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制度經濟學及區域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從不同維度對成都經濟區內各城市之間互動的路徑進行了探索,同時為各城市互動機制的構建提出了新的思路,以期為成都經濟區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提供一定指導作用。
關鍵詞:綿陽;成都經濟區;路徑選擇;機制建設
自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國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經濟發展的“四大板塊”,提出了長三角、珠三角等“八大經濟圈”戰略構想,構成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十幾個城市群發展的基本格局,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版圖日臻完善。在這一背景下,作為中國“增長第四極”成渝經濟區的“雙核引擎”之一的成都經濟區發展戰略橫空出世。2010年1月簽署《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框架協議》后,包括成都、德陽、綿陽、遂寧、樂山、雅安、眉山、資陽八市在內的成都經濟區一體化取得了長足發展。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綿陽是成都經濟區內重要的核心磁極,那么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內其他城市之間互動如何進行路徑選擇?又如何強化綿陽與經濟區內其他各城市互動的機制建設?基于此,本文以制度經濟學及區域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從不同維度對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內其他各城市之間互動的路徑進行了探索,同時為各城市互動機制的構建提出了新的思路,以期為成都經濟區及其他經濟區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提供一定指導作用。
一、成都經濟區發展戰略的理論基礎
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區域分工與協作基礎上,實現毗連的城市或地區,充分發揮經濟發展方向的同一性、產業結構互補性的特點,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加速產業的整合與重組,實行地區經濟聯合與協作,從而以整體優勢參與對外競爭。通過集聚與擴散效應,將經濟要素集聚到中心城市,借助經濟鏈條的擴展功能,將中心城市的經濟能量擴散開來,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經濟區域。如何拆除經濟區內地方行政區域界限的藩籬,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探尋經濟區內各主體的互動路徑,打造區域經濟的總體優勢,從而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已經成為我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考量。
同時,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對長期由政府主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只有通過政府進行市場化的制度創新,才能打破傳統體制的制度約束,從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理論和實踐經驗證明,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區內各主體往往會出現區域市場分割、各自為政等問題,這嚴重阻礙了經濟區各種資源的自由流動,更妨礙了跨地區的經濟合作。因而構建經濟區內各主體之間的互動機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基于這些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2006年1月,《四川省“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出臺,提出“五大經濟區+四大主體功能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按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構建未來成都經濟區發展新格局,最終打造以成都為核心的城市圈。通過制度安排和五大路徑建設,實現成都經濟區內八個城市及輻射圈內各城鎮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區域合作,進而實現全面一體化。
二、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內其他城市互動的路徑選擇
不同城市之間的區域一體化總要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方能實現,而維系一體化的制度安排卻要通過一定的路徑選擇來完成。作為重要一極的綿陽在與成都經濟區內其他城市互動過程中,應該以基礎設施共建、產業協作互補和公共服務發展為先導,鼓勵各城市間采取雙邊或多邊合作模式,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演進,最終提升成都經濟區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1.加快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內其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
基礎設施的一體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架構,也是區域整體規劃的核心所在。加快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內各城市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可遵循以下路徑。
(1)強化“成德綿大都市區”基礎設施建設。第一,加強三地在高速公路、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如城際列車的貫通將使成都-德陽、綿陽-德陽縮短為通勤距離。第二,加強三地在通信、生態保護與建設等方面的合作,推進基礎設施共建。第三,充分利用三地在資源稟賦等方面的合作,優化資源配置結構,重點在天然氣、電力等方面推進資源共享。這也是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其他城市在基礎設施共建進行互動的重頭戲。
(2)加強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其他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成綿樂城際鐵路項目的開工建設,將綿陽、眉山、樂山融入以成都為中心的“小時經濟圈”,為綿陽與這些城市的合作奠定基礎。綿遂高速的貫通也為加強綿陽與遂寧互動提供了保障。最終實現綿陽與經濟區其他城市城際列車、市際巴士、城市公交車之間的“無縫”連接。
未來幾年,我們仍需要進一步大力推進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內各城市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經濟區內交通基礎設施全面對接,公共基礎設施網絡一體,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共享,能源基礎設施統籌建設,通訊基礎設施、信息網絡環境和數據傳輸交換共享,最終實現綿陽與經濟區其他城市基礎設施一體化。
