業科學,2004,32(2):59-61.
[52] 彭素琴,謝雙喜.金銀花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J].貴州農業科學,2003,31(5):27-30.
[53] 張雪盡.貴州喀斯特地區林間皇竹草栽培利用技術[J].貴州林業科技,2004,32(4):16-20.
[54] 胡勝華.淺談貴州峰叢山地地區土地石漠化及其治理[J].中國水土保持,2005(2):27-28.
[55] 梅再美,王代懿,熊康寧,等.不同強度等級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復技術初步研究——以貴州花江試驗示范區查爾巖試驗小區為例[J].中國巖溶,2004,23(3):253-258.
[56] 滕建珍,蘇維詞,廖風林.貴州北盤江鎮喀斯特峽谷石漠化地區生態經濟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4,2(3):70-74.
[57] 蘇維詞,朱文孝,滕建珍.喀斯特峽谷石漠化區生態重建模式及其效益[J].生態環境,2004,13(1):57-60.
[58] 楊廷鋒.貴州巖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500-501,504.
[59] 陳偉杰,任曉冬,熊康寧.石漠化土地固碳潛力分析——以貴州為例[J].中國巖溶,2011,30(2):163-168.
[60] 陳偉杰,任曉冬,熊康寧.喀斯特石漠化地區開展林業碳匯項目的潛力分析——以貴州喀斯特石漠化綜合防治工程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0):5254-5258.
[61] 何才華.貴州巖溶環境保護與持續發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9(3):1-6.
[62] 馬紅菊.貴州巖溶生態環境保護與持續發展的思考[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