2.推動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內其他城市產業協作互補一體化
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內各城市合作過程中,應該根據各城市戰略功能,對區域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突出發展優勢產業,明確各城主導產業和重點發展領域,形成錯位發展的良好局面,進而打造極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1)加快建設成綿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成都和綿陽均占據IT產業高端。在成都高新區,IT產業已擁有集成電路、光電顯示、軟件及服務外包、通信四大產業集群,并形成了電子終端制造重大項目快速聚集的良好勢頭。綿陽擁有長虹、九洲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在發展高端電子信息技術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應與成都進一步聯合發展集成電路、新型元器件、電子測試測量儀器、電子設備和軟件研發等電子信息產業,力爭在信息安全產業以及軍事電子裝備與系統研發生產領域趕超世界領先水平,以推動成綿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向縱深發展。
(2)推動成德綿重裝城市群發展。成都、德陽、綿陽三市擁有實力雄厚的裝備、技術、人才條件和聚集優勢以及大件運輸通道,而德陽是國家重要的工業城市,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重點發展新裝備、新能源、新材料“三新”產業。未來幾年,成德綿需協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構建分工明確、布局合理的產業格局,著力發展發電裝備、重化工裝備、航空航天及空中交通管制備三大主產業,推動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重裝產業群發展。因此,綿陽應該利用比較優勢,攜手成都打造重裝創新中心,把綿陽和成都建成“智造中心”,而把德陽建成重裝制造中心。
3.促進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內其他城市公共服務一體化
為了促進成都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必須全力推動經濟區內公共服務一體化,因為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有利于促進成都經濟區的要素流動,實現經濟區內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在綿陽與經濟區內其他城市合作過程中,應大力促進綿陽與經濟區各城市在就業保障和醫療保障以及其他現代服務業的一體化發展。
(1)就業保障和醫療保障一體化。要實現綿陽與經濟區其他城市就業保障和醫療保障一體化,就必須推動區域內人才要素的流動。因此,我們要進行制度設計,實現區域內制度對接。如創建區域內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使用區域內統一人力資源就業服務信息系統,設計人力資源平臺的數據生產模式,建立覆蓋整個區域的公共職業培訓體系,實現人力資源培訓配置一體化,建立覆蓋整個區域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從而促進人才流動。另外,雖然目前綿陽與經濟區其他七市在醫保方面雖已實現了同城化,但距離真正一體化還有一定差距,因此要進一步促進經濟區內醫療保障資源共享,尤其是經濟區內城鄉醫療保障資源的一體化。
(2)著力推進現代服務業一體化。目前綿陽與經濟區其他七市在金融方面也實現了同城化,但與實現現代服務業全面一體化要求還相差甚遠。為進一步促進綿陽與經濟區內各城市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就必須著力推進區域內生產性服務業、金融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物流服務業一體化,尤其要解決區域內金融機構之間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的一體化問題,解決區域內金融機構之間企業信用評級的互認問題,以期促進區域內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同時,我們應該建立區域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制度,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無縫對接,不斷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4.綿陽與經濟區內其他城市由雙邊合作向多邊合作深入發展
根據相鄰原則,在成都經濟區內,綿陽首先應與地理位置上相鄰的城市或區域發展合作關系。因此,成德綿是綿陽與經濟區內其他各城市合作的重頭戲,合作領域由少及多,合作深度由淺入深。目前成德綿產業經濟發展高峰地帶已正式提上議事日程,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在地理位置上不相鄰的城市,綿陽也可與一個區域城市群之間建立一體化組織,如綿陽可以與成眉樂經濟帶在制藥、食品等諸多領域開展合作,同時與經濟區內遂寧、眉山、樂山等城市的雙邊或多邊合作關系。根據相互間經濟、政治關系發展需要建立區域經濟一體化,最終實現全方位的一體化。
5.加強綿陽及其次級城鎮與經濟區內其他城市及次級城鎮合作
在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內其他城市合作過程中,必然涉及經濟區內城市化的重大問題。我們必須杜絕走傳統的城市化老路,即各種社會資源過度集中于少數大中城市,結果導致諸多城市化問題的產生。因此,必須確立大城市與小城鎮分工合作協調發展戰略,形成經濟區內共贏發展理念。在加強綿陽及其次級城鎮與經濟區內其他城市及次級城鎮合作過程中,在經濟區內各中小城鎮建立多中心體制,基礎設施的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產業集群的布局等均需把經濟區內各中小城鎮納入考慮。同時以交通運輸設施建設為基礎和先導,夯實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分散成都、德陽、綿陽等大中城市的功能,向區域內中小城鎮轉移,引導城鎮產業合理布局,從而促進區域內經濟協調可持續性發展。
三、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內其他城市互動的機制探索
在成都經濟區建設中,制度范式設計是實現一體化的根本性保障。因此,為了有效實現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內其他城市互動的路徑,加強區域內制度尤其是各種機制建設至關重要。
1.構建綿陽與經濟區內其他城市間多層次協調機制
目前,雖然在成都經濟區內已經建立了聯席會議,設置了專責小組,開展專家咨詢等協調方式,這些舉措在一定成都上推進了經濟區一體化建設,但這與成都經濟區一體化發展的最終目標要求相去甚遠。因此,在成都經濟區城市群里,綿陽應該結合科技城特點,與經濟區其他各城市建立起多層次的政府協調機構。第一,設置區域合作專門部門,進行全面統籌和規劃,在各城市建立區域合作辦事處,設立部門銜接落實制度,貫徹落實并有效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第二,建立專題合作組織及民間協調服務機構,最終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的各城市協調體系。第三,通過各地方政府之間經常性的協商,并建立完善市場規范、誠信體系、標準體系和信息互通機制等等。第四,建立成都經濟區權威性組織協調機構,形成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的協調機制,對區域內各城市基礎設施、重大產業等領域進行廣泛的協調,實現經濟區內綿陽與其他城市之間的平等協商、友好共贏的發展格局,從而推進成都經濟區一體化向縱深發展。
2.建立綿陽與經濟區內其他城市雙邊和多邊競爭合作機制
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證明,充分競爭是實現市場經濟體制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因而大力提倡和開展城市間的合作競爭,就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高現有各級政府在城市發展中的服務意識,發揮城市企業在資源整合中的主體作用,全面開展城市間的合作競爭。目前,成都經濟區內綿陽與其他各城市之間的合作競爭態勢已初現端倪,但其競合的廣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綿陽與經濟區內各城市應該建立雙邊和多邊競合機制,對產業鏈在各城市間進行合理分工,如與成都市政府可以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發領域展開更廣泛合作。同時與區域內各城市之間進一步掃清各種行政壁壘,促進區域內人力資源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建立相應的政策保障機制,避免經濟區內各城市之間的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
3.建立綿陽與經濟區內其他城市雙邊和多邊財政優化機制
目前成都經濟區各城市財政支出結構還存在諸多問題,各城市之間發展不均衡,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為有效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切實加強綿陽與經濟區內各城市雙邊和多邊財政優化機制的調整和優化,提高各城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積極性,同時通過財稅體制改革,建立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的長效機制。在成都經濟區內,綿陽、成都、德陽等八大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產業發展重點各不相同,因而各城市的財政支出狀況也大相徑庭。就綿陽來說,應該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尤其是在經濟區內各城市及各城市間加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環境保護、科技工作等領域的財政支出力度,進一步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為了進一步完善綿陽與成都經濟區各城市雙邊和多邊財政優化機制,還應建立建立規范統一的財政績效評價制度,制定規范的評價指標和合理的評價標準,將財政績效評價制度納入財政管理制度之中。
4.建立綿陽與經濟區內其他城市雙邊和多邊利益均衡機制
如前所述,經濟區內各城市由于產業重點不同,各城市的經濟基礎也各有差異,在經濟區一體化的過程中,綿陽與經濟區內其他各城市之間必然面臨著雙邊和多邊利益不均等問題,因此建立雙邊和多邊利益均衡機制是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而這一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只有通過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決。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關鍵是要加強制度建設,進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如信息獲得機制、訴求表達機制、要求凝聚機制、利益協商機制、矛盾解決機制等。
5.建立綿陽與經濟區內其他城市互動的政策保障機制
在綿陽與經濟區內各城市互動的過程中,遵循國家統一的法律法規,在統一的市場秩序框架下,不斷完善經濟區域政策,建構行之有效的區域政策保障機制,以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在這一過程中,要力求打破綿陽與區域內各城市的行政區域界限,通過建立各城市政府促進體系,制定動態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設立成都區域經濟發展基金,為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大資金支持;進一步調動國內外企業參與成都經濟區域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充分注重經濟區區域間綿陽與其他各城市群及次級城市群在成都區域經濟中紐帶作用;通過立法和行政干預,加強了城市規劃、產業規劃布局,在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重視對環境的保護。通過這些舉措,全面建立并完善綿陽與經濟區內各城市互動的政策保障機制。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成都為“磁心”的成都經濟區建設,必然引領綿陽與經濟區內其他城市展開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聯合化、協作化區域經濟合作,實現經濟區內打破行政分割,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區域大市場。同時實現區域內資源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優勢互補,聯合發展,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優勢及“極化”、“擴散”效應,最終實現成都經濟區完全一體化。
參考文獻:
[1]四川“十二五”開局 成都經濟區挑起磁聚“第一極”擔子,四川日報,2011(01).
[2]成德綿等.八市融合金融醫保同城化[N].華西都市報,2011(03).
[3]成都經濟區:磁聚“第一極”,四川日報,http://www.scdaily.cn,2011(03)
[4]成都經濟區亟需構建政府協調機制,四川日報-四川日報網,http://www.scdaily.cn, 2012(04)
[5]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框架協議,市發改委www.chengdu.gov.cn,2010(06)
[6]方士華主編.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11).
[7]盧現祥.朱巧玲主編.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
[8]http://baike.baidu.com/view/5354252.htm
[9]城市圈是在具有發達的交通條件的特定區域內,由一個或幾個大型或特大型中心城市率領的若干個不同等級、不同規模的城市構成的城市群體。
[10]聶元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路徑選擇理論評價(下)[J].經濟學動態,2005(09).
[11]http://baike.baidu.com/view/5354252.htm